出版“大教育”如何做?这家60年老社告诉你秘诀
本文共5100字 预计10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今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简称“华东师大社”)迎来了60周年社庆。社长王焰希望并致力于将华东师大社打造成为一家基业常青的出版社。多年来,华东师大社坚守“大教育”初衷,紧抓“互联网+教育出版”机遇,打造了集“内容提供、教学支持、辅导评估、平台服务”为一体的教育信息服务提供商。
今年3月2日,华东师大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寻书令——“现任编辑范耀华博士在样书库里翻了个底朝天……始终没有找到《大学语文》(第五版)。如果您手中正好有这个版本,不妨和我们联系。”这则寻书令被4万多名网友阅读讨论,在微信朋友圈掀起了一轮怀旧风潮,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部由徐中玉主编、堪称开先河之作的《大学语文》已出版36年之久,并迭代更新至第10版。而该书的出版方华东师大社也在今年迎来了60周年华诞。
60年一个甲子,于一家出版社而言称得上历史悠久。在这60年里,秉承着华东师范大学(简称“华东师大”)的人文精神,依托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华东师大社建设了以《大学语文》《一课一练》《中国教育史研究》及“大夏书系”等一大批教育出版品牌,也打造了“经典与解释”“薄荷实验”“巴别塔诗典”“轻与重”文丛等人文社科和文学类书系,更推出了《中国文字发展史》《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杜威全集》《儿童心理学手册》等屡获国家级大奖的图书。60年来,华东师大社紧抓发展机遇,连续多年跻身全国百余家大学社前十位。2016年,华东师大社出版新书1018种,再版327种,重印3792种,实现销售码洋10.84亿元,形成了以大教育为出版宗旨的出版特色。
改革进取
夯实“大教育”基础
1957年,适逢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起步阶段,华东师大社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建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当时出版了80多种教学用书和学术论著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6种期刊,1959年因国家出版事业调整等改革变化而停办。1980年复社后正式开启了持续发展之路。自此,华东师大社稳步建设,着力打造文科教材和古籍出版基地等,初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业印象和社会形象;1992年夏,华东师大社召开干部和编辑会议,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确定了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标准的考量原则,并提出了在社内建立激励机制等,为此后华东师大社的高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会议意义重大,被称为“东山会议”。
诞辰60年之际回望,我们可以看出,1980-1992年这10余年是华东师大社成功的起步阶段:经典教材《大学语文》和《英语听力入门》(Stepby Step)就是在此期间出版的;1992年的改革,催生了华东师大社市场意识的觉醒,推出了《十大名校试题精选》等教辅图书和领国学风气之先的“20世纪国学丛书”等,同时推出的还有配套的自学考试教辅,如《大学语文自测题集》,热销六七十万册,也孕育了后来的著名品牌《一课一练》和中国出版政府奖著作《中国教育史研究》等。1994年,华东师大社获评“全国良好出版社”和“全国先进高校出版社”,一家教育品牌大社雏形已初现。
据华东师大社社长王焰介绍,1997-2009年,华东师大社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时任社长朱杰人的带领之下,确立了影响至今的“大教育”发展定位;在2000年召开的“大连会议”上,确立了新一轮的改革方案;先后设立了音像出版社和电子出版社;并逐步加强以团结拼搏、爱岗敬业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2001年创建中小学教材中心,并由王焰担任主任,负责全国“国标教材”的运营推广工作。当年,华东师大社《初中数学》等4科教材通过审查出版。此后,得益于国标教材在国家级实验区的推广使用,华东师大社的出版事业获得超常规速度发展,实现效益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在2002-2004年期间,华东师大社的销售码洋连续3年以每年1亿元的速度增长。
2009年,全面完成转企改制的华东师大社逐步完善了组织架构、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的调整,当年销售码洋首次突破6亿元。依托华东师大的学术优势、师资力量和在教材教辅领域优秀的市场表现,该社逐渐成长为国内高校出版强社。2011年,王焰出任社长,当年该社实现销售码洋7.17亿元。
华东师大社2010-2016 年销售码洋增长情况(单位:万元)
在历次出版改革中,华东师大社走“大教育”之路的市场定位从未改变。在教材教辅方面,华东师大社以《大学语文》《一课一练》等一系列经典高校和基础教育教材教辅夯实了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一课一练·数学》已在2015年输出英国,开始影响西方中小学生的数学教育。在教师教育方面,华东师大社北京分社打造的“大夏书系”品牌10余年来出版了500余种教师教育用书,成为读者美誉度高、市场反馈良好的经典图书品牌,甚至代表和反映了中国教师教育领域10余年的发展走势;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大夏读书节”更是力求通过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实现服务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影响力教育理论译丛”“生命·实践”教育学论著系列、“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等则标志着华东师大社在教育心理理论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学术高度,特别是后两者更标志着华东师大社的原创实力。在王焰看来,华东师大社“要充分依托华东师大的优质资源,与学校教育学部共建特色鲜明、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教育学出版中心。”
但是,王焰进一步介绍说:在终身学习的时代,“大教育”即“全覆盖”,教育出版指的不仅仅是教材教辅,而是涉及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储备、文化熏陶和思维方法等多方面,因此在夯实狭义的教育出版的基础上,我们在人文社科领域和文学板块都有周密的规划和大量的投入。这个意义上的‘大教育’才是全面的,外界对我们这个概念的理解多是狭义的,希望大家能看到‘大教育出版’的完整风貌。”
优化结构
提升综合出版实力
“全国近600家出版社,每一家的特点都不一样,优势不一样,依托的资源也不一样,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特点、优势和资源找好定位,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把事情做好,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锻造自己的品牌形象。”王焰曾如是说。作为一家大学出版社,华东师大社在教育及教育心理类图书出版方面已经拥有较高的专业度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而近年来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文学板块的拓展则成为其提升综合出版实力的又一大资本。
基于打造高端学术品牌的目标,华东师大社2008年通过收购整合的方式正式成立了六点分社,以出版经典学术图书为主要方向,其中“经典与解释”“轻与重”文丛、《中国学术编年》已蔚为大观,“六点音乐译丛”在一个细分领域成为标杆,“六点评论”则专注原创,并在形式上有突破,专门出版5-7万字的学术著作。另外还出版了《古典教育史》(希腊卷、罗马卷)、《古希腊语文教程》等教育类学术经典。
华东师大社还设立了社项目部,专门策划出版中长期规划重点学术图书,如今也硕果累累:《朱子宋刻集成》《杜威全集》等重大项目均获得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中国文字发展史》今年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冯契文集》《中国近代经济地理》《近思录专辑》等均为原创的多卷本学术著作。王焰表示,用心打造诸如此类的长线产品,才能够对出版社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积累起到积极的作用。有知名品牌,有规模效应,华东师大社学术图书在学界人士和公众心中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华东师大社始终坚持体现高水准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创新价值,不仅出版传世经典、知名学者的作品,也着眼未来和创新,注重挖掘新锐学者。2017年,华东师大社成立社科事业部,主要从事以社会科学为方法论,以教育为话题的“泛学术”(scholarshipplus)出版。“泛学术”旨在改变学术研究高冷的刻板印象,用更合适的叙述方式和呈现结构,让公众在碎片化信息和评论中找到深度阅读的选择,代表性书系即“薄荷实验”,以及《游戏改变教育》领衔的“创教育”书系。
此外,关注华东师大社的读者不难发现,近两年来,这家素以教育和学术出版见长的大学出版社,持续地输出优质经典文学作品和市场畅销书,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2016年,华东师大社配套出版了世界英语短篇小说大会指定用书《相遇在地球村》和大会推荐图书“华语短经典”,两年间连续推出了苏童、毕飞宇、张抗抗、迟子建等16位当代国内一线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当代作家薛忆沩从2012年至今的五年时间里,在华东师大社出版了11部作品。与此同时,2014-2016年,薛忆沩还连续三次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提名,其笔下的《空巢》则入选深圳读书月“2014年度十大好书”,今年上海书展,还将推出上海青年作家张怡微的《樱桃青衣》。同时,华东师大社的诗歌出版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相继推出《巴别塔诗典》第一辑和第二辑、著名诗人王家新新译洛尔迦诗选《死于黎明》、萧开愚诗集《二十夜和一天》等,今年还将陆续推出《保罗·策兰诗全集》。这些诗集都在坚守品质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销售成绩。
在文学板块上,华东师大社开始积累翻译大家的译文集,其中引起最大反响的当数《梁宗岱译集》,这套8卷本精装版收录了梁宗岱一生所有的翻译作品,以及未曾出版过的记录梁宗岱文学活动的珍贵历史文献,全面而丰富地向读者和研究者呈现梁宗岱翻译经典作品。此外,该社还出版了著名翻译家周克希、王智量的作品集《周克希译文集》和《智量文集》。
畅销书方面,从陈坤的《突然就走到了西藏》到新锐青年作家张佳玮的《迈克尔·乔丹与他的时代》《传奇在路上》《三国志异》,华东师大社也不时给读者带来惊喜。谈到文学板块的定位,王焰曾坦言:“畅销书出版并非华东师大社的强项,超级畅销书可遇不可求。”畅销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专业门槛较高的学术出版领域,华东师大社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在畅销书的打造上格外用心。他们会选用不同气质的纸品、色号,指向读者内心极微小又难以言喻的美妙力量,以期让阅读得到更细致的感受;在营销方面也巧妙借势,与影视娱乐界和或互联网产品进行跨界合作。
创新融合
打造基业常青的出版社
作为一家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出版社,华东师大社对互联网等诸多新生事物保持着较高的敏锐度,在数字转型和融合发展探索等方面,都走在了行业前列,特别是依托强大的教育出版品牌,有效将数字化压力转化为融合发展动力。
据了解,华东师大社早在2008年就制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坚持走“大教育”之路,紧抓“互联网+教育出版”机遇,努力打造集“内容提供、教学支持、辅导评估、平台服务”为一体的教育信息服务提供商,并于2013年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称号。
今年5月,华东师大社作为获得“文化产业发展转型资金”等国家财政支持的文化单位,以“数字出版引领转型创新”为基本理念参加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全面展示了“‘美慧树’儿童早期教育全媒体解决方案”“基于媒体融合及国家标准的教育出版转型升级应用项目”以及“‘智慧树’科创教育解决方案”,这些均是依托华东师大社优势内容资源和品牌影响力开发的教育服务平台。其中,“‘美慧树’儿童早期教育全媒体解决方案”以绘本阅读为切入点,涵盖健康、语言、社会等六大领域,运用“互联网+幼儿园教育”的设计理念,通过移动互联网将多种数字终端链接,是一套完备、系统、多元的幼儿数字化阅读与教学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基于媒体融合及国家标准的教育出版转型升级应用项目”是基于教育出版资源信息化和互联网应用场景,利用二维码定位和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建设的“书网合一”O2O数字教育出版平台;“‘智慧树’科创教育解决方案”则是根据学前至中小学学校教育现状,为学校量身打造的本土化科创课程体系,并形成校本教材(包括利用二维码技术的纸质版教材和富媒体形式的数字版教材)、微视频等课程资源,保障学校创新课程顺利实施。
今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华东师大社)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据分管副社长王健介绍,作为20家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之一,华东师大社重点实验室将从“发布端融合”到“用户端精准”的研究方向,逐步建构“教师教育云平台”“秦简文字网络检索系统”“DT中小学创新教育解决方案”等众多全新数字化产品,并最终建成基于纸质图书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融合出版云平台”,期待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为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技术保障和示范经验。
60 年来,“品性、成长、创新、胸怀、远见、才学、趣味”是华东师大社不变的发展理念
总结华东师大社的数字化转型和探索,王焰表示:“教育依赖一部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发、利用纸书之外的资源。出版社对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变化要有敏锐的嗅觉,要紧密跟踪在线教育的发展,更要以教育出版的专业性提升合作质量。要探索更多现有图书内容资源的增值可能,逐步实现由图书生产商向知识服务商的转型升级。”她希望并致力于将华东师大社打造成为一家基业常青的出版社。
1957年至今,从早期开创奠基,到后来开拓进取,再到一次又一次实现超常规发展,“品性、成长、创新、胸怀、远见、才学、趣味”等都是华东师大社不变的理念,站在60周年的全新起点上,华东师大社将会继续着力融合发展,深化内部改革,做专业的教育出版的同时,打造人文社科精品,进一步强化品牌影响力。正如王焰所说:“出版社未来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也就是内容的竞争。坚持教育出版,做好教材教辅,做好高端学术出版。我们要确保所做的书在若干年之内都不会过时。”未来,华东师大社将从改变传统出版基因、再造出版流程的角度,继续走“大教育”之路,做强纸质出版,推进融合发展。
撰稿:赵冰
微信ID:ty_binger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