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辑的底线在哪里?

2017-11-09 专注报道出版创新 出版商务周报

文/黄强强 

本文约2400字 预计4分钟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编辑的底线在哪里?特别是当作者和编辑意见不一致时。本文作者黄强强从《生生如夏花》这本书的成书经过出发,介绍了他遭遇到“不听话”的作者的经历及感想。他说:“从事出版业十年,唯罗华女士《生生如夏花》愿意多谈一点。



出版社选题的来源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编辑策划好找作者来写的,另一类就是时不时收到的投稿。


第一类基本没什么可说的,策划、编辑、营销、出书、发行,图书按部就班地与读者见面;至于作者来稿,中间大多都有故事。有风尘仆仆提着满满手写稿来的,也有风风火火拿着穿越小说来的;有研究风水的,有想推翻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有医生,有农民;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也有稚气未脱的学生……但单单就题材本身而言,文集还是占了绝大多数的。


能把稿子拿出来的,作者一般都很自信,如“我这个填补了某项空白”“我给很多人看过了,他们都说很好”……一般而言,我都要问作者两个问题:出书的目的是什么?这本书写给谁看?从出版的角度看,普通人的文集,既没有什么销量,也产生不了多大的社会影响,大多的结果也就是给自己留个念想,自娱自乐罢了,作者压根就不会去想这些问题。所以我这么一问,很多我认为还达不到出版要求的稿子,作者自然就知难而退了。



开头总是美好的


罗女士人在美国,文集是她的好朋友,上海交通大学知名校友李霞老师和奚俊芳教授发给我的,当时只有部分样稿。从文稿中,我所能获取的信息包括:“她”从美国费城唐人街开始,一步一步成为律师,最终落脚点再次回到中国的故事,像一个比较完整而幸运的轮回。主人公历经生死,格调积极向上。形象刻画了人生旅途中她所遇到的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命运,如偷渡客、大学生、普通美国人和职场精英。可以说叙述简洁清晰,故事跌宕起伏。也能从中看出作者文笔不错,有一些女性文学特有的气质。


而样稿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包括:书名比较一般,作者的用语习惯不太规范。因此我建议她再整理一下,添加一些图片和稍微增加些字数,处理好这几个问题就可以了。


我们约定三个月后交稿。罗女士安排好工作和家中的小朋友后,着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补充和修改工作。创作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还要兼顾工作和家庭,但显然罗女士具有一个专业作家的潜质,情感细腻和阅历丰富,又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完稿上,如她自己所说的“时候到了,果子自然而然就结出来”,也就断断续续地可以交稿了。她的才华让我联想到另一位伟大的作家J.K罗琳,专注、执著的让人钦佩。



过程是令人崩溃的


马上各种问题就来了。


第一道坎——跑偏了,作者不愿修改。


首先,新增加的内容似乎偏离了我看完样稿时预设的方向。从样稿看这是一本励志书,而新增加的家庭、孩子和信仰的内容笔触较为温和,和之前的样稿比已是风格迥异,且字数还不少。于是我建议:“凝练主题,该删的删。”


但想要出文集的作者都有一个心态,想把自己好不容易写好的东西都塞进去,毕竟普通人能出书的是少数。虽可以理解,但比较危险的是,这样的作品出版后很可能成为一个私人化的东西,因此还是要从读者和市场的角度多加考虑。


其次,《生生如夏花》这个书名,虽然和泰戈尔《生如夏花》做了稍许区别,也有作者思考后确定的“生生不息如夏花一般灿烂”的一层含义,但在大众读物市场上,依然不够出挑,容易湮没在同类图书中。


内容这方面,罗女士不同意修改,原因是:她已经做了调研,身边各个年龄段的朋友看过都说好。而我只好含蓄地表示编辑的意见应该多考虑,毕竟亲朋好友多是以鼓励为主。


沟通未果后我也就只能作罢,毕竟也不是原则性问题。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很多和罗女士背景相似的人,文稿最后都会上升到信仰和精神的层面,从励志书转向探讨精神和信仰。虽然市场会变得小一些,但也算是尊重了作者文化差异的不同;而书名借用名著名言,在广告营销中有“借位”这么一说,也有它一定的道理。


但我心里很清楚的是,跑偏了!

 

第二道坎——用语习惯问题,作者还是不愿修改。罗女士喜欢另造词和用“错词”,口语化也显得不够规范,我想或许是外国待久了抑或是想独树一帜。比如“踉踉跄跄开车回家”“整个人却像一团旺盛的活力”“孤独的小镇”“美面如花”“衣冠楚楚的纽约人”“川普”……


我向她解释说:作为读者,肯定是能读懂您的意思的,但是作为出版物,这是不符合表达规范的。而罗女士坚持认为文学作品有它的表达意境,编辑在审稿中不应太死板。


互不相让,被编辑修改后又依然改了回去……双方都很恼火,每每刚一开始都是微信文字或者拍照截图沟通,后来一着急都是微信电话直接“交火”,很多时间都纠结在了所谓的文学性与规范性上,她改她的,我改我的……急得双方嗓门越说越大,因为有时差,我只好跑去书房关上门;罗女士那边,吓得刚起床的小朋友紧张地跑到电话旁问询问发生什么事……


冷静后双方重新交流,罗女士对我说“你就让我自生自灭吧……”


我本想拖一拖让她妥协,看这架势应该也不会奏效;同时也考虑到众多因素……想了一想,为这本书既定的上海书展活动近在眼前,那就推进吧……



结局总是值得反思的


最终,在今年上海书展之际,罗女士这本《生生如夏花》还是按照既定时间顺利进行了新书首发。并且于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扬帆三十年”校友系列活动期间,成功举行了新书签售会。



此前编辑们的曲折和崩溃,读者大概是无从知晓也无法想象的。


现在再去回想这本书的曲折过程,我觉得,书出版了即是历史。尽量尊重作者的意愿,从某种角度看有一定的道理,毕竟作者落笔都有自己最初的想法;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出版是一项涉及创作和发行等诸多方面的工作,作者专注的是创作,难免对发行和读者了解不够,容易陷于自唱自和的境地。


这件事促使我认真思考一个问题——编辑的底线在哪里?特别是当作者和编辑意见不一致时……我想时间允许的话,我们还是应该“磨一磨”,尽力说服作者,至少文学性和规范性并不是一个对立的东西。毕竟,好的作品应该让它更好。


相关阅读

编辑应该真正把作者当上帝

做编辑那些年,遇到的奇葩作者

我想要个编辑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