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日:一个小而美出版品牌的逆袭

2015-12-03 张桂婷 出版商务周报
商务君按

继《读库》之后,近年书市又悄然冒出一个非常妖娆的杂志书品牌“知日”。目前,“知日”系列图书已经出版了32本,累计销量超过150万册。请跟随商务君一起走近这一业绩创造者,奇点社创始人苏静。

对于每本平均销量达5万-10万册的“知日”系列杂志书来说,不管是在图书领域还是杂志领域,都会让人发出“哎呦,不错哦”的赞叹。据悉“知日”系 列杂志书截至目前已推出32本,累计销量超过150万册。“知日”官方微博和微信的“关注者”(苏静并不愿意称之为粉丝)累积超过70万人,这让最初只要有一万册销量就心满意足的奇点社创始人苏静颇感意外。

目前,苏静的整个团队有近30人,公司被冠以“奇点社”的名字。按照苏静的说法,他希望“奇点社”是一个互联网内容品牌的孵化平台,知日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品牌。除此之外,奇点社还有5个品牌,它们分别是日和手帖、食帖、知中、猫山狗海,以及脑洞大会。

创立初衷:满足更多元的阅读需求

苏静大学学的是电脑语言专业,后来又去读了影视编导专业的研究生,因为觉得学校教的东西没有什么用处,他学业未完,便放弃了学位。大学时代的苏静对图书出版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机缘巧合出版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走出校门后,他被朋友拉进了出版圈,第一个东家便是磨铁。苏静当时心存拍电影的梦想,并没有在出版圈长期待下去的想法,但没想到,在出版圈一待就是五六年。此间,他陆续策划出版了袁腾飞系列、阿狸系列、兔斯基系列等百万级畅销书。这些畅销书的策划过程让他对出版业和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新的思考。

“做出版有时候比较被动,对于好的作者资源,圈子里的竞争非常激烈,版税价格被抬到很高。编辑有时候有点靠天吃饭的感觉,”苏静说,“而且有些内容并不是单个作者能够完成的,比如全面涵盖某一领域的 内容。不可否认,这种需求是存在的,但单个作者的力量有限,这时候就需要聚合。比如读者想了解日本的方方面面,没有哪个单一作者能够满足这种需求,所以知日就应运而生了。这样的垂直领域很多,且在这种垂直领域里,编辑更容易发挥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大编辑’概念,编辑不再靠天吃饭,而是掌握了内容的主导权。这种结构化的内容满足的又恰好是一种增量的阅读需求。”

在谈及为何要创立知日时,苏静说:“最初受到《孤独星球》这一系列旅行指南书的启发,想做一个按国别划分的旅游资讯网站,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穷游网。但因为这个想法太过跳跃,磨铁也出于各方面的考量,所以被搁置了。最后退而求其次,我们决定策划以国别为特征的系列出版物,首先选了日本,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知日。”


︱“知日”系列杂志书截至目前已推出32本,累计销量超过150万册

为什么首选日本呢?这源于苏静对日本文化的强烈兴趣。“我对日本文化、现象都很感兴趣。读村上春树时,就想更多地了解日本。那时,我去搜索日本的相关信息和资讯,发现门户网站上关于日本的内容不多,资料老旧,且不成系统,也没有细分类。这为知日的弥补空白和后续发展创造了可能。”

系列出版物更多地以套书的形式被广大读者所熟知,但知日选择了杂志书形式。苏静说,这与当下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和编辑对内容的把控有关。他认为,单册的旅游类畅销书虽然可以卖到百万册,但缺乏连续性,而类似旅游指南那种单纯提供资讯的做法也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时性的内容很快就会被网络所替代。苏静希望做一系列持续性地、有深度地介绍日本文化的读物,满足中国读者了解和认识日本的需求,这也是国内图 书市场目前所欠缺的。

2011年1月,知日正式创立,苏静将“知日” 系列杂志书的内容定位为有关日本文化、创意、艺术和旅行方面的深度文章;同时,他非常重视信息图像化的呈现,因为苏静认为这是用户体验,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无法看完一本全是文字的书了。


品牌定位:让不喜欢你的人看不到你

知日的读者定位很清晰——国内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但鉴于历史原因,对当下中国来说,日本仍旧是一个敏感的国家,这给苏静带来了不少麻烦,也会有人时不时在知日的社交账号下发表一些言辞比较激烈的评论。2013年,苏静与网友在微博上的对话有些尖锐,事件持续发酵,进而引起轩然大波,这曾让他很恼火,一度说要把“知日”系列杂志书停掉。事情已经过去两年了,苏静对此依然记忆犹新,甚至当时的那些气话也还记得,但也是这件事让苏静明白,很多事情不适合放在社交网络上讨论,一言不慎便会引起争议。

苏静认为,“真正的好品牌不只是让喜欢你的人喜欢,还要让那些不喜欢你的人看不见你。曾有一段时间,关于‘知日’系列杂志书的设计有些争议,我们专门为此组织了一场线下分享讨论会,后来发现讨论时,真正关心设计的人没几个,不少人都是跟着起哄。这件事情让我明白,除了那些真正在提意见和建议的用户之外,很多不喜欢你这个品牌的人,本来就不是目标受众,对于这样的人,什么内容都是鸡同鸭讲,相反还带来了很多噪音和管理成本。所以,在我看来,让不喜欢你的人看不到你,才是做品牌的更高境界。”


︱奇点社创始人苏静认为,让不喜欢你的人看不到你,才是做品牌的更高境界

商业模式:通过内容打造周边品牌

目前,奇点社的六个内容品牌——知日、日和手帖、 食帖、知中、猫山狗海,以及脑洞大会,都是按照“双微”(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加同名杂志书的结构来组建的。每个内容品牌的团队由内容编辑和产品经理组成,包括4-5人,品牌旗下杂志书的印制和发行工作交给了 合作方中信出版社。

苏静表示,未来,奇点社的内容品牌不会局限于 “双微”加同名杂志书这种架构,只要流量本身能够 转化成不同的产品收益,都可以去尝试。杂志书让知日赚到了第一桶金,优质内容是品牌成功的关键。“一旦有了好的品牌,商业模式便会水到渠成。”苏静坦言,“对于知日这个品牌,我们不想只做书,还想通过其 他方式实现它的商业价值。比如举办城市活动论坛,把它做成一个活动品牌;再比如,借用现在的一个流行词汇——IP,知中可以侧重传统中国文化故事电影的开发,知日则可以侧重日本相关故事版权的购买翻拍等。刚创立一年的食帖,已推出6本特集书,累计销量超过30万册。它也可以尝试美食电影等其他形式。”

优质内容可以呈现多种表现形式,内容分发渠道的建设也是打造品牌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知日现在有线上网店,叫知日Store。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很多关注知日内容的读者,本身也会有购买日本产品的需求。这个网店于 2013年4月18日在淘宝网上线,店里的产品都不是长期供应的,而是采用闪购模式。后来我们还上线了一些自产自销的产品,像‘断舍离’的印章、‘暴走’的浴衣等,上架不久就售罄了。”

最新动向:《知中·山水》面世

10月10日,耗时大半年的《知中·山水特集》终于与读者见面。关于知中这个内容品牌,苏静说:“在 创立知日之初,我们就有了做知中这个品牌的想法。虽然很多中国人认为自己了解中国,但我觉得未必。 较为明显的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历史上的很多人物和事件都被扭曲了。基于此,我们希望通过‘知中’系列,将中国的原貌客观地呈现出来。”


︱《知中·山水特集》

据苏静透露,知中将为有思考力有行动力的中国青年一代,以及对中国有兴趣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受众,提供有关中国人文、地理、艺术、商业、社会、文化等内容。“给现代人看的读物应当摒弃那种单纯赞美的言辞,更多地采用理性的富有逻辑性的语言。 比如说一幅画好,就要从它的结构、用色等各方面说明其符合人们心里的审美诉求。”

目前,知中建立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独立 网站正在筹建中,也会出版系列杂志书。杂志书的稿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约稿,另一种是采访稿。关于“知中”系列杂志书的采访稿,苏静说:“和知日一样, 我们会选择采访对象,不迷信某个领域的权威,因为有些所谓‘权威’把文章写得很拗口,搞得很多人看不懂,我们要做的是回归常识,说人话,把事情原本的样子呈现出来。”“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也是我们寻找和挖掘优秀作者的一种途径。”

对于自己一手创立的奇点社的未来,苏静这样说,“我投入了大量精力去了解内容的产生和传播,这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兴趣所在。奇点社将不断寻找适合内容产生和传播的最佳机制和商业模式,但归根到底,我们的核心工作仍是如何让内容更有价值。”

更多精彩:

人物︱张立宪:以互联网思维做出版

观察 | 精细化出版时代小众图书的深耕细作

盘点 | 小而美的少儿出版品牌

看点 | 黎波:民营怎样当好国有出版的“巧媳妇”?


长按上图,扫二维码即可关注

有灵魂、有立场、有看点的

出版传媒产经媒体


关注内容产业创新

服务出版产业升级

投稿邮箱:tougao@cptoday.cn

出版同行交流Q群:25517314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