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恩总裁专栏】打造未来企业:全球资本过剩的大环境下,领先企业如何抓住资本化扩张机遇?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福布斯 Author 韩微文
韩微文
贝恩公司大中华区总裁
全球董事会成员
文 | 韩微文
注 | 本文首发并转载自福布斯,ID:forbes_china
上篇中,我与大家分享了空间经济趋势对于企业的战略意义,以及未来企业应如何抓住空间经济带来的巨大机遇。这一期,我将继续和大家分享“大转型时代”下,在中国市场经营的企业需要密切关注的一个宏观趋势:资本过剩。
根据贝恩公司预测,到2020年全球资产规模将达到900万亿美元,可能达到实体经济的10倍左右。这一庞大数字的背后是资本过剩现象,可能会持续数十年,导致资本回报率被压低。和全球市场一样,中国市场也同样出现大量资本过剩。据预测,在2010-2020年全球总金融资产增长的约2000万亿人民币中,中国总金融资产的增长量占到约30%。
另外,中国新经济板块在过去五年中大幅扩张: 中国的互联网和科技公司在全球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中所占份额不断增长,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市场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初创企业为例,2018年全球投资者向中国初创企业投入了约810亿美元,占全球风险投资的32%,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初创企业,而五年前这个数字只有4%。尽管美国仍在孵化更多的独角兽企业,但中国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追赶。在过去8年中,互联网和高科技板块交易约占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增量的85%。
曾经由风险投资主导的中国新经济市场涌入了更多玩家,包括传统的私募股权公司,有限合伙人,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像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投资者的涌入使得小型交易市场快速饱和,促使许多人关注更大的投资,由此带来的结果是:2018年平均交易规模从2013年的3000万美元上升至2.13亿美元。
随着投资者大量涌入市场,有迹象表明中国新经济可能过热。随着资产价值的飙升,投机泡沫可能会提早到来。我们观察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警示性信号:
1.互联网和科技资产的大规模和不断扩大的退出
在过去五年中,私募股权基金在大中华区收购了1000多家互联网和科技公司,但他们在同一时间内仅出售了约130家。
2.与其他行业相比,互联网和高科技领域交易被大幅高估
中国互联网和高科技公司的并购交易估值是大中华区其他行业的两倍,是2016-2018年亚太区交易估值的2.4倍,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警示性信号。中国的新经济回报处于下降状态:投资回报从2014-2015年的4.7倍降至2016-2018年的不到两倍。
3.近期IPO出现疲软,退出机会变得更少
2017-2018年上市的公司在IPO后12个月的破发平均损失了其初始市值的21%,62%的上市公司流失了超过30%的价值。相比之下,2015年至2016年上市的公司在IPO后的前12个月平均上涨了105%,只有7%失去了超过30%的价值。
贝恩调研发现,有65%的投资者认为,未来几年泡沫破裂的风险很高。与此同时,很少的投资者拥有经过验证的模型和方法来评估投资风险或增加被投企业的价值。
尽管存在一些挑战,中国市场依然潜力巨大。中国的新经济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然而,只需要投入资金便可获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企业要适应更加灵活的资本结构,只有能够提前制定战略的企业将有望进行更多的资本化扩张。
从投资角度,企业可以参考三点建议:
第一,提升尽职调查的能力。投资获利越来越难依靠多级扩张,因此,在投资前对于公司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尽职调查和判断愈发重要。
第二,注重交易后的价值创造计划,切实提升公司的运营和盈利能力等,实现短期内成本节约、长期关注边际利润扩张“两手抓”。
第三,关注海外投资机会,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走出去”,这一过程中投资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从融资角度,企业应从投资方的持有时间与风险偏好两个维度来进行投资者细分并判断投资者是否与企业自身的战略一致。传统的股权和债权融资对于企业将依然重要,但是资本结构可能会变得更加灵活,从而使投资者的利益与企业的业务战略和投资期更加统一,使不同类型的投资者与不同类型的投资项目相对接。
——专栏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