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杨振宁与翁帆:揭秘对抗世俗的十七年
点击上方 陈晖律师 LawyerFye 关注我们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辟谣杨振宁先生逝世。久未露面的杨振宁再次走进了大众的视线。
谣传先生逝世的博主已经删除微博并道歉。我们谴责造谣者,同时也祝福先生身体健康。
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杨振宁活得足够璀璨。
其学术成就足以用伟大二字形容。
但近十七年来,大家在提到杨振宁成就的同时,
似乎总绕不开一个人:
翁帆。
01
舆论的泥沼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我恨君生迟,君恨我生早。”
这恐怕是对杨振宁和翁帆的故事最好的注脚。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挽着28岁的翁帆踏入了婚姻的殿堂,也陷入了舆论的泥沼。
而其中最刺耳的声音,总是直指“目的不纯”:
“哪有什么忘年恋,各取所需罢了。”
毕竟,老年丧偶、声名在外的世界级自然科学大师,和一位二八芳华少女的结合,在当时实在是过于惊世骇俗。
仿佛为了印证外界猜想,“杨振宁完成遗产分配安排”的消息最近不胫而走。
一时间,有人唏嘘,有人冷嘲热讽,更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赔本的买卖”:
17年青春,相差54岁的婚姻,换一栋别墅的使用权,值吗?
然而,面对外界质疑那么多年,翁帆的回答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坚定:
“无论如何,值得。”
02
成年后的第一次叛逆
1976年,广东省潮州市。
翁帆出生在这个古城,并在此度过了人生前20年光阴。
她的父亲翁云光,当时在潮州中国旅行社身居高位,精通中国文学,从小对翁帆家教严格。从潮汕地区最好的高中,到考上当地最好的汕头大学,翁帆的人生在父母的保护下一路顺遂。
那时候的翁帆,说话轻言软语,醉心文学,能力出众,是老师和同学眼中典型的“乖乖女”。
但谁也不知道,她乖巧听话的面具背后,深藏着不为人知的叛逆一面。
“她头发金黄,很引人注目的。因为上世纪90年代很少有人染发。”
翁帆曾经的大学同学回忆起她,还记得那时她不仅染了一头在当时略怪异的金发,在校园里的穿着,也是“大胆又前卫”。
但面对老师,翁帆又能熟练地回归“模范学生”的人设:年年拿第一、文静乖巧、没谈过恋爱……
她是学校模特队叱诧风云的时尚icon,但也同时是长辈心头的“别人家的孩子”。
这份藏在循规蹈矩后的叛逆,也为她未来的人生转折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毕业后的翁帆凭借过人的实力,在汕头南安集团找到了一份安逸的翻译工作。
那时她的人生,就像所有人意料中的那样,按部就班,前途光明。
但是谁也没想到,仅仅入职一个月,翁帆就辞了职只身赴往深圳。
成年后的第一次叛逆,翁帆将它献给了爱情。
03
两个孤独的灵魂
翁帆第一任丈夫的故事,似乎鲜为人知。
普通的职员、普通的性格,普通的志向——除了一个“香港居民”的身份,她的前夫实在不够亮眼。
作为从小到大被人仰望的优等生,翁帆又如何甘心当一个柴米油盐伴身的全职太太?
仅仅两年后,翁帆毅然决然提了离婚。
此时28岁的翁帆,身上的标签是“离异”、“无收入”、“茫然”。
2002年,离异女性饱受社会冷眼。
工作难找,婚更难结。
但是翁帆的内心从来不像外表那般柔弱听话。
从选择离婚开始,她就知道,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工作能力差,那就去读书深造。与社会脱节,那就自己发展人脉。
2002年,翁帆成功考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系攻读硕士。
与此同时,她利用一切资源,开始联系自己读书时认识的诸多名家。
当时,许多翁帆大学时负责接待过的社会各界名人,都受到了翁帆的信函。
而这些人中,就包括那位世界级物理学大师,杨振宁。
2004年2月,翁帆的信辗转落在了时处香港的杨振宁手中。让翁帆惊喜的是,她随后接到了杨振宁的电话,约她在中文大学见一面。
鼎鼎大名如杨振宁,为什么会贸然约见翁帆呢?
原来,命运的齿轮早在9年前,就已开始悄然转动。
1995年,杨振宁与第一任妻子杜致礼前往汕头大学访问。那时,夫妇俩遇见了校方派来负责接待的一名小女孩。她流利的英语、得体的举止让当时的杨振宁夫妇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访问结束之时,三人愉快地合影留恋。临别时杜致礼拉着她的手说:“好好学习,以后到美国深造。”
而杨振宁也记住了这名蓝白衣裙,巧笑嫣然的小女孩的名字:翁帆。
2003年,与杨振宁相濡以沫53年的杜致礼病逝,杨振宁深受打击。
杜致礼刚去世的时候,杨振宁的同事去看过杨振宁几次:
“确确实实他一个人生活很孤单。就住在那个地方,我看他晚上就是一个人,有时候就看看录像,看看电视。”
“杨振宁的住所只有一张床一个沙发一台电视机,他每天孤独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确实是需要伴侣的陪伴”
晚年失偶,孤身一人的杨振宁只能从杜致礼生活的旧照中寻求慰藉。随着往事一幕幕浮现眼前,他突然注意到了8年前遇到的那位女孩,眉眼竟然与病逝的杜致礼年轻时有五六分相似。
也就是在这时,杨振宁收到了翁帆的来信。
两个孤独的灵魂一相遇,就注定了往后余生。
04
重回青春的欣喜
翁帆还记得,第一次杨振宁和牵手是在2004年5月。
那天的雨淅淅沥沥,他们在石澳游玩,通向海边的陡峭泥路让穿着高跟鞋的翁帆犯了难。于是两人自然地牵起手,在走过泥泞后才松开。
那时翁帆才发现,自己很喜欢杨振宁牵她的手。
回忆起结婚前和杨振宁的相处,翁帆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
“有一回我们在日本,早上我病了,头晕、肚子疼,没法起床,振宁到楼下帮我拿一碗麦片粥上来,喂我吃。”
“还有一次在三亚的酒店,他通常比我早起看报纸、看书。那天他不想开灯吵醒我,就到洗手间去看。我醒来后跟他说,你可以开灯的。”
每次听到这里,杨振宁总是笑着说:“平时还是她照顾我更多。”
相似的兴趣,无言的陪伴,总能拉近两颗心的距离。
他们一样喜欢吃淮扬菜、喝红茶。翁帆喜欢英文诗,就总在写完后发给杨振宁修改。杨振宁的学生透露,杨振宁有次在飞机上还在帮翁帆修改诗句。
都说旅行是爱情的催化剂,两人也在石澳、北京、北海的旅程中越走越近。
2004年10月,翁帆接到了杨振宁的求婚。
杨振宁拨通翁帆的电话后,翁帆心里虽然很开心,但还是嗔怪道:“哪有向人求婚不送玫瑰的?”
杨振宁连忙许诺:“下次见面一定补给你。”
2004年底,杨振宁结婚的消息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恶意的揣测汹涌而来。
但流言蜚语似乎从未影响他们平静的生活。
杨振宁的好友葛墨林夫妇谈起和婚后的杨振宁和翁帆一同外出:
“走大概十几分钟,翁帆就说杨先生,歇一歇,找块石头,拿个手绢擦好,让杨先生坐那儿歇一会儿。杨先生那人你不知道,他有时候自个儿不能控制自个儿,一高兴,他就走啊,走得又特别快。冬天出门,杨振宁不爱戴围巾,翁帆都会拦住他说“不行”,给他把围巾弄好,都捂好,衣服都弄好,穿好再出去。”
谈起生活细节,杨振宁印象最深的是家里的一张小沙发。
两人坐在常常坐在这张小沙发上听音乐、看书、看碟,一起讨论情节。杨振宁对这张小沙发充满了感情,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沙发刚好容我们两人一起坐下。以前,翁帆没来的时候,家里只有一把一个人的椅子。”
爱情有时可能就是如此平淡,没有玫瑰钻戒作配,没有海誓山盟相许;
一张容得下两个人的沙发,一份相濡以沫的心境,足矣。
如今再问起翁帆,为什么会爱上杨振宁,她笑得坦然而幸福:
“你要知道,当一个你崇拜的男人对你表达了喜欢或者爱的时候,你很容易就爱上他了。”
05
“你是上帝赐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
54岁的差距,让这段婚姻经历了太多揣测。
杨澜曾在节目中问过夫妇二人:“当时,你们俩谁的压力会更大一些?”
翁帆笑着说:
“没有,我们觉得这是很正常很简单的一件事,只是没有想到外界反应会那么大,我们都有点吃惊。”
杨振宁的好友戴森也对国内如此大的恶意表达了不解,在回复《人物》周刊的邮件时写道:
“杨自己告诉我第二段婚姻让他感到年轻了20岁,我向他致以最温暖的祝福。我也认识他的第一任太太致礼,而且我确信她如果知道他有一个年轻的新太太照顾他的晚年生活,也会感到高兴。”
翁帆是杨振宁暮年生活的一道阳光,而杨振宁也陪伴着翁帆走出了人生最灰暗的低谷。翁帆不仅是上帝赐予杨振宁最后的一份礼物,更是杨振宁生命的延长。
但明明是两个人的婚姻,却被迫承受全社会的审视。
外界似乎争相翘首以盼等着看他们的笑话,却没承想,两人双手紧握,如今已经共同走过了第17个春秋。
17年的婚姻是什么概念?
是17年如一日的陪伴、理解、忠贞不渝。
今天,闪婚闪离已经不是新鲜事,出轨被誉为“每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仿佛头上不带点绿,生活都过不去。
以前,婚姻忠诚是义务;现在,婚姻忠诚是协议。
忠诚义务变成一纸契约,透出的是现代人对伴侣的不自信,对未来的不自信,更是对婚姻的不自信。
而一份费尽心思机关算尽的忠诚协议,恐怕是关于忠诚最大的谎言。除了透露出当代婚姻的焦虑,它无法给予婚姻任何物质保障。
17年来,翁帆的婚姻被一次次推进舆论的漩涡。讽刺的是,如今杨振宁和翁帆仍岁月静好,而那些所谓“合乎世俗”的婚姻,情况却不容乐观。
有道是,婚姻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清华园里,常能见到翁帆紧紧牵着杨振宁的手,缓缓走过校园的图景。这也仿佛是他们婚后情感的最好写照。
从前,已经迈入暮年的杨振宁从来不会畅想三十年后的未来;但遇到翁帆后,他开始感知到,遥远的未来,与他有关。
因为翁帆的支持,99岁的他今天还仍在为科研事业奔走。
翁帆是杨振宁的臂膀、是他生活热情的来源,更是替他看未来世界的眼睛。
这让人不禁想起了杨振宁2015年接受《人物》采访时的自白:
“我曾说,我青少年时代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
老年时代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
今天,我希望翁帆能替我看到天大亮。”
主编 | 陈晖
文字 | 麦韵
设计 | 汤冬梅
- END -
往期精选
_
_
爱不会淡,人不会散,一起点赞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