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茅卫东:你也很想揍孩子一顿吧》一文引发了不少朋友的议论。
有人说,自己从没想过打孩子,就想等孩子毕业了,打她校长和老师一顿!
估计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不是少数,当然真下得去手的肯定极其罕见。多数家长会这样:路上偶遇孩子的老师,视而不见,扬长而去。而老师好像都会不明所以,有的还会发朋友圈感叹家长的势利。特别庆幸,我帮助孩子在他的青春期完成了对权威——他的老师、他的父亲、学校规则,实施全方位的反抗,而且都“赢”了。他在那时候获得了“我成为大人”的情绪体验,然后行为上就真的肩负起“成为大人”的责任。
这位母亲太厉害了,简直是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在昨天的文章里说:
当整个社会出现偏差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个人努力的成效微乎其微。虽然是自己生养的孩子,可是如果真的出现了社会与父母争夺孩子主导权的情况,父母的胜算其实很小。
1. 如果在孩子高考后,我们生出这样的感慨:终于完成任务了、真恨不得揍娃一顿……那只能说明一个事实:作为家长,我们这些年没有(不愿)成长,没有了自我,更没有把孩子当做独立完整的个体……2. 不管是以家长的身份还是老师的身份,我都觉得该揍的是家长。小时候孩子可控的时候拼命鸡娃,等孩子长大一点慢慢不可控的时候鸡不了再控诉孩子的不堪。可是,这12年,你真的去听一下孩子的声音了吗?从头到尾都没有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需求,还好意思说自己受够了。但话说回来,有多少家长——其实老师也一样,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被充分地接纳过?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中国的父母和老师都特别喜欢“引领”孩子,软得不成就来硬的,谁让你“敬酒不吃吃罚酒”呢。
为什么总想着“引领”,少有人愿意“陪伴”,我的理解是:自己当年没有被充分地接纳过,没体验过真正的“陪伴”,只能在厌烦“引领”的过程中学会了“引领”,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让别人更痛苦。
在“目中无人”的环境中生活、成长,最终学会了“目中无人”。所以,很多为人父母为人师者看不到真实的孩子,或者说看不上“眼前的孩子”。他们永远在寻找或者把眼前的孩子塑造成他们理想中的样子。于他们而言,“接纳”孩子就是把孩子生下来、接过来,纳入标准模版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父母和中国教师都是活在幻想中的人,他们拒绝生活的真实,甚至刻意扭曲真实生活以符合他们的教育目的和审美标准。几乎所有的国人都有一段短暂的幸福时光,那是懵懂无知的婴幼儿时期;大多数人童年就开始有了阴影,或多或少;少年开始挣扎,进入青春期就是经历一场战争,一场争夺自己生命主导权的战争。
然而,绝大多数人最终会败下阵来,不得不向法力无边的习惯势力低头,并最终完成自己受害者向加害者的角色转变。他们主导不了自己的生命,转而去控制孩子们的生命,个人认为,这才是鸡娃越来越激烈的文化根源。确实,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当一片片雪花飘落时,那是它们自觉、自愿、自由的选择吗?
有困扰?找东哥咨询就对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