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卫东:你也很想揍孩子一顿吧
昨天在“蓝橡树”上读到《一位上海考生家长自述:这12年我们受够了》,想起前些时候也存了几个素材,其中就有这一篇。在自己的公号后台一翻,都已经是6月21号的事了。
有人说都怪老师只会应试教育还整天想着补课挣钱,搞得学生太苦、太累,滋生厌学情绪。
有人怪游戏害人,将游戏与毒品等而视之,恨不得国家马上出台法律,学当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将网络游戏从业人员一网打尽。
有人怪社会浮躁,任由各类明星、网红招摇过市赚得盆满钵满,搅乱了青少年的心性,使得校园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
而这一切网络自然脱不了干系,有人认为如果没有网络一切都安静了,国家就应该采纳申大妈的建议,不能谁想上网就能上网,一切要有规矩。
个人以为,如果家长们持有上述这样的想法,那最晚等孩子上了中学之后,亲子关系一定会出现各种状况。
进入青春期的网络原住民与还在留恋过去围在一起读报纸、看黑板报的老古董们怎么可能说到一块去。
也有人把主要责任归咎于家长,下面这则留言就很有代表性——
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很重要,也很难。
特别是当整个社会出现偏差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个人努力的成效微乎其微。
虽然是自己生养的孩子,可是如果真的出现了社会与父母争夺孩子主导权的情况,父母的胜算其实很小。
何况,成年人身上普遍会有很多固化的东西,严重影响了自己对孩子的影响。
行为习惯还好说,错误的思维定势、心理模式如果没有经过认真梳理,即使看再多的书、走再远的路也是白搭。
我将成年人在育儿方面常见的认知和心理误区归纳为下面几种:
1. 鼓励孩子鹤立鸡群,不希望孩子展翅高飞
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经济独立,最好财务自由,但中国式父母又希望孩子在心理上永远依赖自己。
妻子们往往受不了自己的丈夫是一个“妈宝男”,但她们又总是乐意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为“妈宝男”。
曾有一位教师母亲咨询我,说自己人到中年不想努力问我有没有办法让自己舒舒服服混日子,我说如果你孩子的老师也这样想呢?她那头声音立即高了起来:那怎么行,她应该对我儿子负责。
这是真事。
至于拒绝别人时强调自己有权利,被别人拒绝时指责对方没人性,更是常有的事。
在这里,“双标”几乎成年人的标配,“渴望成功,无视成人”已经是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2. 期盼孩子优秀,不希望孩子另类
这几年流行“平等中的首席”这句话,国人的生活追求往往是“平庸中的首富 ”。
别提什么独立人格、自由思想,那都当不了饭吃。
他们要的只是别人都吃窝窝头时自己有白面馍馍,别人住草棚平房时他们有楼房别墅,别人骑自行车时他们已经有跑车游艇……
这就是他们眼中的出类拔萃,这就是他们理解的人生大赢家。
如果有人对他们的孩子说“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当年燕京大学的校训),他们会马上领着孩子离开:可不要让他们祸害了我的娃。
他们只有欲望,没有真正的自我,当然也不允许孩子成为一个真实完整的自己。
3. 把沟通技巧理解成控制孩子的技术
很多家长也在学习,参加了各种“父母课堂”,购买阅读各种亲子沟通方面的书箱,但是他们这么做的还是为了掌控孩子,玩的依然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一套。
尊重、边界,在他们眼里是不存在的,他们就是习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物。
“我的孩子,我要他听我的话不对吗?”
孩子不是傻子啊,时间长了,他们识破了父母的把戏,“反叛”就会更加剧烈。
有妈妈对我说,自己很愿意和孩子沟通,总是主动挑起话题让孩子告诉她学校里的各种情况,然后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看法,从不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
可是,上了初中之后,孩子还是不愿意跟妈妈交流了。
我说,是不是孩子一说老师不公平,你就告诉孩子老师也不容易,要理解老师;孩子一说自己看不惯哪个同学,你就说人无完人,要多看人家的优点;孩子一说作业太多,你就说“吃得苦中苦……”
她说是啊是啊,我就是这么说的,孩子不对,我不得引导孩子啊。
这是把孩子引导到沟里去的节奏,幸好孩子有主见、敢反抗。
我说,好好利用这个假期,陪伴不引领,留给你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有困扰?找东哥咨询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