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故事丨马道:《列宁同志》永放光芒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
马道,1983年毕业于人民大学新闻系,分配至《北京日报》工作。历任《北京晚报》机动记者部主任、新闻中心主任,《北京晨报》副总编辑兼《竞报》总编辑。2014年1月辞职。
我家二楼茶室一整面墙上,挂着苏联功勋艺术家彼蓝•彼得勒(乌克兰籍)1967年创作的大型油画作品《与列宁同志在一起》。画面描绘的是1917年11月7日,也就是整整一百年前的今天,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在炮轰冬宫的阿芙乐尔巡洋舰背景前,革命领袖列宁正带领工、兵苏维埃战士大步向前,去创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十月革命,既久违又熟悉的名字!生活在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人,有哪一个不是一遍遍看着电影《列宁在十月》成长?有哪一个中国乃至苏联东欧人民家庭没被“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惊心震撼?
这幅作品挂茶室墙上与我辞去总编辑无职还家几乎同期。马上就四年了,而每一次在这幅一米五乘两米的巨作前品茗端详,我总会感觉到静放着的茶杯里的水自己在颤动,越仔细看颤动得越厉害。由此总联想起十几年前我在参观圣彼得堡滴血教堂后写下的句子:阿芙乐尔一声响,遗颤东方八十年!
对十月革命的态度,原产地俄罗斯早已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对我而言,十月革命是否永放光芒丝毫不影响我对我家墙上这幅十月革命画作永放光芒的充分信心。
2013年底,这幅列宾派油画在新闻大厦艺术馆作为“向经典致敬——俄罗斯、乌克兰典藏级艺术大师精品展”中的作品展出,时正亲密的俄罗斯与乌克兰驻华使节还联袂向中国观众做了展览推介。
展览主办方负责人是我多年好兄弟。当我们应邀进入展馆时,这幅具有历史感的作品一下子就撼动了我。我仿佛见过它,十来岁时,我常偷偷去“苏修”大使馆橱窗看画报,是不是在那儿见过?
我不懂画,我懂历史,我懂二十世纪革命辛酸史。“十月”对于我们,不是月份而是岁月。从艺术馆出来,这幅画好久仍据我心。
数日后,朋友们在燕京啤酒集团迎新聚会。酒桌上恰从我好兄弟那儿得知,有政府官员倾慕这幅革命油画(不知是个人还是机构),正在就价格磋商。我当即表示:我要参加竞买,力争请回家里。
突然,一月里响起惊雷,乌克兰颜色革命爆发。人们冲上首都基辅街头,刚刚访华并获得中国政府巨额援助的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仓惶出逃俄罗斯。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因1930年代大饥饿对苏联怀有八十年血海深仇的乌克兰人,把矗立在街头的一座座列宁像当作泄愤对象,如同巴格达萨达姆铜像命运一般,“列宁同志”纷纷倒地,含有革命领袖、红色标签的宣传艺术之作全被焚毁。
这样一来,这幅基辅博物馆馆藏之作《与列宁同志在一起》再也难平静地与乌克兰人民在一起了!
不知是因为考虑到政治敏感还是只因为价格问题,那位知名官员适时地放弃了购买这幅《列宁同志》的努力。
于是,在国内外政治背景下,我把携基辅博物馆馆藏证明的《列宁同志》终于抢救回了家……
一晃,《列宁同志》来我家已快四年了,再晃,《列宁同志》在大师手上诞生整整五十年了,三晃,《列宁同志》所描绘的赤血年代已整整一百年了……
常有来我家的客人与此画合影,也有人问多少钱舍得将《列宁同志》转让?每逢此时,我总要给客人讲起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论战时《人民日报》发表的九评系列文章《列宁主义思想永放光芒》。“列宁思想光芒能放多久我说不好,《列宁同志》在我家能放多久必须我说了算。只要子孙后代有一个人尚在,就一定不能像电影里的刺客说的那样:让列宁同志先走!”
未来的子孙,会记住那时我过去说过的话了吗?如果记不住,可就应证了列宁同志那一句伟大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写在十月革命百年
2017 11 7。北京家中
马道读本
本号获作者许可推送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关注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