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道:与“爱”有关的故事

2016-12-09 马道 新三届文苑

        作者简介:

        马道,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3年毕业分配至《北京日报》。1987年调入《北京晚报》后历任机动记者部主任、新闻中心主任等职。2007年调任《北京晨报》副总编辑,2009年兼任《竞报》总编辑。2014年1月,在53岁生日当天辞职。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事,我很少跟人讲起。


        记得大约是在2000年初夏,我当时在《北京晚报》任机动记者部主任。一天,部门记者接到中国林业大学一个学生的电话,称因交不起欠学校的学费,临毕业了学校不予办理毕业手续和户籍关系。我让这个学生第二天早上来报社。


        第二天,他来了,他是河南籍学生,带着能证明身份的证件。“你共欠学校多少钱?”“2400元。”


        那时,《北京晚报》各部门有自管经费。在我们机动记者部,此钱除了用在日常釆访开支外,并未分光吃净,而是经常用于公益慈善。


        当着全屋编辑记者的面,我拿出了3600元现金。“同学,这是我们全部门编辑记者的心意。2400元你尽快还学校,另1200元你用作返原籍生活、学习、求职使用吧。穷贵不失志,勤可创新天,我们祝你顺利成功!”


      

        这个二十出头的孩子哭了。他拉着我的手,向在场的每一个人致谢:“叔叔、阿姨们,我一定不辜负您们。请主任放心,等我一挣到钱,第一时间就来报社,还给你们这些恩人!”


        “孩子,不用还钱!”我也很动情地对这个学生说,“等你工作了,挣钱了,有闲钱了,就用原本要还我们的钱,帮助给更需要的人吧。以爱植爱,咱们把爱心永远地传递下去!”


        我含泪向同样含泪的孩子说完这话,全屋的同事们都哭了。


        一晃,好几年过去了,这个学生渺无音信。“我们不会踫到的是骗子吧?”同事们常有议论。


        一晃,又是好几年过去了,2007年我也因为犯了“政治错误”——为被盘剥的全市出租司机讨公道——“自乱了北京”(市委书记原话),而被礼送出《北京晚报》,来到京报集团子报《北京晨报》任副总编辑,后又任职《竞报》总编辑。



        当这件寻常往事早被遗忘十几年后,机动记者部原记者、现任《北京晚报》副总编辑的小郭一个电话,给了故事最完美结局:


        “前几日,有年轻记者去上海采访一个文艺慈善活动。接受专访时,组织者听说记者来自《北京晚报》,异常激动。他说,今天为公益爱的付出,就是源自《北京晚报》十几年前付出的爱,就是在传递爱的火炬——原来他就是那个河南籍穷学生!”


        当我把此事与老部下分享时,我、当年在场的安旭红等记者又都哭了。


        至今,我忘了那个学生叫什么名字;从来,我就没有再次见面的打算。只要这个爱在传递中,对我,对他,对所有奉献过爱的人,就足够了。


        (编辑部往事之一)




(小号获文章作者许可推送。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阅读:

胡舒立:我们要培养掌握媒体工具的

现代知识分子,而非新媒体工匠

姜和平:夜搜苏修特务记

吴小军:回望校园三十秋

我的大学:那些流年,那些囧事

为了卡斯特罗的古巴,我选择西班牙语

张自忠路3号: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

杨劲桦: 梦里颐和园

庞松:跟随龚育之写党史忆往

何砚平:我心中一面永远高扬的旗帜

留恋的张望——写给离世廿载的王洛宾

宋毅:初到中央团校的日子

姜波:质疑“中等收入陷阱”

杨劲桦:邂逅那不勒斯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骆小元 忆会计行业:筚路蓝缕三十年

黄晓京:物非而人是——旧信札的记忆

詹国枢:经济文章的三条半标准

林晨:我在新华社三十年

黄清水:30年前农村大包干采访追忆

范蔚萱:好汉与书生

杨劲桦:悼恩师彭明

肖玉环:告别南生

李山泉:称雄华尔街的基金管理者

肖玉环:友谊地久天长

李秋零:我的康德缘

张志伟:我和人大哲学院同龄

吴思:擦桌子的“主义”

张晋峰:一段终身难忘的经历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张河:我们同学我们班


    长摁二维码关注我们。

  曲逆编辑、工圣审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