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夏阳酷暑,争分夺秒!同济科研攻关跑出“加速度”

同济大学 2022-08-24

点赞! 

今天(7月29日),《中国科学报》头版以《科学家发现心跳“发动机”的“点火”原理》为题,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医学院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教授陈义汉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团队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发文,揭示了正常心跳“发动机”的“点火”装置和“点火”程序,为心律失常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研究数据。

近半月来,学校又有一批来自医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再一次展现同济基础研究实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在可逆光力矩研究上
取得重要进展

北京时间7月29日,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程鑫彬教授和施宇智特聘研究员团队在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在线发表题为《椭圆偏振光作用下介电质纳米颗粒中的可逆光力矩》(Inverse Optical Torques on Dielectric Nanoparticles in Elliptically Polarized Light Waves)的论文。

该论文首次研究了椭圆偏振光作用下非金属纳米颗粒中的可逆光力矩,揭示了不同偏振态在一定光学入射角的情况下对光力矩的作用机制。








为优化糖尿病细胞替代性疗法
提供了新靶点、新方法

7月16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再生医学研究所、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李维达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们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ZnT8 loss-of-function accelerates functional maturation of hESC-derived β cells and resists metabolic stress in diabetes”的论文。

该研究以功能失活降低人类患糖尿病的风险基因为靶点,在干细胞中敲除该基因并进行β细胞诱导分化,实现了SC-β细胞功能与生存能力的强化,突破了制约该技术的两大瓶颈,推动了糖尿病的细胞替代疗法的发展。








为功能性类囊胚的建立
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7月15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高绍荣教授课题组在《蛋白质与细胞》(Protein & Cell)上在线发表题为“Bilineage embryo-like structure from EPS cells can produce live mice with tetraploid trophectoderm”的研究论文。

该项研究阐述了扩展多潜能干细胞类囊胚(EPS-blastoids)存在植入后发育缺陷的原因和机制,并进一步进行了功能性类囊胚的构建尝试。这项研究为功能性类囊胚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发现抗新型隐球菌免疫抑制新机制
及潜在治疗靶点

7月14日,同济大学医学院和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贾鑫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Inhibition of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arginase-1 production enhances T-cell-based immunotherapy against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新型隐球菌主要荚膜多糖成分葡聚糖醛木糖甘露聚糖(glucuronoxylomannan, GXM)通过诱导机体粒细胞样髓系来源免疫抑制性细胞的聚积及功能抑制机体对隐球菌的清除,加重感染,并通过进一步鉴定GXM的识别受体及下游通路为抗隐球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潜在免疫治疗靶点与策略。


坚持“四个面向”

坚持科教报国

矢志原始创新

以学术和育人为第一价值追求

同济人在科研赛道上

奋力跑出“加速度”

努力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

· 同济科研力!又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亮相国际权威期刊

· 献给同济115岁生日的最好礼物




来源:新闻中心、医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推荐阅读

今天,搭载同济智慧的运载火箭一飞冲天!




实力问鼎!同济学子斩获这项大奖,赞赞赞!




有趣的灵魂,不懈的坚持……这个同济大男孩全都有!



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