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击疫情,信息技术在行动

墨菲家的小M 中信出版墨菲 2022-05-12

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正在全国打响。


“疫情防控工作是一项极其严肃的政治任务,拖延不得、懈怠不得、马虎不得,我们要运用大数据有效支撑服务疫情联防联控、精准施策。”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在1月27日主持召开的疫情防控大数据专家会商会上明确指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我们现在的科研、技术方面的能力水平,是“非典”时期不能比的。抗击疫情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电子政务专家汪玉凯看来,通过对出行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对人员流动进行精准防范。


借助大数据对疫情进行防控,对整个社会而言是当务之急。


毋容置疑,17年前非典时期尚未出现的大数据,在这一次抗击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01

大数据



“不要低估了人口流动。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曾通过媒体预警:人口流动关乎疫情的传播速度,今天的人口流动已经是SARS时期的6倍。


15年前,2002年11月16日,广东顺德出现了第一例“非典”患者,一位厨师。但是,非典后期,北京成为疫情最严重的城市。


这多少要归因于世界最大规模的季节性人口迁移——春运。


今年同样是春运,再加之武汉之于中国的地理、经济地位,情势更不容乐观。作为“九省通衢”之地,武汉有无数条射线一般的道路,通往中国的东南西北。


同时,作为湖北的省会,武汉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很强,与周边城市形成了紧密互动的武汉城市群。这也是黄冈、孝感等周边城市成为重灾区的重要原因。


1月23日早上10点,武汉正式封城,离汉通道关闭。但在此之前,有500多万人离开武汉。这也是湖北之外,绝大部分病例是输入性病例的原因。


如何阻断传染源,成为摆在所有城市治理者面前的最大问题。


在疫情早期,大数据理清人员流动,寻找风险点。


1月23日,武汉市政府宣布封城,断绝传染源输出,大众在为武汉人做出的牺牲而动容的同时,也在为已离开武汉的人群的去向而担心。


当天,百度基于下载了百度地图app的用户地理位置数据以及用户自愿提供上传的信息进行了数据追踪,并结合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等技术总结描绘出武汉春运人口流向图。


该流向图显示武汉离城人口呈现天女散花状流向全国各地,其中四川省、河南省的部分城市以及重庆市部分地区的平均流入比率要高于其他省市。


这份人口流向图直观地向人们展示了潜在感染患者已经流向了全国各个省市,及时为各地的疫情防控起到了一定预警作用。


在最近的返工潮中,大数据再次发力。2月8日晚,一款“密切接触者测量仪”APP上线,获得网友一片好评。



这款由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国家卫健委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疫情防控大数据攻关团队联合开发的APP,通过深度共享国家卫健委、交通运输部、铁路总公司等多家部委的数据资源,打通了数据壁垒,克服了各自公布数据特有的碎片化、不完整、颗粒度低等特点。


公众只需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就能获知自己是否与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同乘过一趟航班、火车、大巴,通过这种简单的操作,就能知道自己返程途中是否有被感染的可能,既让民众安心,又方便寻找病患接触人群。


而这一切都源于2009年开始的中国云计算建设,时至今日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



02

云计算



“停课不停学,停班不停工”,云计算大显神威。


因疫情防治工作的需要,各地政府纷纷号召开展远程办公,学校开启在线课堂。不需要特定终端,不需要自建服务器,只需手机一键下载、电脑登录网页即可使用,操作简单、成本低,云计算的优异性在此时得到充分显现。


2月3日,春节后的首个非正式工作日,居家开视频会,这种体验也许是一幅独特的画面。


在线教育是云计算的另一个发力,从大学到小学,再到新东方等教育辅导企业,都将教室转到了线上,通过云端进行教学辅导、远程答辩,得益于云计算,知识的传播没有因疫情而受到影响。


云计算应用中更为重要的场景是远程医疗与政务工作。在物理隔离的前提下,线上成为海量信息交互的关键节点,是另一个抗疫战场。


广东省委、重庆市委等多地官员均通过视频会议,与一线医护人员对话;浙大一院、中山五院等省级重点医院通过云视频实现远程诊疗,向地级、县域级医院展开“云端驰援”;国网新疆电力、苏州农商银行等与国计民生密不可分的企业,也最大限度地将会议与工作放在线上。


此外,阻止人口流动导致的二次爆发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区别潜在传染源和健康人群。


杭州推出的“健康码”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依据政府制定的标准,用户在支付宝上,进行健康打卡,申报信息后,将各自领取到一张码。随着用户每天提交状态、所处区域的变化以及健康状况的改变等因素,这张码会有红、绿、黄不同的状态。



它们对应着相应的感染风险等级。政府、企业、社区可以据此码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要求隔离或允许复工。


这是一个非常超前的构想。2月9日,这个系统在杭州余杭上线,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就建议全国推广,这种具体到人的健康信息码能让疫情防控纳入统一管理。城市逐步复工时,健康码作为依据和凭证。


无论是政府治理现代化,还是城市治理现代化,人、制度、工具或者技术,这三个要素不可或缺。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又涉及整个治理体制,同时也需要工具的现代化。”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俞可平曾如是说。


03

以“数”抗疫



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控物资的紧缺牵动着湖北人民,牵动着全国人民。如何更好地将供需对接,更精准地匹配,如何找到更多渠道快速采购到前方所需的物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正在充分发挥数据的智能能力,为防控物资保驾护航。


合合信息大数据产品启信宝拥有全国2.1亿家企业的全维信息,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利用大数据技术从中精准找到国内抗击疫情急需物资的生产和流通企业名单,并在启信宝APP上向公众发布疫情防控物资企业查询信息,方便医疗物资需求方能够快速找到急需物资的提供企业。截至目前,已找到7679家防疫疫情物资供给企业,为湖北医疗物资需求信息平台提供近2000次需求对接。


炫生活积极对接在美国、印尼、新加坡等地医疗资源,全力以赴发挥资源优势与平台优势,历经资源协调、语言差异、海关、货币、运输、管控等问题,从雅加达到新加坡再到旧金山,从医院到市委统战部、海关,从慈善总会到爱德基金会,从领事馆到欧美同学会,从复星印尼伙伴到华为印尼校友,逐个克服各个环节的困难。几经周折,成功将第一批25000只口罩从印尼“抢运”回国。第二批10万只口罩也正在准备,争取尽快分发给防疫工作中最需要的地方和群众。

 炫生活从海外采购回来的物资


海尔集团卡奥斯COSMOPlat平台推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物资信息共享资源汇聚平台,使医院医疗物资供应对接更透明、更准确、更及时。平台上线初始,联合生态资源方汇聚935条需求信息,连接608家医院、221家企业、37个政府和社区等各类机构,发布了超过20万件口罩、防护服等物资需求。后续还将围绕疫情物资采购、生产、物流、服务等供需信息持续迭代上线更多模块。


京东云的应急资源信息发布平台上线后,通过与全国40多个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基地,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园,涵盖医药、食品、科技等领域3000多家企业。基地对入园企业进行筛选分类,跟进物资供应,重点保障疫情所需的医疗物资、社会民生消费物资的紧急供应,并安排专人进行专项对接。与此同时,京东大健康、京东物流,也联动开通应急物资特供渠道。


火石创造与金蝶合作,积极推动社会共同保障医疗物资,双方技术团队作战2天即完成接口对接。截至2月2日,疫情防护物资供需平台已收录物资供应商207家,包含口罩、医用帽、医用酒精、防护服、防护面罩、防护眼镜、84消毒液、手消毒液、核酸检测试剂9个品类,物资需求信息830个,平台浏览量超86万。


04

物联网



物联网在返工潮后的疫情防治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返工潮开启后,大量人群聚集在城市火车站、机场,传统的温度计、额温枪等测温设备,需要一对一检查,检测速度慢,而且还需要近距离接触,不仅无法满足人群快速进站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交叉感染风险。


而大立科技、高德红外等公司生产的红外热成像体温检测设备则能解决上述问题。红外热成像体温检测设备能够实现远距离(可达数米)、非接触式、多目标同时进行体温检测,是在公众场所甄别发热人群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


这些系统以红外热成像体温筛查仪和一体化客户端为基础,以红外热图及高清图像处理、精确测温等技术为核心,能够实现区域人员识别、精确人员温度检测及基于病理的人体温度监控,在各类场景下助力疫情监控及响应机制的可靠执行。


在正式复工后,红外热成像检测设备有望在地铁站、公交站、办公楼等人流密集区域进行安装,继续为人们的出行保驾护航。


红外热成像体温监测设备是物联网终端,物联网的大脑则是人工智能。


百度、旷视、商汤等公司纷纷推出了智能体温检测系统,使用红外和面部检测技术对在火车站、地铁、医院、社区和政府机关、企业办公的人群进行筛选。


该技术可以智能识别温度,并自动拍摄记录每个人面部,如果某人的体温在摄氏37.3度(华氏99度)或以上,则系统会发出警报,提示车站工作人员进行二次检查。


商汤科技的人证核验测温一体机


在视觉AI“张大眼睛”之时,语音AI正夜以继日地拨打排查电话。基层街道社区的健康情况追踪和流动情况排查,是当前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环。


但很多街道社区范围广、人员多、情况杂,社区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或走访,任务繁重又危险,难以快速完成。


针对这一战“疫”痛点,多家语音AI企业宣布为抗疫一线的各级政府、医疗机构、公益组织等提供专门的疫情防控机器人或智能全客服系统,自动拨号、记录排查结果,极大地提升了排查工作的效率。


在这场战“役”中,各项技术都在发挥着作用,为疫情防治做出贡献。但在这场战役中,我们更应该感谢信息技术传播信息的这一基本作用。


正是互联网、通信网络的存在,才能让我们及时获取疫情进展信息,才能让我们看到各行各业的人们为疫情防治做出的努力。


结语:


摆在政府面前的问题是,疫情过去之后,2020年早春的这场危机能否成为城市走向良治的阶梯。


面向未来,我们也期待看到一个更科学、更智慧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


来源: 

Miss XY:《疫情之下,科技是城市的免疫力》

王海龙:《抗击疫情,信息技术正担大任》

《抗击疫情 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在行动:以“数”战“疫”》


推荐阅读


刘锋著

中信出版集团


近期好文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崛起的超级智能》带回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