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A北京办公室 ©UUA
【青年建筑】有幸邀约到了UUA完成这次书面的采访。
青年建筑 : 事务所名称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有没有将来的计划和目标?
李泳征+李其郅:UUA是United Units Architects的缩写,其实就是强调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在统一的价值观下,我们重视设计师的个人价值和他们在设计链条上的完整性,反对设计师成为流水线上的一个环节。所以在UUA的团队中,我们希望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全程负责的项目。但是这对设计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我们会支持年轻设计师从小的项目开始,逐渐积累经验,建立自信。这也是我们团队相对稳定,技术和设计理念能得到贯彻的原因之一。
我们希望UUA未来发展成一个智库一样的设计机构,有相对统一的价值观,有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合作,能够延伸到不同的设计领域,让每个有能力的个体能够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在成就感方面和经济方面获得具有竞争力的回报。
青年建筑 : 事务所的两位合伙人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李泳征:我们俩的合作方式比较像“串联电路”,也是就说我俩会同时参与公司的所有项目,但是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更偏重于设计创作和技术把控,其郅更偏重于项目管理和节点把控,我俩之间要互相打配合,替对方卡位,目的是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李其郅:与泳征的角色和关注点有所分工,我在UUA的工作中更加关注项目效率和为客户创造价值。我跟泳征在事务所的工作分工是多年工作中相互成就对方磨合出来的,我是一个非常信奉团队的人。在北京工作室的初期,我跟泳征原本是以一种“并联”的方式合作,其实就是“1+1=2”的方式。但是实际的工作中,团队需要可能比个人需要更重要的时候,就要彼此有妥协。在短时间磨合后,我跟泳征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最好的合作应该是互补而不是叠加,应该是以“串联”的方式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同时公司最核心的几位同事,也是各有所长,在UUA前期的构架和组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UUA合伙人:李泳征(左)李其郅(右)
青年建筑 : 事务所有没有自己的设计价值观?
李泳征:我们的设计价值观可以总结为“建筑是一种人文温度,也是一种技术精度。”我们的设计起点是从感性角度出发,建立人与建筑之间的情感共鸣,换句话说,建筑应当去传达一种态度、一种情感,应当是意义的载体。与此同时,从建筑本体来讲,我们又是非常理性的,强调工业化的设计和建造逻辑,并且对建筑细部有很大的热情。这种感性与理性的融合,主要依赖于一种基于几何控制的“整合式设计”。我们会针对每一个项目定制一套三维几何框架,在方案初始阶段就对建筑形体进行几何优化和建筑系统的划分,形成各个设计专业之间的协作界面,并且让建筑符合工业化的生产和建造逻辑,最终是为了实现从方案到建成效果的高还原度。这种设计方法让我们的建筑从外观上就呈现出一种由构件组装而成的建造逻辑。
△九流渡滨河商业综合体(在建)-几何控制下的动感形体 ©UUA
△安康博元体验中心-整合式设计 ©UUA
李其郅:目前建筑设计市场的一大痛点就是落地性与完成度不理想,很多项目在方案之初为了表现而表现,不关注可行性,在方案通过后不得已去做
“后合理化”。然而方案通过之后,通常的设计深化时间非常短暂,很多项目的最终深化图纸与原始方案差了十万八千里,导致最后的完成度非常差,项目效果仅限于效果图或者照片之中。所以UUA还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叫做“为建造而设计,为建造而表现”。在方案之初就会从建造逻辑出发来考虑项目的落地性,当然这也是一种悲壮的设计方式,因为很多项目中途遭遇夭折而浪费了前期的大量工作。但是UUA目前项目的高完成度也就是因为这种设计方式的坚持,才能得以呈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还原度:渲染图 vs 实景照片 ©UUA
青年建筑 : 作品主要是什么类型的项目?可以挑选几个目前重要的项目领域来说明?
李泳征:我们事务所是设计方法导向型的,所以不拘泥于项目的规模和类型。建成和在建的项目有办公、商业、工业建筑、城市更新、图书馆、学校、医院等,还有不同类型的室内项目。近期来讲,我们在城市更新和工业建筑领域有较多的尝试。
对于城市更新项目,一方面我们会很重视通过美学去提升城市的品质;另一方面我们会结合自身的技术特点,从建造可行性和成本控制角度去解决甲方的需求。比如今年落成的大连三十七相,我们从大连的地理特征作为切入点,赋予建筑一个关于海洋的视觉想象。还有安康中学礼堂改造,遵循旧中求新,形成了场所记忆与现代功能的融合。再比如安康市图书馆改造,我们采用了非常务实的技术策略,用一种低造价、短工期的方式,塑造了简洁纯净的建筑形体,与周围疯狂杂乱的城市肌理形成鲜明对比。说到工业建筑,可以说我们对工业建筑一直情有独钟,这可能源于我们的技术主义路线。以南宁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因为垃圾处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想借助这个项目,来探索工业建筑的公共属性与人文价值。在技术层面上,我们还采用了参数化设计去优化厂房幕墙的曲线形式。 青年建筑 : 最值得一提的项目有哪些?项目过程中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事?李泳征:我们近期发表的双擎大厦项目,其过程非常漫长、复杂且艰难,它几乎跨越了我人生的第四个十年。建筑采用了外置的结构体系,有大量斜撑和斜拉的构件,这对结构设计和幕墙设计都形成了巨大挑战。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研究建筑结构与空间的一体化,以及幕墙细部与设备终端的整合。项目过程中最大的危机要数结构体系的“保卫战”。由于建筑存在大量的不落地的竖向构件以及斜撑转换,因此属于复杂结构体系。这不仅意味着设计难度和工作量的增大,还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申请“超限高层建筑审查”。此时有声音提议将外露的结构做成装饰,在室内增加常规柱体,省去额外麻烦。经过数周拉锯和数次坦诚沟通,所幸大家逐渐达成共识:如果放弃了结构的真实性,就会让这个作品失去最为重要的立足点,沦为装饰主义的装腔作势。大家最终选择了追随初心,去打造一个真实的建筑作品。李其郅:我们的安康图书馆改造项目,完成后运营情况非常好,可以说是现象级的,这让所有的项目参与者都感到很欣慰。图书馆自从2020年10月改造完成,投入使用以来,截至2021年10月一年的时间,已经累计接待读者超过60万人次,日均访问量从之前的10人次跃升至1500人次,办理会员人数也超过了3.5万人,日均借阅量超过了1800本。可以说是真正激活了当地社区的文化生活。这个项目也拿到了很多的国际奖项,尤其是去年的WAN世界建筑新闻奖,战胜了同类别的Foster + Partners,Perkins&Will,Diller Scofidio + Renfro等大牌事务所,拿到了图书馆类别的金奖,这个也算是一种专业上的肯定。李泳征:我2009年从英国UCL, Bartlett毕业。我所在的Unit10第十工作室非常强调文化和叙事性,采用很感性的教学方式。说到这段学习经历对我最大的影响,我想引用我导师CJ Lim教授,在我的毕业设计答辩会上对我的评价,他说:“泳征,你已经从一个对文化不敏感的人,转变为一个认真对待文化的人。”我认为我导师提到的“文化”是一个超越了传统建筑学的更广义概念。总之,我们可以从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汲取设计灵感。毕业之后,我入职伦敦的Foster and Partners事务所,幸运地参与到苹果总部项目的全过程设计中。这是一段非同寻常的经历,整个设计过程就像是做科学研究,通过大量的探索试验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同时Foster的工作方式也非常注重多专业的整合式设计,这也使得他的建筑像是一个非常精致的工业产品。因此,我认为在很多层面上,Bartlett的感性和Foster事务所的理性共同影响了我的设计方法。△李泳征Bartlett毕业设计-伊索利亚:库尔德家园△李泳征与苹果总部项目组前同事合影(福斯特事务所作品展-北京)李其郅:我先后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工作学习,对国内的项目过程和管理比较熟悉。我的个人经历和爱好正好和泳征互补,而且本来就是多年的朋友,相互信任合作,他从伦敦回来之后我们自然一起合伙合作,到现在已经10年出头了。 青年建筑 : 为什么会选择成为一名建筑师?平时有什么其他业余爱好?李泳征:我记得从五、六岁开始就喜欢跟机器相关的东西。从最早喜欢蒸汽火车头,到后来成为的科幻迷和军迷,喜欢各种飞行器、舰船之类的。我想成为建筑师也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不然我可能会是个机械工程师。自从学习建筑开始,我就迅速喜欢上了“高技派”建筑,也很幸运在后来有了Foster事务所的工作经历,从而有机会从原理上熟悉这种设计方法。在伦敦生活的时候,科学博物馆是带给我最大冲击的地方,那里陈列着从蒸汽时代以来的各种机器。除了机器的精妙构造和功能美学,同样引发思考的还有关于人类、机器与自然的关系,这存在着超越物性之上的精神力量。李其郅:父母都是教师,高中时候我属于文理科比较均衡的没有哪个特别突出的学生,但是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父亲是一位比较喜欢自己手作和思考的人,建筑学是一个需要平衡文理思维和知识体系的学科,所以当时报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建筑学专业。工作后,“建筑师”这个称谓在我看来涵义又衍生了。我个人觉得建筑师做好设计,建好房子和经营好一个建筑事务所异曲同工。所谓“设计”就是预设一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我更像一个广义的“建筑师”,做的更多是“事务所”层面的设计。我是一个非常相信团队力量的人,所以在事务所的“设计”上,我跟泳征互补,选择成为一个更多做“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人。 青年建筑 : 如今建筑市场下行,如何看待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李其郅:国内的建筑环境确实局限性越来越大,但是我们通过方法论的建立、标准化的实现以及多类型的实践,形成了一个包容的设计方法和多样的项目积累。可以看到我们的项目类型中,除了传统的民用建筑外,还有桥梁设计、城市更新、工业建筑(垃圾焚烧发电厂)等。我们的大部分项目不依赖于地产和政府,所以地产的萎缩对我们来说影响不算大。UUA介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是一个建筑师介入的新兴领域。这类大型工业建筑功能性很强,在之前的建设中,建筑的社会形象基本被忽略了。近年,无论是在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都逐渐意识到了工业建筑的公共展示需求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工业性极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有了城市人文的需求。再例如桥梁建设,大众对基础设施的美学需求,也给建筑师介入这类项目提供了机会。李泳征:具体预测已经有很多人在谈了,大方向上,我还是相信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和建筑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前建筑学发展的乏力,或者说过于偏向人文关怀,也是跟目前的工业革命3.0进入尾期,新工业革命还处于酝酿期有关。我想随着新工业革命的逐渐成型,建筑学会有新的突破。我觉得建筑师有时要跳出现实的纷杂,读一读历史,其实建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在对未来的焦虑与对未来的向往之间拉扯前进。作为建筑师,你首先要想清楚你对于未来的态度是什么。我对未来是乐观的、向往的,这种态度就能够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希望UUA还是要紧跟时代,重视与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结合。△南宁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工业技术与建筑学的结合©UUA△DT公园街(设计中)-实体建筑与增强现实的结合©UUA+大韦罗博 青年建筑 : 如今很多建筑学毕业生转行,建筑师甚至整个行业应如何更好面对? 李其郅:我认为目前面向市场的设计公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产品化思维主导的设计公司。这种公司更多强调可复制化的“产品力”,这种类型的公司面对地产蓬勃发展需要快速设计复制的时代,是享受了大量红利的。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重复复制,尤其以住宅设计为代表的产品化的公司,对于更多的建筑设计的需求如工业建筑,城市更新,中小型文化建筑的需求,是有惰性和缺乏应变的。这种类型的公司在当下地产大量减量的语境下会有严重的经营困难。另外一种设计公司是方法论主导的设计公司。这种公司以“设计力”作为市场立足的条件,应对各种不同的设计任务有统一的设计逻辑,方法和控制力。这种类型的公司体量不大,但是精品率和独特性会好很多,在当下的环境需求下会有更好的适应性。END
公众号文章仅供内部交流,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部分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80万建筑师在关注
魏一鸣,Archlady,郑利江,雪亮,饭困,慧琪,周小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