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带你了解知名英国事务所:查普门泰勒 | 专访Chris Lanksbury&蒋毅【青年建筑】

青年建筑 青年建筑 2024-01-03


Chapman Taylor成立于1959年,正如一位60多岁的建筑师,处于最好的创作状态,既有阅历,又有活力。常年位居世界建筑设计公司百强榜单的前50,英国前3,作品分布于全球近100个国家。


成立于2007年的上海分公司,如今也是二八芳华,经过16年的辛勤耕耘,除了耳熟能详的环球港系列,以及具有浓墨重彩的雄安雄东及昝岗片区规划建设,近百个项目正在逐渐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时在行业中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英国BBC媒体城


对于这样一家硕果累累的英国公司:


  • 它的发展历程如何?

  • 相对于全球布局,它对于中国市场的战略有何不同?

  • 随着AI技术兴起引起的行业内的激烈探讨,建筑师是否会被取代的这个话题,是否引发了他们的担忧和思考?

  • 人类建筑师是否还有优势?


【青年建筑】那小海有幸拜访位于长乐路的CT上海办公室,对公司董事Chris Lanksbury和蒋毅进行了专访。


Q1.
关于Chapman Taylor的故事

Chris: 公司的创始人有三位,两位男性一位女性,Bob Chapman和John Taylor,第三位是Jane Durham,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典型的英国人。

Chapman是设计能力全面的建筑师,既擅长方案设计,也懂技术和施工。Taylor是个很有魅力的人,善于交际。Durham也和我共事多年,她非常懂技术,也擅长理财。所以,就像我们看到的多数成功的企业一样,三个创始人各有所长,特点鲜明。


Jane Durham(左), John Taylor (中), Bob Chapman (右)


从创立到现在,公司经历了管理层的更迭,但创始人的特征、公司创立之初的核心理念一直贯穿始终,并没有发生改变,那就是为城市创造出美好的空间,为人们建造高品质的建筑;聘用最专业的人员,并为建筑师创造优良的创作环境,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公司创立之后的很多年,主要基于在伦敦的实践和发展,项目类型主要包括伦敦的高端住宅设计和大型地产总体规划以及部分办公类项目,后来版图逐渐拓展到全球各地,涵盖综合体、商业、办公、酒店项目等。


 

圣三一广场

蒋毅:我从刚开始就知道Chapman Taylor是合伙人机制,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地方,因为由不同背景的建筑师创立,能够形成优势互补;在加入CT之前,我去英国看过建成的一些著名的作品,蛮喜欢的,公司的业务的综合性以及对不同类型的适应性也是我非常认同的。


Q2.
您所理解的Chapman Taylor的个性特征

Chris: 我们每个人看待事物都有不同的视角。各个建筑公司有很多的相似和不同,从我的观察角度来看,CT是一家非常注重合作的设计公司,我们认真的倾听并且积极加以回应,无论是客户、使用者,以及合作伙伴、同事等,这是我们工作中非常重要以及优势之处。我们还非常关注客户,关注建筑与环境、场所的对话。

查普门泰勒上海分公司办公环境


我们是一家非常多元化的公司,每个人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公司并不会从上到下的发出指令加以执行,我们只设定基本的设计原则和需要遵循的设计流程,世界各地不同部门的人员可以自由探索出自己的想法和语言,小到一栋建筑,大到一个城市规划,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设计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并形成作品。

通过浏览我们的作品可以看到,每个项目都是为当地地域和客户量身定制的,建筑师也乐享其中。这也是我喜欢在世界各地工作的原因,去和不同的人交流、合作,满足不同的人的需求。我关注的并不只是最终的呈现,而更多的是投入和互动的过程。

Liverpool Waters, UK
Alstadtquartier BÜchel, Aachen, Germany

蒋毅:我是2018年加入CT的。我觉得CT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是其“在地性"的设计理念。

所有项目都必须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设计,独一无二。这和我自己的设计理念也非常吻合。如果一个项目可以在其他地块进行复制,这个设计本身就可能是有问题的。

CT的另外一个重要优势是自身的能力比较综合,包括城市设计,总体规划,TOD交通枢纽,综合体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而且也一直提倡,城市设计、建筑,景观,室内等一体化的呈现。就建筑谈建筑一定是片面的,要做好一个建筑,一定需要去理解城市。这使得我们能够到不同的区域,适应不同的业主和不同类型的需求,体现定制化的设计原则。


Q3.
全球业务的发展

Chris: 上世纪80年代,CT公司在英国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热火朝天的城市开发和重建。我们主要关注于商业综合体项目,当时赢得了80%的设计竞赛,在这个领域形成了很好的口碑和品牌影响力,逐渐积累了往国外开拓市场的业绩和资本。公司业务稳步增长,但我们不贸然扩张,最开始我们进入法语区市场是法国和比利时,并在当地经营了一段时间,然后再逐渐开拓到欧洲的其他区域。英国与意大利,英国与中国的文化差异,其实是一样大的,社会差异,工作模式,文化背景,都天壤之别,但最终,都是落在具体建筑作品上。


卡博特购物中心

事实上,CT第一次来上海是在1996年,并参与了南京西路的一个项目。之后遇到众所周知的亚洲金融风暴,所以那段时间,我们更关注于其他的市场。今天纵览全球,中东尤其是沙特阿拉伯拥有非凡的增长潜力,各种令人惊叹的项目拔地而起。

CT市场布局是随着全球经济和市场而变化的。未来可能拓展非洲市场。我们期望市场可以稳定发展,但其实它是动态起伏的,不可避免有波峰和波谷。我们需要企业化的运作和管理,使公司能够更稳定的成长和发展。


Q4.
如何选择市场和开拓市场?

Chris: CT选择和开拓一个市场,根本准则是从人的需求出发。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发展团队,再逐渐在当地扎根,毕竟我们不是AI,而是由人构成的商业行为,寻找熟悉了解当时当地市场的人,使其在合适的项目上发掘个人所长。对于市场,我们通过设立办公室,迅速回应客户的需求,以国际视野和水准,融入当地市场,设计好的作品,是一种长时间的承诺。

如今市场日趋竞争激烈,后疫情时代叠加金融危机,行业艰难,全球都是,即使在满是项目的中东同样不容易,每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特性和定位,想要获取项目,竞争尤其激烈,需要用最好的设计去竞争,所以一切又回归了设计本身,回归到人。我们上海的设计伙伴也参与到中东项目,因为我发现他们的设计能力非常适合参与其中。

无论团队是在伦敦还是上海,最终还是合适的团队,遵循相似的设计准则和路径,一起合作共创,包括在内部形成良好的竞争体系,最终形成更好的设计作品。中国随着这些年的发展建设,建筑师得到很好的锻炼,设计水准也日益提高,他们通过参与世界各地的项目,以自己的视角探索世界。


Q5.
中国业务的发展和近期代表作品

Chris: 2007年在上海设立了第一个办公室,位于苏州河附近的仓库大楼里,非常简单的办公室。当时,我们做了很多零售、办公的室内设计,并稳步发展。随着品牌和口碑的逐渐建立,我们开始参与更多的商业综合体的设计,然后进入总体规划,这也是我个人最感兴趣的类型。
最近五六年,我们在综合体类型的领域有非常大的优势,不只在上海地区,我们在各地都有开拓,包括华南到华北,西部相对少一些,正在努力开拓。虽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也有起伏,但总的来说态势很好,非常令人振奋和欣喜。我们感受到中国市场的欢迎和包容,这也是我觉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他们想要与国外进行互动,并以此作为本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学习外来的,又不失去自己的基石。


蒋毅:一个是张江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2b-6综合体设计,项目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核心位置,整体标准很高,极具挑战性,项目中还有Indigo在浦东的第一个酒店;我们也是通过竞争激烈的国际竞赛赢得的,对手都是国际一流的设计团队。

其实纵观CT的发展史,获取项目的最大来源还是通过竞赛,尤其是这些年,愈加激烈残酷,我们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包括从对手身上,合作过的设计院,院士和大师们,每次项目的历练、经验教训,都可以得以总结,为下一次竞赛做更充分的准备。


张江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2b-6


另一个代表性的项目是天津南站的片区规划,跟以往的TOD项目不太一样,它跟城市更新有关,涉及一个老站的改造,并插入一个新的站点,所以在整个布局中,它跟城市的关系引发了很多可探究的问题,很好的体现CT在地性的设计理念,因为并不像一个新的片区可以完全的从无到有,以干净利落的方式呈现,城市更新和TOD的结合,更像一台精密的外科手术。


Q6.
是否(希望)在项目中突出地标性?

Chris: 每个项目的情况不同,这取决于项目本身的条件。比如在伦敦的设计实践,通常你不会致力于建造地标性建筑,而是顺应城市肌理,与城市融合在一起,这是非常英国的设计态度。当然,伦敦确实也有地标,但大多数项目并不强调地标性。

我们正在设计位于哈萨克斯坦的一个综合性艺术博物馆位于非常重要的市中心地点,设计意在凸显地标性而非融入城市。

因此,我们对每一个项目都是认真回应其设计需求。通常而言,突出地标性和融入城市,两者很难同时满足,如何取舍在于评估当时、当地以及项目的其他要素。如果一个建筑只是一种轻盈的方式很直接的顺应城市肌理,它也不失为一个优秀的设计。

Almaty Museum of Arts


Q7.
相比较于本土的设计机构,CT作为一个国际机构具备哪些优势?

Chris: 我不喜欢将“本土”和“国际”加以比较。我们参与过60多个国家的项目,但并不意味着比当地的建筑师知道的更多。当地的建筑机构对地方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所做的只是带来不同的视角,对于相同事物的不同理解,从而可能碰撞并激发出更独特的东西,共同创造一个多样化的城市。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规划

比如,中国文化有一点让我十分着迷。在英国,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历史感。或者说,历史感正在改变。当我在中国做同样的总体规划时,这里所有的团队成员都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包括中国的历史以及对于每一个项目所在地的不同视角,如何将历史知识引入到现代的项目中也非常有趣。

疫情期间,当我坐在伦敦办公室和中国的团队交流,成员们一个个各抒己见,像是进入一部BBC纪录片,让我兴奋不已。我觉得这得益于这里的教育体系很结实。团队成员也很多在国外接受过教育,能将国外学到的和国内的认知进行的有趣结合,给我们的创意性也带来更多的补充。


Los Cubos 洛斯库沃斯大楼


我一直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建筑师,稍微欠缺的是需要在国际上更多的发声和推广。实际上,中国项目的设计和建造水准都是令人惊叹的。我就认识伦敦的朋友,希望大力向英国甚至欧洲推广中国的建筑和建筑师,因为他被国内的建筑师和项目深深着迷了。

这和CT在这里的定位并不冲突,CT并没有国际建筑事务所的优越感,只是有自己不同的视角,将我们的设计理念和不同城市和市场进行融合,以及如何让建筑与城市形成对话,不是带来欧洲的风格,而是以中国当地的方式,使每个建筑与地块形成对话。


Q8.
国内的项目类型是否针对市场变化进行战略性的调整?

蒋毅:目前我们还是保留以前的分类,包括大型的商业综合体、TOD、还有办公产业园,酒店等,这本来也都是CT的优势领域。

最近在重庆的未来酒店项目是非常有特色的山地建筑,而且是以智能化为特色的栖居自然,面向未来的科技型融合酒店。我们有时候也参与文化建筑,甚至小到景观桥梁设计,接下来马上要实施的M50园区附近的苏州河上的慢行景观桥就是代表。

项目无论大和小,都是在探究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都是定制化的创作,每个项目都是独一无二,而且是只属于这个场地,只属于这群业主的需求,这是我们致力的方向。


张江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3-4

重庆礼嘉智慧公园希尔顿格芮酒店


Q9.
如何贯彻sustainability的设计理念?

Chris: 我们非常看重sustainability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为内容太复杂了,我们成立了一个团队Responsible Design Group,去研究并形成建筑师能通俗易懂并能操作使用的知识体系。比如,不同地区面临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干旱、洪涝,或者应用更多自动化、数字孪生技术以提供社交、能源管理的可能性,创造智慧城市,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设计策略。

阿什福德奥特莱斯

创造有品质的空间也是设计责任感的体现。每个地块都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方,设计师需要平衡各方需求,我希望创造的空间都是社区的一部分,广场不在于大,而是能被有效利用,城市里多样性的空间非常重要。比如楼下的广场,儿童嬉戏,阿姨跳舞,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是设计出来的,而只是本能的享受这些社交空间,享受城市的一部分。


Q10.
城市不需要都很漂亮。

Chris:城市就是为人们创造空间的。如果所有城市都像罗马那样,人们也会审美疲劳。我们也需要工业城市,需要坚固的建筑,它未必是漂亮的,但要有强烈的地方感。我们努力创造城市,创造社交场所,而非创造机器主导的空间,城市在过去的50年发展中,大量空间被机动车占领。

我们需要有地方文化感的当代建筑,就像我们的办公室周边,法租界建筑群,但它仍然是中国街头的风格,这是一种平衡,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令人着迷的所有的城市,甚至城市的区域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些不同的性格融合在一起创造了城市的多样性,同时保留着一股主导的力量。世界上有那么多精彩纷呈的城市,每个城市都值得我们学习。



Q11.
您希望创造出什么的空间?

蒋毅:首先它要是一个独特的设计,无论是建筑形象还是空间;第二,空间舒适度。建筑不需要喧宾夺主,而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背景的存在,真正好的设计能够让人徜徉其中而不感觉到建筑的手法;还有一点,和外部城市空间的结合,建筑去融入周边的城市边界并产生积极的空间对话;最后,是对未来需求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设计的时候预留不同的可能性,具有前瞻性的满足未来的需求。


Q12.
如何看待中国城市如此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

Chris: 如今这个时代发展的如此迅速,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如此大量的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建设,还涉及经济,工业,就业等,所有因素都相互影响、关联叠加,最终形成复杂的局面,不可能有安全牌,也没有一个最正确的解决方案。

我们参与雄安的项目,政府在做决策的时候,不同参与方会有不同的关注重点,高强度开发的经济性,还是注重环境空间,低密度开发,都是不同的选择。城市都是时间积累、逐渐成长成熟。后工业时期,欧洲也有很多城市经历了拆毁、野蛮生长,无论规划和建筑品质都很差,通过艰难的更新,慢慢焕发生机。


嘉兴高铁新城及余新片区城市设计


我觉得,中国会面临一个巨大的城市更新阶段,通过改造从而挖掘和塑造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空间。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我们参与项目,面对的任务书都很合理,能看出是经过深思熟虑,充分考虑经济和就业的多方权衡后的决策,人们总是在不断的试错,从过去中学习然后进步。我们应该更乐观的投入和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城市一定会越来越好。


Q13.
中国房地产行业市场的变化

蒋毅: 以前开发商的项目较多,他们运作项目非常成熟有经验,专业细分的很全,但是在开发过程当中,他们以商业逻辑运作,以寻求更大的利益为导向,近些年来,更多的国企和来自政府平台的项目,除了经济利益,他们会更多的关注社会价值,包括城市公共性,影响项目本身包括建筑空间,外观等,这都与以前的逻辑有所不同。包括这些年乡建和城市微更新项目的涌现,吸引越来越多年轻建筑师的参与。

相对来讲,CT参与大型的综合类项目居多,但我们也不排斥做一些小型项目,甚至社会公益性的比如苏州河慢行景观桥,包括最近入围五大新城的游客中心,体量不大,但是具有比较现实的意义,关注人的感受,改变整个城市的生活环境。

苏州河M50人行桥



Q14.
亚当斯密让Chris的故乡为人熟知,是怎样一双看不见的手驱使两位学习建筑?

Chris: 我出生于巴斯,一座位于英格兰西部的古老的城市,那里有富含矿物质的温泉,吸引富豪名流前来度假,于是当地建造了很多漂亮的古典建筑,我自己也住在一栋17、18世纪的老建筑中。我从九岁就立志成为一个建筑师,因为身处那样的环境,周围环绕美好的房屋,普通老百姓也会对美学信手拈来,每天耳濡目染陶醉在其中。

Pollockshaws, Glasgow - 1908’s

我的父亲是一名水手,也是个很有造诣的艺术家。我们家搬过好多个城市,但不变的是家庭的艺术氛围,美好的建筑以及艺术总是交流的主题。父亲经常带我参观各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所有这些,很自然的塑造了我的兴趣,也把我引向了建筑设计这条道路。

Glasgow维多利亚时期建筑

蒋毅: 我也从小喜欢画画,成长的环境以前是在一个大学里,有非常有名的设计专业,很多艺术和设计学的老师都是我的长辈,所以也有幸耳濡目染在一个深具艺术气息的环境。后来的学习生涯中,个人也非常注重艺术的理解和修养。 我觉得建筑是可以作为我整个一生当中可以不断的探索,不断去完善的职业,因为它包含内容实在太多了。

建筑本身也成为我的生活方式。我和Chris一样,工作和生活分不开,即使停下来做别的事情,大脑后台也一直在想之前没有完成的项目,空闲时间也会去看跟建筑、艺术、哲学相关的内容,给自己带来灵感。




Q15.
时间慢一点。

Chris: 我的故乡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它多雨,潮湿,很多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被拆除了,很可惜。其实并不需要都被拆除,很多有更新保护的潜力。包括在上海,我们也看到有很多老城区,有改善后重新焕发生机的潜力,我相信这些项目会得到妥善修缮与保护。

蒋毅: 我们这代人有一种记忆的创伤。城市发展的太快,以前生活过的地方、环境,那些记忆都找不到了。这几十年,相对于欧洲来讲,我们的时间走的太快,节奏慢一点未必是坏事。

我再怎么忙,总是会给自己留点时间,比如坐飞机的时候会找本书看,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不断的进行学习,要做出好的作品,需要有个人的阅历和对这个世界的足够认知去支撑,你需要不断去完善自己对这个世界,对身边的社会、环境的理解,包括新的技术,能把不同的层面的内容整合在建筑里。


Q16.
AI能否取代建筑师?

Chris: 人类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以前,人类的独特性在于会犯错误,再从错误中学习修正,并形成个性和人格。如今,AI也可以从错误中学习,自我迭代更新,也能形成它特有的个性。这种不完美性反而也能激发和创作出很有趣的结果。如今的AI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多方面的讨论,利弊相争,孰是孰非,各有观点。

沉浸式VR环境体验设计模型


AI的发展,并不仅影响于建筑行业,它是作用于整个社会。我认为应该积极地看待它,勇敢面对你所遇到的一切。我们需要了解社会的发展,去学习,不能忽视技术迭代带来的变化。设计有个非常好的方面是我们不只用一种工具,马克笔,水彩,电脑画图,各种不同的方式形成不同的结果。很多客户喜欢手绘的设计,虽然机器可以做到同样的视觉呈现,但形成的方式和逻辑是不同的。


通过VR设备为客户展示作品


建筑设计的工作范畴包括社交部分,现阶段,业主仍然希望和建筑师面对面的交流,讨论,那其实代表建筑师对于项目的一种承诺。业主能够了解建筑师本人的个性特征、性格魅力,并希望通过项目可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筑师能够真心的理解业主对于项目的期待和愿景。也许在未来,设计会由算法来完成。但目前看来,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机器才能完全取代建筑师。


伟大的建筑师通常很擅长表达,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一种销售,用你的语言,描述你所做的设计。我在伦敦的一个同事,他是景观建筑师,同时还是个作曲家。他既能视觉性的看待事物,同时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述方式。




Q17.
对于年轻建筑师的建议。

Chris: 首先,我认为建筑师仍然需要保持乐观。建筑行业仍然有很多机会,始终发掘建筑行业内惊喜和享受的一面。建筑师应该充分拥抱技术,学习了解技术,引导技术而不是被技术引导。也许随着AI的发展,单纯的设计能力会逐渐弱化,但是仍然需要懂得建筑语言,去写入系统然后生成,这仍然需要建筑师思维,以后可能更注重语言能力。


建筑不只是设计,要懂得营销推广。优秀的建筑师到处都是,不是在办公室埋头画图就可以,要走出去,推广想法,或者参加竞赛,突出重围;要么自己去做,要么加入一个强大的团队,要么招募很好的团队成员,建筑无法由一个人完成。寻找志趣相投,有共同愿景的伙伴,锻炼良好的合作、协调、平衡能力。也许时代变了,但建筑师一直以来就不是只有一技之长就能做好的职业。

Chris Lanksbury先生在杭州参加【青年建筑】举办的“当代城市建筑设计与公共空间规划国际论坛”


蒋毅: 保持求知欲,在任何时代,技术只是工具,帮助你来表达你自己的想法。我喜欢出去旅行。不管什么样的建筑,都不是只停留在照片表面,而一定要自己到那个现场,才知道是不是真正好的建筑。


每个时代对于建筑师的技能要求不一样,如今的AI创造出属于现在这个时代的建筑,但是传统的观念,包括手绘还是有自身的价值,像我认识的日本建筑师谷口吉生,他的作品尺度感恰到好处,很打动人,我去查他的资料,他到现在都不用电脑,只靠做模型和手绘来做设计,软件就是个手段。我们能不能反过来向机器学习,因为人脑也是无限潜力,借此机会进一步开发,而不只是依靠机器作为我们能力的延展。



采访结束的时候,笔者问了两位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何评价自己?”管理工作占据了他们很多的时间,也给予他们不同于普通建筑师的视野,更全球化,更宏观,更全局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重心。

得到的答案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Chris说,他所擅长的,是能很好地建立合适的团队并融入其中,形成良好的合作。


蒋毅觉得自己始终是个建筑师。随着团队越来越大,平时他需要去平衡团队成员的不同能力,兼顾市场开拓,管理团队,品牌推广等,也在努力的去寻找有激情的成员,像CT一开始创业的状态,把大家发动起来一起做事情。但归根结底,We are still architects.


END
公众号文章仅供内部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部分权属不清导致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对接建筑师、投稿微信:13012811198(注明来意)
或youtharch@163.com


公众号 | 视频号 | 小红书 | 抖音 | B站 
魏一鸣,Archlady,郑利江,雪亮
饭困,慧琪,Eric,鹿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