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读本书丨贾想 :贾樟柯电影手记
(共计 2561字 | 阅读时间 7分钟)
一些美好的东西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迅速消失。我们面对坍塌,身处困境,生命再次变得孤独从而显得高贵。——贾樟柯
在飞往云南的航班上阅读了朋友欢喜推荐的《贾想:贾樟柯电影手记》,被贾科长的文字打动。
全书收录贾樟柯在1996到2016年间的文章、全景记录了20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不仅有其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的不倦探索和独特思考,同时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的代表性访谈,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乡愁、记录时代的情怀和思路历程。
演讲与对谈,这些与电影作品并行的文字,记录下他电影内外的生活和思索,对于历史和社会剧变的关怀和反思,呈现更为广阔和深厚的生命底色,也揭示出他电影的缘起和归宿。
在电影中,贾樟柯记录下大时代里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细节,凝视剧变年代里被权力和经济利益抛向边缘的个人,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
只有在广阔中行走过,才能知道人的渺小。只有在历史中神游过,才能知道人生的短暂。
行走和遐想,会帮我们清空身外之物,发现自我之小。持续的学习和思考,一直在帮助我压抑自我的膨胀。知道真理不容易在手,也就不再强词夺理。知道万物有灵,也就不再唯我独尊。
一点一点,是持续的行走、读书、思考,让我变小。是的,只有谦虚才能帮我保留体面。——贾樟柯
放下摄影机,拿起笔,贾樟柯向青春告别,却无数次忧愁上身,思绪飘回汾阳的街道、北京的胡同,想起县城的少年、百无聊赖的青春,缅怀文学启蒙的恩师,感叹与侯孝贤、杨德昌等前辈的交往与遗憾,也直白道明以电影打捞历史细节、对抗遗忘和反思历史的初衷。
他的文字里有文学的味道,他的产量很少,每一篇文字读起来都让人上瘾。分享一段文学让你体会其味道。
我们的心犹如耕种的大地,一遍遍被划伤,又一遍遍在伤口上万物生长。
爱情常常在一个人的花园里盛开又荒芜,她不知道,也没有其他人知道。
我站在原地,一个人接受阳光的拥抱。犹如一个雪人,我在正午融化,过去的我片甲不留,现在的我刀枪不入。
多年不见,我跟她话反而多了。她一直笑着听,她的沉默还是那样丰富。
那天,不知道为什么,她后来一个人走到餐厅外面。不知道为什么,我跟了出去。
正午的阳光下,我点了一支烟,望着她。她鬓角的乱发浸湿在汗水中,如同少女时代。
我问她:高二的时候,有天中午,你是不是来我家找过我?她看着我,不避闪我的目光:没有。
之后,她笑笑说:那天有人给了我一封信,我去你家,以为你也有这样的信会给我。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她转身回了餐厅。
又是正午时分,刀枪不入的我如雪人般融化,露出十七岁时的原形。
……
贾樟柯的文字像是他拍的艺术电影,缓缓叙事,读完后会被带入到一种情绪中。
我认为他的文字是好文字,好文章都是电影化的表达。
读贾樟柯的文字就像是看电影,文字叙述像是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切换,充满了画面感。
我再给你看一段文字的蒙太奇,体会一下另一种味道。
“每次落笔都会落泪,先是听到钢笔划过稿纸的声音,到最后听到眼泪打在纸上的滴答声。
这种滴答声我熟悉,夏天的汾阳暴雨突至,打在地上的第一层雨就是这样的声响,发白的土地在雨中就会渐渐变黑。
”听到眼泪打在纸上的滴答声,跳接到汾阳的暴雨打在地上。”这样的过渡转换太牛了。像不像拍电影的蒙太奇拼接,这样的文字过渡和电影一模一样,是高级的写作手法。
我们的文字能在表达上进一个台阶,就会有美感。
当然除了他有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更多的是他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建立了人与人、人与时代关系的某种连接,很容易就触发人的情绪。
贾樟柯的最佳时刻,不是来自他的深思熟虑,而是他的敏锐与穿透力,他能意识到崭新的时代情绪,并且准确、迅速地表达它。
他用一寸一寸的胶片,在电影中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
他以自己成长的山西小城汾阳为背景的电影,也让我意识到记录生活的重要性,那些熟视无睹的日常也有着动人与感伤。
按照许知远的话说,他的谈话与书写能力甚至比镜头语言更有力量,艺术家的敏感与知识分子式的分析在其中高度融合。
让我想起来阳志平说过文养气,诗洗心。好的文章就像像丝绸一般光滑,淌过你的大脑。
伴随作者思绪起伏,移步换景,柳暗花明,陡然开阔。它既可以联想具体景物;也可以像夏目漱石一样,聪明、有感情、倔强这些抽象词汇一波三叠。
俗气与山路,虚实互换,留下有触感的回忆。
也让我想起来阳志平老师说过文养气,诗洗心。好的文章就像像丝绸一般光滑,淌过你的大脑。
伴随作者思绪起伏,移步换景,柳暗花明,陡然开阔。它既可以联想具体景物;也可以像夏目漱石一样,聪明、有感情、倔强这些抽象词汇一波三叠。
俗气与山路,虚实互换,留下有触感的回忆。
不过四十五岁,贾樟柯已是世界最负盛名的电影节“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从1995年的第一部学生作品开始,二十年来,他保持着每两年一部长片的速度,几乎每一部都获得了广泛赞誉。
这些取得巨大成就的牛人,都有一点不忘本。他们心里都有一片滋润他们的土壤。
比如侯孝贤,外省人在台湾那种情感是他的土壤,能拍出《悲情城市》《风柜来的人》《再见南国》等;
莫言的土壤是山东高密的东北乡,走上了诺贝尔领奖台;
贾樟柯的土壤是山西汾阳,他能拍出《小武》《山河故人》等片子,成了戛纳的常客。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人的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他们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展示给世界。
时间可以带给人很多容颜的改变,意识、价值观、做人做事的方法改变,还有整个社会的变迁对他们的影响。
贾樟柯说:我现在对无言以对、五味杂陈非常感兴趣,拍电影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我们就生在无言以对、五味杂陈的环境里,这是时代给我们的。
可能写作最深的功夫在写作外,看自己心里那片土壤在哪里,那里可能是孕育好作品的地方。
回到现实,问问自己的内心,是否有一处安放自己内心情感的土壤,如何浇灌属于自己的后花园。
找一个喜欢的榜样模仿,王小波、阿西莫夫、还是贾樟柯,模仿多了,就会有他们的文字风格,加上自己的经历和见解,也能写出好文字 。
高晓松推荐过王小波的《万寿寺》,我也还没看。王小波推荐过杜拉斯的《情人》,欢喜推荐贾樟柯的《贾想》,里面有很多优秀文章值得细细品味慢慢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