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来临之前再重温这些年被否决的IPO
尽管公众对拟在A股上市交易的股票公开发行实行注册制度都持支持态度,仍有人担心注册制推出后,大量企业轻松上市,优劣难辨。上市企业在哪些方面最容易出问题?从历年企业IPO被证监会否决的原因中也许可窥一斑。
新股发行(IPO)从审批制到核准制,再到即将实行的注册制,这是中国资本市场权力逐渐从政府部门过渡至市场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企业历年IPO通过率的变化中也能体现出来。
据公开信息统计,从2006年至今的9年中(2013年除外),实际通过率(包括主动撤回情况)超过69%,而在2006年~2012年之间,平均IPO实际通过率仅为60%。从最近几年来看,企业申请IPO被否的概率也在逐步降低,分别为2011年20.9%、2012年16.4%、2014年8.3%。
不仅IPO被否概率在降低,证监会发审委否决企业IPO的原因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在近十年中,企业的持续盈利能力、独立性、规范运行和募集资金问题是IPO被否的几个最主要原因,合计约占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余涉及较少的原因还包括会计核算、信息披露以及主体资格等。
据统计,今年以来,共有15家企业IPO未获得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从今年的IPO被否情况来看,持续盈利能力仍是最主要的原因。不过,很少有企业是因为募集资金上的问题被否的,相反,信息披露问题则成为今年企业IPO被否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飞鹿股份、佳化化学以及壮丽彩印等企业,都被证监会指出在信息披露上存在问题。
自2010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开始公布部分IPO被否企业的否决原因,2015年开始不再直接公布否决企业IPO的原因,而是披露审核过程中的聆讯问题。据统计,2010年以来,证监会共披露了174次企业IPO被否决的原因(包括聆讯问题)。其中2010年43家、2011年70家、2012年40家、2014年6家、2015年15家。
致同会计事务所今年年中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在公布了IPO被否原因的169家企业中(该报告数据截至今年5月),94家涉及持续盈利能力问题,40家涉及独立性问题,22家涉及募集资金问题,25家涉及规范运行问题。
持续盈利能力上的问题,一般包括盈利来源集中、业绩大幅波动、盈利质量不高、经营模式重大变化、核心竞争力缺失、原材料供应受限等方面。以今年的龙软科技为例,公司在过去3年中,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都逐年大幅下滑,而应收账款则逐年增加,最近一年的税收优惠占利润总额比例高达88.73%。
对于上市企业而言,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则是独立性,这主要包括关联交易、同业竞争、资产完整性等。很多企业会忽视关联交易中的公允性,这通常体现在长期大额资金占用不提利息,关联股权转让按注册资本转,无偿占用发行人资产等方面。
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对投资者通过公开财务资料判别企业质量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证监会也将对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更为严格。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会计核算和规范运行等问题也都需要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