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 | 王芫:那个耶鲁女孩离真精英还有多远?

渡十娘all 渡十娘 2020-09-17


你做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文字|王芫

编辑|渡十娘 





知行合一的真精英


王芫


耶鲁大学黄姓同学的一封信,引起了华裔社区两代人的激烈争论。黄同学在信中号召父母和非裔站在一起,还给父母提出了四条行动纲领,其中第一条就是给“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捐钱。我不知道黄同学读耶鲁的钱是哪里来的,如果是父母给的,那我建议她在毕业后把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还给父母,然后由父母将这笔钱捐给黑人社区。这笔钱至少有二十五万美元,对运动不无补益。

黄同学还说:“想象一下,如果非裔美国人不加入亚裔美国人的活动,我们会怎样。我们仍然会被称为东亚病夫。我们将生活在更加隔离的社区,就读更加隔离的学校。我们就不会被允许进入这些精英大学,不会在舒适的职业生涯中进步。我们会是非法移民。我们,和其他人,都不会记得陈果仁这样的故事。”

“更加隔离的学校”这个说法让我想起《纽约时报》专职作家汉娜•琼斯。不知汉娜•琼斯为女儿择校的故事黄同学听说过吗?如果没听说过,我在这里简述一下。

汉娜•琼斯是位70后,出身于黑人劳工家庭。自1954年美国最高法院对“布朗案”作出判决后,公立学校的种族隔离现象就从法律层面被禁止了。理论上,住在同一个学区的居民,无论种族,都是这个学区的纳税人,孩子们都可以上同一所学校。但实际上,黑人往往住在环境较差,房价较低的学区,而白人往往住在环境较好,房价较贵的学区。所以,种族融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Nikole Hannah-Jones

70年代,一些地方政府主动为种族融合提供便利。汉娜•琼斯所在的学区专门拨出一笔经费,每天发班车接载自愿到好学区去上学的黑人学童。说起来这是好事儿,但很多黑人孩子并不愿意转学。到更远、更好的学校去上学意味着早起,写更多的作业,或许还要遇到社交孤立。汉娜•琼斯的父母却很有远见,他们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小小年纪的汉娜•琼斯便和姐姐一起每天坐校车一小时前往城市另外一端的学校。

种族融合举措在八十年代初见成效。教育部的一项调查表明:黑人学生与白人学生在阅读测验中的分数差距,在1988年时已经比1971年降低了一半。201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长期追踪研究也表明:小时候在种族融合学校就读的黑人,长大后收入更高,犯罪率更低,寿命也更长。汉娜•琼斯认为自己便是种族融合的受益者,如果小时候不曾就读更好的学校,她很难想象自己能够升入大学,并且成为作家。 

2015年,汉娜•琼斯得到《纽约时报》的工作,带着丈夫和时年一岁的女儿搬到纽约布鲁克林区。在为女儿报名上学的时候,她发现学校区内竟然出现了她称之为“种族再隔离”的现象。

美国的公立学校总体来说是就近入学,但也并非严格地将住址与学校一一对应。同一学校区内往往有数所学校,学区内的孩子有权利申请本区内的任何一所。汉娜•琼斯家附近有两所小学,一所学校师资强、设施新,学生基本都来自中产及以上家庭;另一所学校破破烂烂,学生基本都来自贫困家庭。本区内的孩子原则上可以申请这两所学校里的任何一所。但是家境好的学生都会优先选择好学校,家境差的则自动前往差学校,再加上贫困家庭又碰巧以非裔或者拉丁裔居多。于是就形成了汉娜•琼斯所说的“种族再隔离学校”。只不过,这种隔离是完全自愿的。

汉娜•琼斯发现:穷爸爸穷妈妈们并不想把孩子送进好学校,也不欢迎富裕家庭的孩子到差学校来就读,因为他们担心学校会被富人操纵。别看现在学校不咋地,可咱们穷人有话语权。另一方面,一些少数族裔中产阶级,当年曾经受益于种族融合措施,如今却对以少数族裔为主的学校避之唯恐不及,也让汉娜深感痛心。

她认为:”种族再隔离“并非由法律造成,而是由个体的选择造成,所以也只能通过个体的选择来实现改变。于是,汉娜•琼斯把女儿送到了那所以少数族裔为主的学校。当然,她和丈夫并非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完事儿,而是投入大量精力于学校建设中。他们加入了家长教师联合会(PTA),为学校筹款,在外出旅行中担任志愿者。总之,做了大量工作。

其实,美国的公立学校从政府获得的经费是与学生人数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无论好学校还是差学校,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的经费在州内都是一样的。在某些州,如果贫困学生达到一定比例,政府拨款还会翻倍。那么好学校和差学校到底差在哪儿呢?其实就差在家长和学生本人。如果家境贫困,家长为谋生疲于奔命,自然不可能有精力关心学校建设。如果父母犯罪坐牢,学生必然缺少家教。从这个意义上说,“种族再隔离”现象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结果,并非是源于他者的歧视。

2016年,汉娜•琼斯撰写的《在种族隔离的城市为女儿择校》发表在《纽约时报》上,引起广泛回响。2017年1月中旬,全国公共电台(NPR)的《清新的空气》节目为汉娜做了一个40多分钟的专访。我有晚上散步听NPR的习惯。我就是在这个节目里知道了她的故事。

她在采访中谈到了自己和女儿两代人的择校经历。她也谈到了“种族再隔离”的严重性。至于如何打破困境,她特别提出“个体选择”的重要。

汉娜•琼斯还在节目上花了很多时间回应质疑。在她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有些读者从母亲的身份出发,指责她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出于自己左派知识分子的理念而牺牲了女儿的前途。

对此,汉娜•琼斯回应说:她不认为自己的女儿吃了亏。因为她真心相信:公立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更好的公民,懂得人生而平等的真谛。她认为自己的女儿在目前这所学校里受到的正是这样的教育。她表示:自己特别不能理解有些人的虚伪,一方面高呼平等,一方面说”这所学校配不上我的孩子“。既然连你都觉得那所学校不够好,为什么别人就应该把孩子送进去?

汉娜•琼斯的女儿

精英是不分肤色的。黑人整体来说在发展中受到了一些制约,但也有精英脱颖而出。研究那些已经成为精英的黑人对待种族冲突的态度,往往能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

而在华裔这边,“和非裔站在一起”的表态似乎成了华裔精英的标签。只是,精英不能是自封的。精英要想起到领袖的作用,必须得到平庸大众的认可。否则,你去带领谁呢?

其实,2016年美国大选,已经从某种意义上超越了种族之争、党派之争,变成了民众与精英的对决。民众普遍感到难以信任精英,认为他们全是说一套做一套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攫取了政府、金融机构、跨国公司,乃至工会的权利以谋一己之私。精英不论党派,被民众一律认为属于当权派(establishments)。这才有川普从体制之外脱颖而出的奇迹。

汉娜•琼斯为女儿择校的故事,在黑人精英中大概也是不多见的。知道什么是对的并不难,难的是知行合一。汉娜•琼斯的选择让我看到现实中依然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存在着知行合一的真精英。

那么问题来了:黄同学和真精英之间到底有多远?我的回答是:说远也不远,就隔着知行合一的距离。黄同学毕业之后,是进入政府、金融机构、新闻机构,还是跨国公司?黄同学有了后代之后,打算让后代上哪种学校?这些,我们都不妨拭目以待。

我衷心希望黄同学能跨越知与行之间的鸿沟,成为知行合一的真精英。


 

锁定渡十娘,回复“成为”获得最新视频



不要错过那些曾经的点点滴滴


  1. 渡十娘|客厅:美国抗议浪潮中华人圈之怪现象

  2. 渡十娘|这才是最美的风景线

  3. 渡十娘|陈茶:那天,我走进了钓鱼台......

  4. 黑人之死与警察集体下跪:向一切歧视说NO

  5. 陈茶:亲历硅谷大游行,我有话要说

  6. 观点对撞:UCLA是否应该开除戈登·克莱因

  7. 马斯克上天入地,到底靠的啥"绝技"?

  8. 渡十娘|王婷婷:为什么全民鸡娃+焦虑?美国这场骚乱中似乎有答案

  9. 伊可:“制裁”中国,硅谷答应么?

  10. 她住在硅谷的山中桃源,怎会怕隔离的寂寞?(下)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图片 I 网络整理 I 编辑 I Eric.T
清单内容来自 I 王芫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