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战争与和平》,历史与小说

渡十娘出品 渡十娘 2022-06-20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周仰之

编辑|渡十娘 



作者简介:周仰之


祖籍中国湖南。理工出身,移居美国三十年,客居上海三年,现居美国加州圣荷西。曾供职日本和美国高科技公司,中文写作十多年,著有《人间事都付与流风》,《梦思故国静听箫》,《斯人已远》三本书,电影剧本《战地日记》以及“东边日出西边雨”,“高城望断”,“杰克的幸福生活”,“四月”等小说散文若干。其中《流风》一书获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奖,《梦思》一书入选《中华读书报》2016年年度传记记实类十佳好书。



关于《战争与和平》写在前面:

我不是文学评论家,也不是教文学的老师,而是作为一个作家向大家报告阅读一部文学经典的体会。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部书大家应该都读过,而且很多人可能都读过好几遍了,我自己最近也再读了一遍,依然读得如醉如痴。我们今天第一部分先讲历史,然后回到小说谈一下人物写作等,最后再谈结论。



作者是大约这个年纪初读《战争与和平》的

相关阅读:

上海印象之"斗智斗勇"(上)
上海印象之"斗智斗勇"(下)
生了好女儿的你可以在上海呼风唤雨吗?
四十也不过如此
一根鱼刺,两种际遇;美国医生到底行不行?
我与顾骧先生的一段忘年交
到密西西比河畔访马克吐温家
林黛玉的幸福生活




一,为什么要读或者重读《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这部书是几乎公认的世界排名第一的文学作品。比方说《纽约时报》和《读者文摘》2000年的排名如下:1,《战争与和平》,2,《巴黎圣母院》,3. 《童年》,4,《呼啸山庄》,5,《大卫,科波菲尓》,6,《红与黑》,7,《悲惨世界》,8,《安娜,卡乐宁哪》,9,《约翰,克里斯朵夫》,10,《飘》。记得英国有一个排名把《战争与和平》排在第一,《安娜,卡乐宁哪》排在第四,托尔斯泰一个人就有两部作品进入了前五,很了不起!

 

这部作品得到的赞誉更是数不胜数,我听过的有关这部书最高的赞语是:如果上帝有笔,他写出来的就是《战争与和平》。当然这样的赞誉也引起了俄罗斯东正教会的不满,给作者生前和死后都带来了麻烦,我们这里主要讨论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有关宗教方面就不展开了。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你要问我赞成这些排名吗?我的答案是不赞成。没有把《红楼梦》排进前十的排名我都不赞成。这个是偏见对吧?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全部都排除在外,你看这些排名里前10名里面一本中文书都没有,这算什么呢?肯定是不赞成的。可是把《战争与和平》排在第一位我赞成,就算是我有偏心有偏爱也觉得《战争与和平》比《红楼梦》更值得排在第一。

 

现在有一个说法,说《战争与和平》是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的结合体。这个说法先摆在这里,是赞成还是不赞成我还没有完全想好。

 

《战争与和平》是一本大书,它的人物有的是虚构的有的确有其人,故事有的虚构有的确有其事,但是它的年代是实的,重大事件的年月日全部都是实的。这本书描写了从1805年到1820年这十五年间所发生的故事,书里面出现了500多个人物。作者从1863年到1869年花了6年的时间来写这部巨作。也就是说托尔斯泰描写的是距离他的写作时间40到60年前的故事,他的写作资料是很丰富的,也有了一定的时间距离,他的结论或者是倾向性是什么呢?距离他的写作时间已经过去了150多年后的我们,今天可以探讨一下。

 

你翻开任何版本的《战争与和平》,作者照片都是个大胡子老头,看起来很有阅历和思想的样子。其实托尔斯泰开始写这部书的时候才35岁,一直写到41岁完成,是一个相当年轻的人,和书中的作者像有很大的距离。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住在一个很大的庄园里面,家境富裕,太太也很支持他写作,不但帮他处理所有的家事,还帮他抄稿子。所以他自己说写作《战争与和平》的时候,他正过着“富裕,安定,美好的生活”。也是他在最成熟最健康的年纪创作出来的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说:“这部书既不像是长篇小说也不像是中篇小说,既不像史诗也不像是历史”。其实我觉得它都像,当然它肯定不是中篇小说,体量那么大,我们今天把这部书定位在长篇小说,其实也可以把它当历史来看,同时它也是那个时代的史诗。所以特别好的作品常常是不受体裁约束的,它会突破所有的条条框框,用自己的方式长成一棵大树。

 

我为什么会想到讲《战争与和平》这个题材呢?起因是在写《梦思故国静听萧》的时候,这本书篇幅比较大写作的时间比较长,也写了很长的历史,所以在出版的时候有一点疙瘩,就是说本来说好这个月出吧,因为什么事情就不能出了,出版社就跟我说可能要拖一两个月,要不你就趁着这个时间写一个后记吧。当时是2015年,我正好在欧洲旅行,走了很多国家看了很多书,有一些感想,就趁着写后记的机会把这些感想写了出来。其中包括《战争与和平》和俄罗斯历史的关系,托尔斯泰的思考和迷茫,以及俄罗斯历史和瑞典历史的对比等等,写出了一个比较长的后记交给出版社。我一边写一边想,编辑可能会大段大段地删掉这些文字,结果感谢我的责任编辑团结出版社的梁光玉社长,他一如即往地支持我的自由发挥,几乎一字不改的把这个散漫的后记附在了《梦思》这部书里面。

 

后记写完我还是觉得意犹未尽,2019年硅谷的谷雨书苑邀请我演讲,就把这个题目再深入梳理了一遍。很巧这一次我又在欧洲旅行,于是干脆停下脚步,在德累斯顿住了一个星期,一边准备这个演讲一边游历德累斯顿周边,体会时代的变迁,拿破仑当年的雄心和狂妄,他就是从这里整编60万大军出发去往俄罗斯的。谷雨的演讲虽然和听众们互动很好但也还是有一些让人遗憾的地方,尤其是很多朋友建议我把这个演讲变成一个文字稿,让我觉得这个项目还没有全部完成。所以当极光系列讲座的策划顾月华大姐和我商量在极光演讲的内容时,再一次地选择了这个题目,谢谢极光谢谢月华姐给我这个机会。

 

二,俄罗斯历史之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年,约230年)

 

俄罗斯历史很长,我们主要讲一下罗曼诺夫王朝,重点讲和《战争与和平》有关的三位沙皇。罗曼诺夫王朝这个独立的王朝延续了230年,之前则是金帐汗国的附属国。这个附属国的由来是因为他们和蒙古人打了一仗,败了也服了,于是就变成了附属国。蒙古人对附属国的要求主要是两件事。第一就是附属国的大公要来朝拜一次,这个朝拜有时候要走四年,所以一次就好,一辈子搞一次也差不多了。但是来了你要跪下来舔我的靴子底,要做这么一个动作表示臣服,第二个当然就是交钱啦。这个庞大而管理粗放的金帐汗国搞了几百年以后四分五裂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一个沙皇伊凡五世挺聪明的,他觉察到这一点后就趁机独立了。

 

罗曼洛夫王朝的沙皇们在取名上没有什么创造力,同名的挺多。保罗和彼得都不止一位,叶卡捷琳娜女沙皇不止一位,亚历山大尼古拉也都不止一位,有的还相当短命,我们时间有限没有办法讲得太细,需要知道的是在我们的故事发生之前,这个王朝已经产生了两位了不起的大帝,就是众所周知的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这个王朝也只产生了两位大帝,《战争与和平》故事发生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有过要做大帝的自觉和努力,但是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他终于没有被后世称为大帝,我们今天可以稍微仔细一点看看是什么原因。

 

彼得大帝很坚决强硬地把俄罗斯从一个边缘落后的小国带入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欧洲文明,而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的俄罗斯从某些方面来说甚至走到了欧洲文明的前列。比方她比欧洲王室更早地接受了并第一个接种了天花疫苗,她也比法国王室更密切的关注发源于法国的启蒙主义思潮,和启蒙主义百科全书派的大师们建立了很亲密的个人关系。当然她的个性和彼得大帝也不同,虽然更聪明更有智慧,但是也比较圆融少一些霸气。当政治改革进展不够理想,而军事扩张却非常顺利的现实摆在她面前的时候,她比较识时务的把重心摆在了帝国版图的扩张方面,她执政的最后几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也部分的改变了她的思想。

 

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宫廷因为她的偏好受法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贵族们书面语言是法语,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连俄语口语都不利索了,深度思考和交流则完全是用法语进行。法国大革命发生之后女沙皇不高兴是理所当然的,开明专制下的自由她比较认可,但是杀皇帝的头进入无政府混乱是她不愿意看见也是有所警惕的,但是为时已晚,俄罗斯的贵族阶层已经变成法国人了,至少是精神层面上的法国人。


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女大帝去世后她的儿子保罗一世继位。保罗的政治理念和文化传承完全是他母亲的反面,他强力推行复古,青年贵族们的思想自由甚至个人尊严都被扫到了地上,重新恢复了对军官们的鞭刑。那个从金帐汗国继承的对沙皇的跪拜甚至添靴子底的古老礼仪,彼得大帝时代就被废除了,彼得大帝说你们不要跪下来舔我的脚,我不喜欢,可是保罗一世喜欢,他希望人们在他的面前匍匐在地。已经站起来这么多年了又让人跪下去,当然让人反感,保罗一世当政四年后就被贵族们杀掉了。他们杀掉保罗之后找到吓得躲在他自己房子里打哆嗦的太子,拥立太子继位,这就是亚历山大一世,我们今天讨论的《战争与和平》中的故事就发生在他的朝代里。

 

亚历山大一世24岁继位,早年深受贵族和民众的爱戴。这一点要解释一下,俄罗斯人是比较现实的,贵族们势力比较强也很情绪化,沙皇是很可能被贵族和民众讨厌的。保罗一世就不讨喜,所以他被杀了也无人计较。叶卡捷琳娜大帝的老公也是被逼退位后被杀的,也没有多少人惦记这是一件冤杀事件,并不太计较他的德国太太篡位当了俄国女沙皇这么一个在中国人眼里荒谬到不可思议的事,只庆幸自己扶持拥戴了一个靠谱的沙皇,在她的引领下俄罗斯从胜利走向了胜利。

 

亚历山大一世在祖母的宫廷里长大,祖母非常宠爱他,同时他和父亲的关系也相当不错,能够毫不犹豫地在父亲面前表达服从和效忠,所以父亲被杀事件与他在道德层面上完全没有瓜葛,这一点连叶卡捷琳娜大帝都不如他幸运,丈夫被杀事件在女大帝当沙皇的早年多少还是是一个负资产,而亚历山大一世继位时完全没有负资产,这么一个各方都能接受,人见人爱,有着天使般容颜和个性的少年初登大位受到爱戴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他在位的时间是1801年到1825年一共24年。1825年他去度假,毫无预警的突然在度假地死亡,当时他还不到五十岁,所以有传闻他没有死,是藏起来了。

 

亚里山大一世没有儿子,所以是弟弟尼古拉一世继位,30年后传位给儿子亚历山大二世在,《战争与和平》是在他的时代写出来的,他在位26年,遇刺身亡。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因为父亲是被刺杀的,他在位13年基本上是躲起来的,没有太多的人见过他,也没有多少作为。

 

最后一位沙皇是尼古拉二世。这位沙皇不是一个聪明人,他曾经喜欢一个骗子,那个骗子是个没文化的,他却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他,让他牵着鼻子走,最后骗子被实在忍不下去的贵族们给杀掉了。他做得最不对的事情当然就是让俄罗斯卷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或者说他就是第一次世界爆发的责任人之一。但是今天的人们依然同情他,认为他在退位交出权力一年多后被杀这很不对,他已经退位了不应该再付出生命的代价,尤其全家老幼都被残杀这样的结局更让人不寒而栗。一战爆发的很多责任人都没有付出这样的代价,比方他的表哥,德国的威廉二世责任应该更大,也不过是退位下台了事。

 

我们今天看新闻都可以看到欧洲王室到今天还存在的并不少,权利虽然没有了,命还是有的,一个个命还挺好,像这样被血腥斩断的其实是少数,比较有名的也就是法国和俄国,这样悲惨的结局是果,因果关系的因才是今天的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三,三位自觉委屈的沙皇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绰号最多的国王

 

1. 亚历山大一世

 

现在我们再进一步细看和《战争与和平》有关的三位沙皇,我给他们取了一个总名字,三位都自觉委屈。

 

先说亚历山大一世。今天的我们对他不太熟悉,而彼得大帝非常了不起大家都知道。其实当时他们二位给人的印象则正好相反。彼得大帝年轻时去欧洲的时候,虽然充满好奇和学习的热情,但是衣着古怪,行为不得体,也不太懂礼节。他可以跑到欧洲的街上突然抓起一个女人的手仔细看人家手上的戒指,然后一言不发,放下女人的手,走了。当时的欧洲人是不大看得起这位来自边远寒冷的小国君主的。在今天的我们眼里彼得大帝了不起,因为他是一个把俄罗斯做大做强的君主,人们对他的英明果决津津乐道,对他早年在欧洲出的洋相都忘得一干二净。

 

亚历山大一世则完全不同,他接受过最好的帝王教养,满口法语,服饰华丽仪态,仪态典雅尊贵,是一个幅员辽阔实力雄厚的大帝国的君主。所以当欧洲大地上出现了一个拿破仑,把所有的欧洲王室都打得落花流水时,人们想起了他,求他帮忙,拯救欧洲。当他作为拯救者在《战争与和平》第一部里,在层层铺垫之后接受万众欢呼,华丽丽地登场之后,马上就打了一个大败仗,奥尔特利兹大败。因为此战有法俄奥三个皇帝亲临前线,又被称为三皇会战,这一战只打了几个小时,俄奥联军就大败,而拿破仑在此战中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则让他登上了人生巅峰。

 

《战争与和平》这部书的结构很齐整,他的第一部和第三部讲两场大的战争,而第二部和第四部则讲和平时期的故事。奥尔特利兹大败以后,在第二部里亚历山大一世和拿破仑做了朋友。趁着这个和平的环境,书里的主角们,当然都是俄罗斯贵族男男女女们,就谈恋爱啊,出轨啊,决斗啊,逃婚啊,也忙得不亦乐乎。

 

这段时间亚历山大一世也没闲着,他本人早年就受祖母的影响,启蒙主义的思想深入骨髓,在这段和拿破仑交好的日子,回到向法国看齐的轨道也很理所当然。他委任了斯佩兰斯基作为总设计师,为立宪作准备。书中写道,当安德列公爵向斯佩兰斯基请教制定民法的原则时,斯简单明了地指示:你懂法语对吧?就把拿破仑法典从法文翻译成俄文好了。可是改革绝不会如照抄法典这么简单,反对的人和理由也是很多的,反对的压力一大,沙皇直接就把刚立的宪法废了,斯佩兰斯基也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

 

两百多年前的俄罗斯的贵族也不是凡人,《战争与和平》里的他们在社交场合轻飘飘地讥讽他们曾经无比爱戴的皇帝:“我们和拿破仑时而讲和,时而争吵。我们制定宪法,又废除宪法。。。”贵族们的话音还没有落,亚历山大一世和拿破仑就又翻脸了。这一次翻脸的起因居然是俄国外交官在巴黎的傲慢举止,而后果很严重,拿破仑挥师六十七万号称百万雄狮,直接杀到了莫斯科,这就是小说的第三部。拿破仑进军俄罗斯是他从巅峰往下滑落的开始,六十七万打到只剩下八万,连滚带爬最后逃出俄罗斯的只剩下一万。

 

然而作家托尔斯泰似乎对亚历山大一世相当不留情面。沙皇亲临战场打了一个大败仗的奥尔特利兹,他把战前皇帝的仪容阵仗描写得细致入微,哔叽一声说败就是一泻千里的大溃败,对比强烈让人印象非常深刻。拿破仑败走俄罗斯这件事却是让人家把国家打得稀巴烂之后的惨胜,连诱敌深入这样的好解释托尔斯泰也很不认同,他认为最后的胜利是各种不可知因素组合而成的,其中肯定有拿破仑的自大愚蠢,但却没有多少可以归功于亚历山大一世的深谋远虑。至于皇帝作为反法同盟的总司令胜利进军巴黎,主导拿破仑法国甚至欧洲的命运走向这样在俄罗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以后也再没有发生过的最高光时刻,托尔斯泰也只是一笔带过,不屑细写。

 

亚历山大一世经历了巴黎辉煌以后自己得意洋洋了吗?似乎也没有。他早年在祖母和父亲之间左右摇摆的个性再一次让自己进入困境。他一边主导法国波旁王朝的复辟,和奥地利普鲁士结成神圣同盟加强帝制,一边也没有放下共和的理想。而那些由欧洲文化教养长大的青年贵族们更没有因为打败了拿破仑而看低法国,时时要求改革,而反对改革的势力也很强大。在这些意见两极的贵族和众多外国顾问重重包围下的皇帝犹豫摇摆,断了又悔,悔了又断。

 

1825年夏天,47岁的亚历山大一世在烦心中离开首都去度假,于当年11月17日在度假地无预警死亡,留下的遗言是:不管历史如何评说我自己认为我始终是一位共和主义者。

 

他的无预警死亡有很多疑点,后来有传闻说他并没有死,而是隐逸了。民间还流传了一些绘声绘色的传言,据说他因为背景可疑居然被以流民罪流放到西伯利亚终老。我个人认为这些传言的可行度是很低的,但是他在位24年矛盾苦恼自觉委屈是一定的。但是如果他意志坚定行为果断就一定能够成功吗?我们接着往下看。


沙皇尼古拉一世:被嫌弃的美少年

 

2. 尼古拉一世

 

当年被叶卡捷琳娜女大帝抱到宫里作为未来帝王培养的并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孙子,就是后来的亚历山大一世和康斯坦丁大公。这也很有道理的,当年孩子早夭的可能性是很高的,一次培养两个比较保险。他们的弟弟尼古拉没有受到过帝王培训,准备作为一个富裕的地主度过一生。

 

因为亚历山大一世没有儿子,康斯坦丁大公一直作为王储参入政治军事活动,应该说历练也很够了。可是当哥哥突然去世的时候,他却拒绝继位,对皇位完全没有准备的小弟尼古拉当然也拒绝。两个弟弟推来推去俄罗斯大帝国竟然有25天的时间里出现了权利真空。三个兄弟都觉得皇权是负担并不贪念,而青年贵族们要求立宪的改革呼声却很大,顺势而为,这不正是一个好时期吗?但事情却非常诡异地朝另一个方向突变了。

 

1825年12月14日,三弟勉强继位成为尼古拉一世的当天受到了由青年贵族军官仓促发起的要求改革的兵谏,被包围在皇宫里。一天之内青年贵族军官们在强势进攻和等待新皇主动让步间数度摇摆,新皇也在退位或怀柔或镇压等几种方案中犹豫不决,最后竟然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调来骑兵和炮兵镇压,当天就杀死一千多人,后来更是对参加这次事件的青年贵族们判刑流放。

 

史称十二月党人的这批年轻贵族和后来很多追随他们去流放地服刑的贵族太太女友们虽然遭遇到人生最沉重的打击,却被后人视为俄罗斯的良心而被永久怀念。他们人性的无私美好,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爱情的浪漫坚贞以及他们的人生从天堂到地狱的离奇波折都被反复书写吟唱至今。而后人因为对十二月党人有太多的同情和喜爱,也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对这次政治事件的理性检讨,不忍也不愿意评论他们在可以谈判的时候使用了兵谏这个很难控制的手段,而射杀新皇派出的谈判代表无疑也是把事件推向极端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年的贵族相互间反复联姻都有亲戚关系,这些流放的青年贵族们的太太们很多都跟去了,孩子们留在城里由亲戚朋友照料,所以这个事件牵连很广对整个贵族阶层的震动是很大的。尼古拉一世的时代从血腥中开始了第一天,他本人没有接受过帝王训练,政治手腕僵硬呆板,所以他和他大哥不同,从一开始掌权就不讨贵族们的喜欢,需要协调各派势力的内政改革在他的朝代根本想都不要想,和多半同情十二月党人的文化人的关系也非常不好。

 

于是尼古拉一世就一门心思对外扩张,是一个特别偏重军事的皇帝,几乎每一张画像都身着戎装。他打仗的能力和运气都不错,外交手腕也相当了得,他的时代俄罗斯变得更加庞大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28年扩张终于引起了欧洲的不安,招来了英法联军。一战而大败,打破了他战无不胜的神话。他禁不起这个打击,用疑似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传位给儿子亚历山大二世。

 

顺便插一句,现在网上经常说俄罗斯是战斗民族,对这个提法我深不以为然,真正的战斗民族是法兰西而不是俄罗斯。欧洲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才把法兰西打服,而俄罗斯只遭遇了一次英法联军的攻击就败落了。比起坚强不屈,打到了又能再爬起来的拿破仑,一次战败就沮丧到要放弃生命的尼古拉一世也完全没有可比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叶卡捷琳娜大帝时代培养出来的思想艺术之花在他的时代开花结果,虽然他设置了很多限制,这个时期的俄罗斯文化繁花似锦,精彩纷呈。

 

另外,作家托尔斯泰出生在这个时代。


 

3. 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是除了两位大帝之外上天给俄罗斯的另外一件礼物,比起伯父亚历山大一世来他没有了犹豫摇摆反而相当果断,比起父亲尼古拉一世来,他多了些政治手腕。他上台伊始把父亲好好地赞美了一番之后就高高挂起,迅速地展开了反其道而行之的改革。

 

改革包括:结束战争,签订和平条约,放弃部分前朝扩充的土地。从流放地召回十二月党人,解放农奴,改革司法,开放言禁,新建铁路电报邮政工厂,物质空前丰富,商贸和文化艺术都空前繁荣,人们欣喜若狂,认为俄罗斯即将扬帆远航。正是在这个时候,青年作家托尔斯泰开始了《战争与和平》的写作。

 

这么好的改革形势,让亚历山大二世受到神一样的爱戴,但他不是神,改革也没有那么容易,后来出现了很多问题。比方骤然解放农奴造成了大量生活无着的流民,对社会的冲击很大,俄罗斯一向有的流民罪这是也加大了处罚力度,大规模地施行鞭刑和流放,当时有很多流民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这个时候连被解放了的农奴也开始抱怨连连,甚至有自由民要求贵族把自己再买回去重新做农奴,《战争与和平》的最后一部曾经提到过这种现象。

 

新政出些问题亚历山大二世的反应也很冲动,就直接取消回到老路,当时大量已经初见成效的新政又被取消了,这般反复折腾也引起了大量的不满,有人把这些乱象都归结到沙皇头上。当时无政府主义和虚无主义盛行,他们从1870年开始发出威胁,表示要刺杀沙皇。顺便提一句,《战争与和平》完成于1869年,托尔斯泰写作期间这个矛盾还没有那么尖锐,所以书有一个比较明亮温暖的结尾。

 

从1870年到1881年这十一年里,亚历山大二世都生活在被刺杀的阴影里。虽然刺杀集团多次尝试都失败了,沙皇还是感到无比委屈,他认为自己做了几代沙皇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不顾保守贵族的反对,仁慈地废除了农奴制,却没有得到感恩戴德。他失望的说:“人啊,难道不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好吗?”亚历山大二世虽然深感委屈却一直坚信刺杀不会真正成功,但是他又错了,1881年3月1日他终于被刺身亡,非常让人惋惜。

 

更让人叹息的是从此以后上天也不再眷顾罗曼洛夫王朝,他之后的两代沙皇的资质和能力都完全不能和他们的前辈相比,这个王朝也在三十八年后悲惨的落幕了。而同一时期的英国王室虽然也遭遇挑战,却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更让人长叹的是当时的英王乔治五世(当今伊丽莎白女王的祖父)和最后一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是表兄弟,两个人还长得特别像,真是同人不同命啊。




未完。待续


新版《人间事都付与流风》《梦思故国静听箫》,周仰之著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2020,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热门栏目: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周仰之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