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渡十娘|朱易摔倒了,但她会站起来的!

渡十娘出品 渡十娘 2022-06-20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文字|湖衣
编辑|渡十娘 



关于作者: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庐山下,梦比珠峰野。中年听雨公车中,数据千行,唯恐绿翻红。


而今听雨珠帘暮,却叫少年妒。城中明日展梵高,土豆青椒,片作葵花娇。



一场冬奥,华二代熠熠生辉。谷爱凌为中国夺得滑雪金牌,陈巍为美国夺得花滑男单冠军。


哪怕是对冰雪运动不怎么感兴趣的我,也忍不住为这俩孩子高兴。对于谷爱凌,我喜欢的是她最后一跳的选择。即使选择了为中国征战,她也没有被沉甸甸的希望束缚,而是勇敢地挑战自己,在美国学习养成的对竞技体育的理念也允许她做这样的选择。而陈巍,带来的是与羽生风格迥异的阳刚之美。如果说羽生是优雅的王子,Nathan就是新生的国王。



然而,我挂心的却是朱易。


知道朱易这个名字,还是上周日同学群里有人贴了一个视频,视频的关键字很吓人:“美国阻挠、百万年薪”,让人一看就本能地反感。一个小姑娘,何德何能,就能挑动美国的神经,乃至千般挽留、万般阻扰?


很明显,网络对朱易相当不友好。点进去一看,果然是自媒体胡编乱造,太阳明明挂在头顶就敢说自己看见的是北极星。视频里的小姑娘阳光可爱,像所有被父母疼宠的邻家小妹妹,只会说可以教国内的小朋友滑冰。


看到视频的时候,朱易刚刚在团体赛上失误,Fox news的主持对朱易的不友好意外又不意外。意外的是他将个人选择与政治挂钩;不意外的是Tucker之所以针对朱易、谷爱凌,是因为他是铁杆右派,对于意识形态不同的中国一贯敌对。换成第三国,只要不是他眼中的邪恶国家,即使代表他国击败了美国,他也不敢挑战普通民众自由选择的权利。


作为移民大国,美国对民众代表母国甚至第三国参赛相当宽容。而普通人也不会把体育、科学与政治挂钩。大家日常生活中更关注社区文化。联邦层面的奥运,就显得比较遥远了。如果是自己喜爱的运动,多半会关心;若是认识的人参与,无论他/她代表哪一国,那基本上是全社区一起祝贺,家人朋友更是与有荣焉,一旦拿牌,尤其是拿了冠军,那也是铺天盖地的新闻报道。CNN说啥,Fox说啥,你夸奖,我点赞,你反对,bullshit!仅此而已。至于社区之外的人和事,谷爱凌、陈巍、羽生结弦……都是谁?


美国的新闻报道对朱易也相当客观。CNN着重指出了朱易面对的压力;NBC的体育频道更是指出招募外国出生的运动员以求增加奖牌数量是常见现象,潜在的奥运选手转换国籍以增加获得奥运机会也不罕见。与之相对,倒是朱易这一次的失败提醒了人们被招募运动员所面临的独特压力,没有社区支持的他们一直走在钢丝绳上。而普通网民,也有很多对朱易寄予同情,认为这个十九岁的小姑娘承担了不该承受的压力,希望她能够早日走出困境。


我搜索了一下相关讨论,也征询了一些与双方都没有关系的花滑爱好者。大致理出了事情的脉络。朱易小姑娘2018年选择成为中国的花滑运动员。她参与冰上运动时间不长(八岁左右才开始),但是很努力也有一定天分,起步晚,但也拿到了全美花滑锦标赛新人组女单冠军。以这个年纪才拿到新人组冠军其实可挖掘的潜力已经不多,但中国花滑毕竟缺乏人才,朱易有更大的希望在中国继续自己的花滑之梦。父母也就同意了女儿的选择。毕竟,体育运动的精神就是教人向前,每一个运动员都会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走近奥运,哪怕不能拿奖。朱易回国后不久,父亲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朱松纯也随之回国,任职北大与清华。这是一个相当不容易风险也很大的决定。尤其是之前归国的华裔知识分子有不少并不适应中国的环境。


遗憾的是,朱易决定代表中国出赛不久,就受了伤,冰刀扎脚入骨,花了很长时间恢复。接下来是新冠,她也无法积累比赛经验,失去了宝贵的两年时间。直到2021年11月,伤病痊愈的朱易在花滑意大利站中,取得第九名。之后是2022年的内部选拔赛,三位女选手中,林姗因病退出,朱易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超越本土粉丝基础雄厚的另一名选手陈虹伊取得奥运出赛资格。


中国花滑选手陈虹伊

而这引发了质疑,由于冰协的传统,选拔赛的细节没有公布,陈虹伊的粉丝认为选拔赛不公平,引发了诸多对朱易父女的恶意攻击。我征询了对花滑比较熟悉的朋友,他们的观点基本上是认为三位女选手实力相近,陈虹伊相对稳定,朱易上限强一些但不稳定,不过,朱易的裁判缘胜过陈虹伊。


朱易接受CNN采访的时候,也提到在中国人们对女单选拔的结果感到惊讶。她想用事实告诉人们她的确能够(在选拔赛上取得第一),可惜她没能抓住这个机会。



可以看出,长达二十天的网络攻击令她介意,想用比赛来回击谣言。然而,花滑本身就是个失误率相当高的运动,经验不足的她背负得太多,更加重了心理压力。朱易没能证明自己。


赛后的她被问到有没有算过需要拿到多少分才能帮助国家队晋级的时候,她说:“我昨天一直在算,算了好几遍……”



朱易和陈虹伊过去两年国际比赛成绩比较,朱易目前在上升趋势。意大利站(171.25)和陈的世锦赛(162.79)的小分与国内选拔赛结果出入不大


两个人也都攒够了世锦赛和冬奥积分


看到这句话,我真的头皮发麻了。“算分”,任何一个曾经关注过中国男足的球迷对这个词都不陌生。当一项原本应该让人学会努力、坚韧、勇敢与合作精神的运动沦为单纯的胜负,而这胜负之上还有一座更大的家国重任的大山时,不要说一个19岁的小姑娘,就是30岁的成年人都得平白胖上二十斤。我想,不是朱易小姑娘心理不过关,而是这的确是超过她所能承担的。她所受的教育,与“算分”思维完全相悖。与门非门同时打开,她能走到今天已经相当坚韧。作为成年人,我佩服这个小姑娘。


朱易事件对美籍华裔学者的影响


朱易事件原本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与之而来的网络暴力却让学术界注意到从来不曾思考过的一面。


与朱易父母同时代的留学生基本上是在中美关系处于蜜月期间来到美国的,他们对世界的印象有很重的三十年前的遗痕。在他们眼里,中国是生机勃勃,有无限可能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则自信包容、文明程度领先全球。他们宣誓入籍的时候,有些移民官还会告诉他们,不需要忘记你的母国,美国欢迎你们成为两国之间的桥梁。他们也会争取利益,但骨子里还残存着理想主义。他们能看到中国的不完满,却依旧对中国有着浓厚的感情,即使在美国生活了这么多年,也依旧愿意为中国说话;他们也深爱美国,哪怕知道国内的朋友同学不爱听美国的好话,也还是会指出美国的长处。无论今天中美关系有多少裂痕与对立,他们依然希望并且努力做到能够两全其美。


1979年,邓小平在美国德州


朱易的境遇让人们再次意识到两国思维方式的不同。美国长大的孩子,接受的是鼓励式教育,没有什么忧患意识,看世界相对单纯,与中国长大的孩子比起来,直且鲁,傻白甜,用父母的话来说,就是“买块面包都能被骗”。而他们的父母在美国呆的时间长了,也忽视了两种文化的差异。对于美国文化,在哪里生活、代表那个国家参赛,都是个人选择,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一个手段。我来、我见、我征服,无论走到哪一步都可以,胜固欣然,败也不失尊严。对于中国文化,奥运也好,科研也罢,则很容易上升到国与国的层面。这种一切信仰化的文化是双刃剑,一方面它的确能够激励人,另一方面,也很容易以成败论英雄,一句“菜即原罪”,将所有失败运动员推上祭台,既献祭了成功者的未来,也抹杀了未成功者的努力,很容易导致基础的沙化与坍塌。


经过这一次,华裔父母们应该会思考得更多一些,让孩子们面临文化冲突的时候,帮助他们找到更合适的方法渡过。



在哪里见到这样一句话,对朱易的诽谤有多狠,对谷爱凌的赞美就有多浅薄。人们喜欢善意,却对恶意记忆更深刻。在中美两国矛盾日益加深的今日,处于矛盾最前沿的美籍华人,有很多为谷爱凌飞扬的腾跃而欢呼,也必然有很多忘不了朱易的摔倒。


我始终相信,两国之间冷战结束后的多年合作以及由此而来的互相缠绕以及虽然几乎消失殆尽却在双方智者的小心维护下依然浅浅存在的信任也是彼此之间都需要的存在。



不需要担心朱易。她有疼爱自己的父母,在她八岁才开始爱上花滑时愿意支持她的爱好;在她潜力不足以站上花滑之巅而选择回到中国继续追梦的时候,放下已有的一切陪她一起追梦;在她受伤的时候也没有选择让她放弃直接带她回美国,而是忍着心疼看着女儿为了那一线渺茫的希望继续努力。这是一对知道怎么疼爱孩子并且尊重孩子选择哪怕明白这选择会让女儿面对疼痛与风雨的父母。今日的朱易虽然遭遇打击,但是能坚持走到这里,已经很了不起。有人说朱易是为了藤校录取才去中国。我要说,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如果我是藤校面试官,不会仅仅因为朱易站在奥运台上录取她,但是一定会为朱易对自己的爱好永不放弃而录取她,无论她代表哪个国家,无论她最后有没有站在奥运台上。事实上,陈巍也曾经被哈佛拒绝;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Malala Yousafzai,在申请Stanford的时候也被告知她需要提交SAT成绩。藤校的录取有很大的偶然性,足够多的优秀学生走到一起,必然只有少数幸运儿能够推开那所大门。


华裔父母有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追热门。但是美国更重视的是个人的自主性与独创性,因为这才是各行各业需要的领军人物。无论网络如何诽谤朱易,都无法抹杀一个事实,那就是她确实优秀。饶毅说他女儿校队就被藤校录取,我是相信的。那是2009年,喜欢体育的亚裔孩子并不多,能在校队玩说明孩子是真的喜欢并且有一定特长。竞技体育,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人生的一小段,和你在社区、学校的爱好没有本质区别。即使是奥运冠军,最后依然要归于平淡。就像陈巍说的,“无论结果如何,最终你都要回家,继续你的生活”。


陈巍母亲与她的五个孩子


成长中的华裔二代


今年的冬奥,美国有十名亚裔参赛,其中一半是华裔。以至于有人调侃说,这是美国出生的中国籍华裔与中国出生的美籍华裔的决斗吗?也有人以一句数年前全亚裔美国奥数队夺得金牌的照片回应到:别担心,我们的华裔会打败他们的华裔。


其实,这一次代表美国的只有一个中国出生的美籍华裔,Kai Owens。一个被普通美国人收养的弃婴。她还没有拿牌,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为她高兴。新闻报道的标题是:美国滑雪运动员Kai即将第一次回到她出生的地方,她为此而激动。而凯也表示在新冠疫情过后,她会和养父母再度返回中国,也许那时候她会找找父母,但是现在不会刻意去寻找。这是普通美国人的心态。他们会好奇自己从何处来,但不会执着。而她的父母、社区,也不会介意她从何处来,又要往何处去,只会为她骄傲。




如果说KAI代表的是美国孩子的常态,那么陈巍无疑是邻居家的孩子美国版。他的父母和所有一代移民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走着,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中产,教育出来五个优秀的孩子。所有关于陈巍的报道,最令人震撼的不是陈巍,而是陈巍母亲那双充满青筋的手。在我眼里,那样的母亲甚至比陈巍更能代表美国的价值观,因为她代表了为数最多的美国人。从不会说英文到能够为医院做翻译,就是一个对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在陈巍母亲身上体现的,是大航海时期敢于奔向新大陆的勇气与坚韧。那么由她教育出来的儿女能走到今日也就并不意外。



昨天,推特上有一个奥运冠军们欢迎陈巍加入金牌俱乐部的小视频。其中有92岁的Dick Button (六夺美国冠军的陈巍被认为是Dick Button之后第一人);有白头到老的Jenkins夫妇(与好莱坞给人的印象不同,美国有很多白头到老的夫妻);也有和我们同时代深受喜爱的Peggy Fleming Jenkins(感兴趣的可以去YouTube搜索她1982年身背双翼表的《梁祝》花滑录像,非常优美);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美加花滑冠军们都出面了。Scott Hamilton祝贺的同时展现了他拿冠军的照片。当时他用的是与陈巍夺冠时同一支乐曲(这支乐曲对于中国来说有政治意义,但是陈巍解释说乐曲是教练所选,他对与乐曲的背景知识并不了解)。我相信陈巍。如果不是早上经朋友提醒在CNN网站看到解释,我对此也是一无所知。对陈巍的认同,也是对华裔美国人的认同。恶意从来都存在,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会影响个体,但是人类文明也一直在进步。






Peggy  1982年梁祝花滑录像截屏


朱易、谷爱凌是亚裔的另一种选择。相对朱易,谷爱凌更幸运。而由此而来的商业上的成功也把她推向了风暴中心。


我想我们不必太担心谷爱凌,有誉就有毁。更换经纪公司也许不是一个好的决定,但是美国也没有谁能够干涉她选择为中国征战奥运的自由。中美关系的紧张,确实会导致一部分对她的敌意乃至恶意。但是,她也确实让一个冰雪运动的弱势国家爱上了这项运动。同样的,也会有美国人看到,她在中国的成功,也有美国教育的功劳。在美华裔与其担心谷爱凌的成功会妨碍在美华裔的发展,不如多培养几个陈巍,多培养几个孙晓威。在美华裔的发展,不会因为某些华裔的出色被阻碍,只会因为华裔集体的不争取而被忽视。


也许奥运过后,我们就能在美国的校园里看到所有这些孩子的身影。十几年后,我们不会关注他们成长到什么程度,但不会忘记这一年的夏天,有这么多华裔的孩子出现在冬奥会上,带给我们这么多快乐与思索。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2021,走好,不再见!



昨日更新:

热文链接:


栏目: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湖衣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