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康震)
【往期选链】
“中华经典资源库”是一个展现、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公益视频资源建设项目,是教育部、国家语委为贯彻十八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启动的重大项目。其意义就在于从思想、情感和艺术等多个角度展现经典的独特魅力,发掘经典的时代意义,引领大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华经典,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讲解专家: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首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山东”指的是哪里?
“山东”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华山以东
王维是唐代的大诗人、大画家、音乐家,还是一位造诣精湛的佛教徒。王维的这首诗写得比较早,当时他大概才只有十七岁,在长安所写。这里所说的“山东”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山东,而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老家在山西太原,具体来讲是在蒲州,蒲州的王姓是当时的大姓,也就说王维的家族在当时还是很有影响的。王维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来长安谋功名、求前途,他的才艺在唐代诗人当中算是比较全面的,他有几样绝活是同时代其他诗人望尘莫及的。
王维在长安出道很早,二十岁出头就中了进士,后来长期在长安为官。而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早期在长安谋生活的时候所写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为何两个“异”?
“独在异乡为异客”,长安对于王维来讲是他乡,在他乡当然就是个异客,没有亲戚,没有朋友,全凭自己白手起家来打拼,所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强调的就是这个“异”字,这个“异”字就是要突出他的孤独、他的无助,才能引出下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即每次碰到过年过节的时候是我最难熬的时候,因为我更加加倍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家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在这里有一个妙用
而这里面最妙的是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茱萸,草本植物,实际上是中药,结红色的小果子。这里出现茱萸有何用意,又何以“遥知兄弟登高处”?这就牵扯到他这首诗的“每逢佳节”的“佳节”为何,而其实是重阳节。九九重阳吃糕饼,喝菊花酒,插茱萸,登高,这是唐人的风俗。
这茱萸在这起到好几个作用:第一,点出佳节是重阳节。第二,它有一个非常妙的妙用,就是之后的“便插茱萸少一人”,从对面写来,而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当中的一个非常常用的手法。首句便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明这是从王维在长安打拼的这个角度来写的。而现在换了个角度,假设现在我在“山东”,就是我在山西的这些兄弟们,他们现在在老家过年过节都可以团聚,重九登高,登高的时候他们必然要开始插茱萸,给每一个人手里都取来一株茱萸插在身上、戴在身上,但插着插着,却发现原来自家四个兄弟现在准备了四株茱萸,插的时候只有三个人插茱萸,还有一人去哪了呢?这才方想到,小王现在在长安。这是从山西的角度写过来,两面对着写。所以茱萸一方面点明了重阳节,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缺席的一个提醒作用,他写得非常妙。
王维的诗歌有何特点?
比较安静、比较祥和、比较从容
盛唐的很多大诗人都有自己占据诗坛一席之地的那种绝活,我们现在熟悉的,王维擅长写山水田园诗,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的诗,他以这样的诗在文学史上独具一格。同时他也非常善于写情,也非常写景。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非常有名,也是王维的杰作。另外,他也非常善于写情,像今天我们讲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就是他写情的佳作,整个这个诗给我们的感觉是比较安静、比较祥和、比较从容。
为何此诗读不出忧伤?
有比思念亲人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一般来讲,人们写思乡都会写得比较忧伤,人们写思念都会写得比较纠结,但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我们在里面读不出来一点惆怅,也读不出来纠结,而感觉到的是一种蓬勃的生机。
十七岁的王维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在重阳节里思念着自己家乡的亲人,但他并没有因为这种思念而让自己的情绪变得低沉、变得消极、变得忧伤。因为在这个年龄里头远远有比思念亲人更重要的事情去做,这件事情就是王勃的诗里所说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他要争前途、他要奔前途,他有更美好和广大的前途在等着他,这恰恰是盛唐时代诗人们表达思念的时候一种特有的情怀,虽然思念并不忧伤,虽然纠结并不沮丧,虽然有离别但是并不因为离别而感到孤独,反而因为这种离别而对前途充满了更远大的追求。
【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