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经典 | 李绅《悯农》(郦波)

郦波 听文化 2021-09-06

【往期选链】

蒋勋细说红楼梦 | 合集(80回)

蒋勋新说红楼梦 | 合集(120回)

李山:别董大(高适)


“中华经典资源库”是一个展现、阐释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型公益视频资源建设项目,是教育部、国家语委为贯彻十八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启动的重大项目。其意义就在于从思想、情感和艺术等多个角度展现经典的独特魅力,发掘经典的时代意义,引领大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华经典,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悯  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讲解专家: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李绅的那首千古名作《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因为有这首诗,李绅后来也被称为悯农诗人,一首诗成就一个人,这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惊艳之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诗名很惊艳,但诗的内容很沉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前两句讲的是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很容易理解,烈日当空,然而农人还在辛苦劳作。为何在炎炎夏日,即“日当午”的时候还要辛苦劳作呢?是因为要给禾苗翻土,要除杂草,农事辛劳,一点懈怠不得。“汗滴禾下土”,是多少汗滴到禾下土上呢,不是一滴汗,而是滴滴汗,如此到第二个场景就和粒粒饭对应起来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粒粒”就是粒粒饭,对应前面滴滴汗,意蕴上是非常相对的。“谁知盘中餐”,吃饭的时候面对的是一粒一粒的米饭。而关于前面一个场景和后面一个场景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脑海中出现这两个场景是非常容易的,但你仔细想一想,这里头蕴育着神奇的笔法,即从“汗滴禾下土”到变成餐中的粒粒米饭,这里头有一个春华秋实的漫长过程,而诗人只截取了两头,把中间一下子那么多那么多过程中的场景都取消掉了,在时间上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穿越感。即从一个初始的场景,到后来一个吃饭时候的场景,看上去没有关系,但诗人神奇的穿越笔法,使得时间的链条自然而然的在我们的心中无意识地就泛起了一种苍苍的感慨。


还有另外一首悯农诗


事实上这首《悯农》只是悯农诗的一首,李绅写这首悯农诗的时候,一开始是两首悯农诗,第二首同样非常有名,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就沉重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而言,这首甚至还要超过第一首。即虽然两首都是现实主义名作,第二首尤其体现出了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锄禾日当午”是第一,“春种一粒粟”是第二,这个顺序不能颠倒,为何?你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这继承的是不正是第一首的时间笔法,第一首讲的是时间上的穿越,第二首的第一句同样,只不过时间场景变化了,“春种一粒粟”,一颗种子种下去的时候,“秋收万颗籽”,写出了春华秋实的这个过程,而后两句陡然变化:“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突然从无所不包的四海,回到了一个犹饿死的农夫,这种空间的穿越感冲击力无比强大,这就是“农夫犹饿死”为何具有那么强大的撞击心灵的力量,具有那么强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的原因所在。


两首悯农诗表达了什么?


所以在这两首《悯农》诗里头,不仅有极出色的艺术表现,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关怀,所以中唐的时候有一场著名的新乐府运动,一般我们都知道是由白居易、元稹倡导起来的,叫元白新乐府运动,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干将,就是李绅。

李绅、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干将,也是最核心的三位诗人。甚至李绅本人还是这场运动的发起者之一,他当时写了乐府新题二十首,都是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创作的,元稹见到之后非常佩服,和作了十二首新乐府,然后才是白居易紧随其后又写了五十首新乐府,这样才兴起了大胆揭露社会上存在各种弊端的具有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的、对民生疾苦深切关怀的新乐府运动。

当然可惜的是李绅除了这两首《悯农》,他创作的二十首新题乐府没有流传下来,但是我觉得只凭着这两首《悯农》,也足以体现诗人所具有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了,这种情怀不仅是李绅身上可贵的品质,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所特有的一种宝贵品质,他们往往拥有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怀抱着拯救天下苍生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促使他们积极地去关注黎民百姓、去反思国家社会的问题,而他们所拥有的知识与眼光又使得他们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的所在,并通过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收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