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M+博物馆再获仇浩然重要捐赠,盘点近年馆方获藏之路
《太空屎》,会田诚,1998 / M+博物馆
香港M+博物馆再获收藏家仇浩然捐赠亚洲当代艺术藏品,原由为何?有何看点?
2月24日,香港M+博物馆宣布获收藏家仇浩然捐赠重要艺术作品共17件。
M+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链对此表示,“此次捐赠大有助于我们创造更多别出心裁和发人深思的叙事,探讨当代艺术如何为亚洲的视觉文化作出重要贡献,而亚洲视觉文化现已在全球引起共鸣。仇浩然对M+的持续支持及信任让我们感到非常鼓舞。”
出身收藏世家的
当代艺术“赞助人”
仇浩然于1969年出身于香港收藏世家,其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古董收藏家仇焱之(1910-1980年)。作为蜚声国际的“藏瓷大王”,“仇焱之”这个名字可以说是近现代中国明清瓷器鉴定和收藏史上的一个响亮记号。2014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以天价2亿8000万港元成交的那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据相关人士推测极有可能是仇焱之当年收藏过的珍品。
就是在这样一位文物圈头号权威人物的影响下,仇浩然自幼便耳濡目染,倍受文化熏陶,更是从10岁开始就走上了收藏之路。他的学生时代在美国度过,研读法律专业,并取得了律师执业资格。到了2006年,他重回香港工作,其对亚洲当代艺术的收藏和支持生涯就此正式开启。
仇浩然的收藏视野早已不局限于中国文物,他看到的是亚洲当代艺术的广阔和持续发展。近年来,他已然建立起极其丰富的亚洲当代艺术收藏,覆盖中国、日本、东南亚等各个区域国家,涵盖了油画、雕塑、装置等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收藏家”这个身份之外,仇浩然对于亚洲当代艺术的“鼎力支持”。
2006年,他因捐助中国西部小学计划结识了当时的川美院长罗中立,而后他便成立了“罗中立奖学金”以支持资助中国艺术院校的青年毕业生。后来,他又以仇焱之伉俪的名义,在哥伦比亚大学为来自亚洲地区的建筑系学生设立了“纪念助教基金”。
此外,仇浩然为上海当代艺术馆、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香港亚洲协会等艺术机构举办的展览和讲座提供支持。他还与曾梵志、孙逊等许多优秀的当代艺术家相交甚好,并积极支持他们的艺术创作。
可以说,他为亚洲当代艺术和教育相关的慈善活动、博物馆展览,以及促进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间文化交流的工作坊做出了很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艺术赞助人”。正如他所说的,“支持和鼓励亚洲艺术家,为全球当代艺术的整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是我的目标。”
而至于捐赠藏品这件事,也并非是仇浩然一时兴起。据他回忆,祖父移民瑞士时便想过向博物馆捐赠家中藏品,以支持研究和传承,让更多人得以欣赏这些珍奇文物。但由于种种原因,其愿望未能完全实现,仅仅是有少量藏品捐赠出去。如今仇浩然的所作所为,似乎倒是遂了当年祖父的心愿,颇有大家风范。
捐赠藏品有何看点?
并非是首次“出手”
仇浩然此次向M+博物馆一共捐赠了17件作品,分别是由13位亚洲艺术家及艺术组合创作完成,可追溯至1990年代至2010年代,将有助于丰富M+博物馆的亚洲当代艺术藏品系列。
17件藏品中,有12件出自日本艺术家及艺术组合,分别是会田诚、Chim↑Pom、鸿池朋子、小谷元彦、盐保朋子、高岭格、照屋勇贤、矢延宪司,这为M+探索日本当代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另外5件则是出自5位多国艺术家,分别为蒙天・汶马、李昢、梁远苇、刘韡、王浩然,对于M+的藏品趋势多元化有一定的贡献。
▼
部分捐赠藏品一览
《天根》,盐保朋子,2006 / M+博物馆
《天根(2006)》是盐保朋子创作的大型三联幅作品,以独特的轻盈合成纸为创作材料。
垂直悬挂时,作品将会呈现出如流水般倾泻而下的动态构图。这体现了盐保朋子对自然事物的细致观察,同时也反映了她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艺术与哲学#1:判断力批判的批判》,会田诚,2008 / M+博物馆
会田诚的作品通常具有极强的挑衅性。他创作的《艺术与哲学#1:判断力批判的批判(2008)》,尺寸几乎与房间大小相仿。
这件装置艺术作品由五百多张画作共同构成,而且都是由会田诚在康德的著作《判断力批判》的书页上绘制而成的。
《早春图之一桌四凳》,梁远苇,2010 / M+博物馆
梁远苇创作的《早春图之一桌四凳(2010)》,打破了其一贯的画作风格。这不是一件纯粹的绘画作品,也不是一件单纯的装置,而是二者的结合。
他在一组折叠桌椅上绘画,然后将其按照精心设计的空间布局来放置,以此重现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扁平的视角,深意可见一斑。
《无题》,刘韡,2012 / M+博物馆
刘韡创作的这件《无题(2012)》,是以在城市拆迁及扩建工程中被丢弃的物件为素材。
作品将钢鼓、碗及漏斗堆叠在一起,再用金属支架和霓虹灯管固定,意在批判当代的资本主义及消费主义。
《mimio——漂流记》,鸿池朋子,2005 / M+博物馆
鸿池朋子创作的《mimio──漂流记(2005)》是一个录像装置,作品为投射在一本巨大而空白的书册上的流动影像。
这部手绘动画参考童话的叙事方式,结合开放式的讲故事方式,讲述了一个虚构人物在古老森林中的旅程,表达了神话创作对艺术极大的吸引力。
实际上,这并不是仇浩然第一次向M+博物馆捐赠藏品。自2016年起,他一共捐赠了25件作品,并且现任M+博物馆的视觉艺术国际委员会主席。
在2016年的捐赠中,他提供了5件由南亚及东南亚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为M+发展南亚及东南亚藏品奠定了基础。那几件作品分别由艺术家Jun Nguyen-Hatsushiba、LN Tallur、Sopheap Pich、Jompet Kuswidananto和Eko Nugroho创作完成。
《Colonial Sisters(2008)》,LN Tallur,2008 / M+博物馆
LN Tallur的雕塑作品《Colonial Sisters(2008)》,是由两名不同背景的工艺师傅共同制作的,意在突出由传统文化建构的概念及印度传统独特背景中的不同艺术制作方法。
《Head in Arms》,Sopheap Pich,2010 / M+博物馆
Sopheap Pich的作品《Head in Arms(2010)》创作于其父亲患病期间,对艺术家个人而言充满了情感。
该作品的主题与佛教相关,传达了要学会认知和接受生活苦难这一概念。具体反映到作品中,则是粗糙的表面和空心的设计分别象征着生命的坚毅与脆弱。
《Untitled》,Eko Nugroho,2010 / M+博物馆
Eko Nugroho的作品《Untitled(2010)》呈现了一个外星世界的情景。
纯熟的黑色粗线条、体积及阴影,构建起了一个荒诞不经的世界。其中,艺术家还巧妙地借用了通常漫画书和皮影戏对于阴影的处理方法。画作中有机形状的图案则是反映了印尼土著蜡染技术对其创作的影响。
被问及对于当代艺术收藏的感受时,仇浩然选择借用纽约MoMA馆长Glenn D. Lowry的阐述来解读,“当代艺术是通过不断建构、解构的过程,才可以往前滚动往前走,你在某一个阶段看到的只是某一部分。如果你喜欢某一个艺术家,可以更关注他的长期创作例如成熟艺术家的一个系列。”而仇浩然,其实一直都在这样做。
M+博物馆的获赠藏品之路
当然,仇浩然并非是M+的唯一捐赠方。自计划建立和开放以来,M+一直在积极收集藏品,并期待藏家慷慨捐赠,或者通过跟藏家合作以低价购入藏品,以建立起博物馆的前期收藏。
2020年12月,M+宣布获香港知名建筑师、收藏家及艺术家林伟而和其夫人林梅若梅捐赠艺术品共90件。这对夫妇自2000年代开始系统收藏艺术品,可以说这些藏品在一定程度上见证和记录了香港艺术的演化和发展。
“Living Collection”,位于香港黄竹坑的林伟而及林梅若梅工作室现场,2020 / M+博物馆
这批捐赠的藏品正好涵盖了过去20年香港重要艺术家的作品,由53位香港及世界各地艺术家创作而成,来自于林伟而和林梅若梅命名的“Living Collection”珍藏。其中,“PAWN SHOP”这一由46位国际艺术家参与创作的极具历史意义的艺术项目,也包含在内。
如林伟而所说,“我把此次捐赠的藏品视为保存香港艺术家作品的时间囊,期望这些藏品在香港未来历史上发挥重要作用。”
2014年,M+获得收藏家管艺捐赠的37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管艺的当代艺术收藏始于2001年,主要关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观念艺术和大型装置。
捐赠的这批藏品涵盖了从“星星画会”以来的中国艺术,时间跨度为1979-2005年,包含黄永砯、吴山专、张培力、王鲁炎、徐震、曹斐、黄锐等几十位艺术家的作品。
2012年,瑞士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乌利·希克向M+捐赠了共计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被纳为M+的永久藏品。
这批藏品出自350位艺术家之手,包括丁乙、方力钧、徐冰、岳敏君、曾梵志等众多厉害的当代艺术家和一众青年艺术家。其中大部分为大型画作和装置艺术作品,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此次捐赠采取的是“部分捐赠,部分收购”的形式,因此M+从希克处另外购买了47件藏品。这也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质疑和争议,有人认为“半送半卖”的模式使得合作并不纯粹,但也有人表示这种形式已经在国际上趋于常见,尤其是针对藏品量大的藏家。
不过,褒贬的声音共存,外界或许也无从评判更多。
此外,据最新消息,香港M+博物馆将于2021年秋季开放,具体开馆日期暂未公布。
相关文章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