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幅名作与三位中国现当代名家的抉择

王佳蕾 在艺App
2024-08-31


中国嘉德2023秋拍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板块将重磅呈现中国现代艺术大家吴冠中、周春芽、刘野的三幅划时代名作。


作为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三位艺术家都曾有过海外留学经历,吴冠中的《北京雪》(1994年)、周春芽的《中国风景》(1993年)以及刘野的《金光大道》(1995年)分别体现了艺术家在90年代初期不同的艺术探索方向。


当时的中国当代艺术正进入自觉发展阶段,面对共同的90年代,这三位艺术家呈现了三种不同的艺术探索路径。


回首过去30多年,三位艺术家都建立了独具魅力的绘画宇宙,作品也得到市场的认可并得以长盛不衰。


而这三幅名作将带领观众重新穿越至中国1990年代当代艺术景观,透过他们的选择、故事和判断,了解他们如何在中西文化之间回溯、融合和创新,从而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重要篇章。

1

跨越20年经典题材再升华

吴冠中晚年极为稀缺的油画精品

1947年,吴冠中乘船前往拿坡里,并随后搭乘火车前往巴黎,在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进行留学。


在研究欧洲绘画传统的同时,他深受现代绘画的影响。两年后他回国,致力于探索将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相融合的道路,运用西方抽象美学的形式感来诠释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和意境,开启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变革之门。

1947年,吴冠中留法时在凡尔赛宫留影

吴冠中的一生创作极丰,风格可划分为 “水彩—油彩—墨彩”三个阶段,其中风景油画起始于1950年代、成熟于1960—1970年代、升华于1980—1990年代。


1970年代是其油画创作的顶峰时期,最突出表现为他对形式美的探讨。以“北京雪”题材为例,这⼀题材最早绘于 1975 年,描绘的是其北京什刹海旧居。吴冠中透过冬雪隐喻个体澄澈清明之心境,是中国美学中“写景融情”的最好载体。


1978年初创作《北京雪·一九七八》是这一题材中特殊之作。一年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吴冠中个人绘画作品展,共展出了120幅作品。这是吴冠中回国后首次举办的个展。


同时,《美术》杂志于1979年5月发表了吴冠中文章《绘画的形式美》,引起了美术界关于形式美和抽象艺术的广泛讨论。这场讨论进一步推动了新时期艺术民主和自由表现的浪潮,甚至预示了"八五新潮"的到来。


而追本溯源,吴冠中对形式美的思考早在1978年就已经充分酝酿,并在《北京雪·一九七八》中得以体现。《北京雪·一九七八》以写实的手法创作。正如吴冠中本人所说:“写生并不是抄袭对象,写其生,重在对‘生’的体会。”七十年代以前,他的油画作品比较具像,但从这幅作品开始,他开始以中国水墨融入油画创作,以实写虚,大胆进行形式美探索,色彩明快、笔触奔放,空间感独特,从冬雪中透出了春的消息。

吴冠中 北京雪·一九七八 

布面油画 1978年作  68×50cm

20年岁月匆匆流逝,到了90年代中期,吴冠中面对他1978年的这一作品,重新进行追摹,回忆,并于1994年新绘《北京雪》。


此时的吴冠中注意到传统中国画中过度以笔墨之优劣决定作品优劣的问题。在研究“石涛画语录”后,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在晚年对这⼀重要理念的又⼀次深⼊推进,于是写了《笔墨等于零》文章。其观点在1994年创作的《北京雪》中更为体现得明显。

吴冠中(1919-2010)

北京雪

1994年

布面 油画

100×90 cm


发表

《天南地北风情》,斯民艺苑,新加坡,1994年10月,第55页

《吴冠中精品选集》,斯民艺苑,新加坡,1996年10月,封面及第75页

《吴冠中作品收藏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2003年,第190至第191页

《吴冠中全集IV》,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7年8月,第79页

《新续史——龙美术馆藏当代艺术编年选集》,龙美术馆,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上海,2012年12月,第151页

《先驱之路:中国现代美术与留法艺术家(1911-1949)》,中信出版社,北京,2021年,图版


展出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2019年1月12日至3月3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19年3月16日至6月9日,龙美术馆(上海);

2019年6月19日至9月1日,龙美术馆(重庆);

2019年10月27日至12月3日,石家庄美术馆,石家庄

“行为的痕迹:龙美术馆亚洲抽象艺术馆藏展”,2020年5月21日至9月13日,龙美术馆,上海


来源

中国嘉德,中国油画及雕塑,2004年11月7日,Lot 666

对比70年代的同题材作品,1994年创作的《北京雪》中物象元素被简化到了极致,更加重视形式美感的构成,以及视觉感知上的和谐。


这不仅是吴冠中对70年代旧作的重新演绎,更是他认为“笔墨只是奴才”的体现。画面的重点在一排笔挺的树干,大面积的色块排列出更为精简的画面。大面积银灰色背景中,加入少许缤纷彩点。画面简约却整体不失亮点。不过于重视笔墨技巧,而让观众背其画面意境所吸引,终成《北京雪》清新大气的精彩效果。


对于本作,吴冠中曾说:“七十年代,旧居什刹海,冬雪,用油画写生门前景色,强调黑白、层次与气氛,又用水墨移植。九十年代翻看旧作图录,嫌繁琐,奋而挥笔,直抒今日胸怀,画成,忽忆及石涛语录:墨海中立足精神。


吴冠中晚年以⽔墨为主,油画创作渐少,这幅为吴冠中晚年极为稀缺的油画精品,因而较70年代作品更具艺术史价值。


而这一题材跨越20 年,该作为其最后一次重绘,足见在其艺术生命中的特殊意义。这是吴冠中晚年再次深⼊推进西方风景与中国⼭水精神融合理念的经典之作,是其用油画向中国⼭水传统的致敬与升华。


同时,此作在2004 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以363万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当时吴冠中油画作品在中国内地拍卖的最高价纪录,如今时隔二十年重现市场,尤为难得。

2

宋元山水的回塑与再出发

周春芽《中国风景》星火之源

作为业界领军人物,周春芽被认为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对于色彩有着最佳把握能力的艺术家之一。


在四十余年的创作实践中,以油画、素描、雕塑等形式不断寻求变化与突破,而在所有的探索之中,他对色彩的思考和表达最具颠覆性与开创性。早期的作品中周春芽主导写实主义,1986年至1989年的德国留学之旅是他创作最大的转折点。

1986年11月

周春芽刚到西德留学时留影

留学德国期间,周春芽参观了很多美术馆、博物馆,了解了世界美术史的面貌和脉络以及世界艺术发展的格局和趋势。他受到奥斯卡·科柯施卡(Kokoschka)、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等艺术家的影响,同时,印象派的色彩革命也带给他许多的刺激与思考。


而曾经对中国传统绘画兴味索然的周春芽通过对德国生活过程中一些细小问题的思考和处理,认识到自己骨子里“顽固的中国方式”,开始重新认识并迷上中国传统文化。


回国后,他开始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和审美趣味。从宋代、元代到明代,董其昌、四僧、龚贤、四王、黄宾虹等艺术家优秀的传统艺术作品,这让他感到“很刺激、很有力量”,并带给他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灵感。虽然眷恋传统,但周春芽却并不赞成复制传统,而是结合对当下的观察与思考发掘了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把西方强烈的色彩观念和表现形式与中国文人画的笔情墨趣和深刻内涵相结合。


石头不移不朽,却变化万千,历经不同朝代画家们的观察与描绘,是传统绘画中常用的题材,周春芽在研究传统文人画中,发现文人笔下的石头,往往是通过自身的个性、内在的修养和主观的情感,来表达画面的意境和情怀。这和他留学德国所学的注重内心和个性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绘画,是相通的。


那么,如何用画油画的手法去画国画的山石?周春芽在探索中,并没有像画国画那样,依靠笔墨的浓淡和传统的皴法,去勾勒山石的轮廓和形状。而是按照自己的表现意图去探索色彩、肌理、质感和造型。强调写意,表达个性,既契合了西方表现主义又兼具中国写意精神成为周春芽风格创新的第一步。


创作于1993年的《中国风景》,便是周春芽“山石系列”的早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早期进行中国古典绘画和西方现代艺术融合探索的标程之作。


画面中的通体蓝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艳丽的色彩和充满爆发力的笔触与中国传统文人画舒缓、柔和的气质相背离。


画中的山石没有具体的形体,而是由大量不同深浅的色块组合而成,远观似静态的山石,近看却借助色彩和笔触高速运转而充满动感。刻意偏离中国传统水墨中的柔和意象,而用油彩的绚烂来增强表现性,使画面具备了鲜明的雕塑质感且表达出中国传统艺术之外的激烈情绪。

周春芽(b.1955)

中国风景

1993年

布面 油画

160×130 cm


发表

《九十年代的中国美术:中国经验》,四川省美术馆,成都,1993年,第95页

《亲潮——两岸架上绘画新流向》,台北艺术大学发行所,台北,2008年,第26页至第27页

《新续史——龙美术馆藏现当代艺术编年选集》,龙美术馆,上海锦绣出版社,上海,2012年,第148页至第149页

《缓步徐行——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龙美术馆,上海,2023年,第95页


展出

“九十年代的中国美术:中国经验画展”,1993年12月,四川省美术馆,成都

“亲潮——两岸架上绘画新流向展”,2008年,台北艺术大学关渡美术馆,台北

“春·芽——周春芽作品港岛集粹”,2018年3月26日至2018年4月8日,保利香港艺术空间,香港

“周春芽:东南形胜”,2019年10月26日至2020年1月5日,龙美术馆,上海

“缓步徐行——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2023年5月20日至8月13日,龙美术馆,上海

通过《中国风景》的创作,让周春芽找到两种审美文化的交叉点。一种是源于中国传统国画的审美,另一种则是他所接受的西方油画经验的审美。


他贯通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水墨与油画的界限,将中国山水情结和德国表现主义结合,运用西方的材料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创作方式,表现出当代人文山水的新面貌。

“周春芽:东南形胜”展厅现场

龙美术馆(西岸馆),2019,摄影:洪晓乐

而最近三年,周春芽重新开始了周游中国山水的旅程,一系列与山水相关题材的作品陆续出现,在其画作中可看出他将中国古代文人山水的气韵和真实大山大川之间的自然气场融为一体,与自1989年留德回国后的他一样,从未停歇对中国传统文化情结的慕恋。


向宋元山⽔的回塑与再出发,代表着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超越性目光,而《中国风景》则是这一重要思想与实践的星⽕之源。它不仅代表了周春芽个⼈的理念与实践,也代表着中国当代艺术在未来超越周期的一条重要道路

3

蒙德里安的重新演绎

《金光大道》确立刘野艺术风格

1980年刘野报考了北京工艺美术学校,被工业设计系录取。这个时候起,他开始接触蒙德里安的创作。工业设计的精准性深深地影响了刘野,笔直的线条与精确规划的色块常常出现在他的画作中。而使他真正开启个人创作之路的,是留学德国的契机。


从1989年去德国留学再到1994年回国,这期间刘野受到了美院传统的训练、德国美术教育以及蒙德里安等西方艺术家的影响,曾尝试过几种不同风格的创作,如传统油画、西方抽象画等等。


在柏林上学时,刘野最常提起的便是“自由”,老师不会对创作过多的干涉,更多的是自发地学习。这导致刘野尝试许多风格,但从整体上来看,他主要的绘画作品还都是呈现童话般的梦幻表现形式。


在他的绘画中,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在欧洲比在中国更为常见,比如他经常引用的画家蒙德里安、齐白石以及米菲的形象。

刘野

刘野多次公开自己对蒙德里安的崇拜,肯定过蒙德里安的“几何形体”画派对他的影响——那些纵横分割的几何色块多次出现在刘野一系列的作品中。而刘野在参考蒙德里安抽象化同时,加入具象元素,自成一派。不可置否,蒙德里安对于他天马行空的创作给予了很大的灵感启发。


1994年刘野回到中国,而后于1995年创作了《金光大道》。在他的作品中,构图布局及三原色的使用,均可看出其受蒙德里安的启发之下,又进一步进行了升华。

刘野(b.1964)

金光大道

1995年

布面 丙烯 油画

170×200 cm


发表

《世说新语》,北京国际艺苑画廊,北京,1995年,第27页

《美术文献》,湖北美术出版社,武汉,1996年,第11页(局部)

《刘野》,明经第画廊,北京,1997年,第20页

《是我》,中国文联出版社,北京,2000年,第199页

《刘野》,伯尔尼美术馆,伯尔尼,香港,2007年,展览作品目录,第22页至第23页

《亚太艺术2010年五月至六月》,亚太艺术,香港,2010年,第52页

《艺术投资》,2010年4月,第70页至第71页

《艺术与投资》,2010年5月,第48页至第49页

《艺术投资》,2010年5月,第113页

《艺术与价值》,2010年5月,第23页《艺术与价值》,2010年7月,第35页

《Hi艺术》,北京,2010年5月,第58页

《当代艺术与投资》,2010年6月,图版

《Hi艺术》,北京,2010年7月至8月,第79页及第92页

《艺外:ARTITUDE》,雅墨文化事业,台北,2010年10月,第87页

《艺术投资》,2011年1月,第128页

《新续史——龙美术馆藏现当代艺术编年选集》,龙美术馆,上海锦绣出版社,上海,2012年,第163页

《Hi艺术》,北京,2013年10月,第198页

《1199个人——龙美术馆收藏》,龙美术馆,上海,2014年,第65页

《艺术财经L’Officiel Art》,北京,2014年1月,第60页至第61页

《缓步徐行——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龙美术馆,上海,2023年,第150页至第151页


展出

“世说新语展”,1995年12月8日-11日,北京国际艺苑画廊,北京

“收藏展”,1996年,四合苑画廊,北京

“蒙德里安在中国:蒙德里安文献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1998年,北京国际艺苑画廊,北京

“蒙德里安在中国:蒙德里安文献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1998年,广东美术馆,广州

“蒙德里安在中国:蒙德里安文献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1998年,上海图书馆,上海

“1199个人——龙美术馆收藏展”,2014年9月28日至2015年2月15日,上海

“缓步徐行——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2023年5月20日至8月13日,龙美术馆,上海

‍从画面布局上看,《金光大道》体现了刘野典型的艺术表现形式。画面的景是一处室内,由于显然有闪耀的灯光打在两个欢乐跳舞的孩童身上,底部悬浮着小小的蒙德里安画册和黑色毛毡帽(暗示马格利特,超现实主义一度是影响刘野的主要艺术风格之一)。


蒙德里安画册自1995年后便多次于刘野作品中现身,成为除蒙德里安作品本身之外最常见诸于刘野绘画中的代表元素,画册封面是蒙德里安1927年创作的《红、黄、蓝构成》,可以作为其色彩理论最为精炼的表达。


舞台的后方是一整面硕大的窗户,两扇窄长的窗玻璃与整个窗框不成比例,且墙体薄得似乎只是一层板材,由此室内和室外的景深距离被拉近拉平。从树的影子方向可以发现,照亮这条金光大道的,并不是地平线尽头的落日余晖,而是室内明亮的黄色的舞台灯。


受到亚历山大·罗德钦科的启发,刘野对海报里飞机军舰的那种形式美感产生了兴趣,画面的最后,他在远处的天空添了一架燃烧并腾起浓烟的小飞机,打破画面的浪漫平和,产生了一丝微妙的矛盾感。


本作是刘野留德归来、深受西方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洗礼后、集中确⽴其艺术风格与语言的早期代表作,同时也是追溯其近年作品线索与气质的源头力作,显示其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同时,在市场上,这也是其首次突破千万级作品⼤关,创造纪录的名作。在2010年,该作以1914万港元拍出,而今,随着刘野作品近年来在市场高歌猛进,此作时隔13年后再次释出,市场表现值得期待。‍



-END-

图片信息来源丨中国嘉德 

©️禁二改丨盗用

文字丨王佳蕾


#今日份视频号




往期文章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在艺App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