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幅实例对比,一文看懂齐白石临摹八大山人演变史

陆雨聆 在艺App
2024-08-31


八大山人或许也没想到,他会成为一个比他小200多岁的顶流画家的“白月光”。


今年正值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北京画院携手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湘潭市博物馆、成都市美术馆五馆联动,举办齐白石跨年大展。辽博的特展名为“丹青万象——齐白石和他的师友弟子们”,有趣的是,展厅中除了王闿运、陈师曾、樊增祥、老舍等人的作品外,还出现了数件八大山人的画作。


八大山人 《荷花双凫图》

辽宁省博物馆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 《花石游鱼图》

辽宁省博物馆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对于齐白石而言,确是如“老师”般的存在。齐白石从约1901年开始走八大的路子,频繁对临其作品一学冷逸画风,二学减笔画法,三学山水花鸟乃至人物的造型,极力做到相似。


1910年代,他逐渐转为意临,只借鉴画风和减笔,在墨法、构图等方面开始加入自己的构思,但并未跳出八大的框架,形成独立风格。


1919年后,齐白石放弃八大,“衰年变法”,终成以“红花墨叶”著称的大师。但不为人知的是,他依然保有深深的“八大情结”,私下看到八大的作品,仍会如早年一般一笔一划地对临


齐白石临得到底如何?如今,他临摹的原作大多已不可考,但通过对比二人的存世作品,也许依然可以一探究竟。





01

早期

一见到八大真迹就对临

力求形神俱似


1901年的一天,株守湘潭三十余载的齐白石客居郭武壮祠堂,意外见到了一张八大山人的墨荷真迹。高兴之余,他在朋友胡仙谱的扇面上对临了这幅画作。


这便是迄今已知齐白石临习八大山人的作品中,时间最早的一幅


齐白石 《摹八大墨荷扇面》 1901年

湖南博物院藏

题记:辛丑五月客郭武壮祠堂,获观八大山人真本,一时高兴仿于仙谱世兄九弟之箑上,兄璜。

非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 《墨荷图》

尺寸:178x92cm

南昌市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非特展展品


自1902年起,齐白石受朋友之邀,八年内先后五次离开湖南,游历了半个中国,极大增长了见闻,是为“五出五归”。


1904年春,他随王湘绮来到江西南昌,见到了一幅八大山人的小画册,立刻将里面的一只鸭子对临下来,作为以后画鸭的参考。经历家乡兵乱,逃到北京之后,他竟在行李中翻到了这幅粉本,感慨不已,便将小鸭又画了一遍。


而八大山人的传世作品中,就有造型、神态与这幅临摹稿高度类似的小鸭。


齐白石 《拟八大山人画鸭图》 

北京画院藏

题记:往余游江西,得见八大山人小册画雏鸭,临之作为粉本。丁巳家山兵乱后,于劫灰中寻得此稿,叹朱君之苦心。虽后世之临摹本,犹有鬼神呵护耶。今画此幅,感而记之。寄萍堂上老人居于京华。

非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 《荷花水禽》

小林荣居旧藏

尺寸:123x67cm

非特展展品


南昌之行中,齐白石还在朋友家临摹过一只另八大的小鸭,但画稿后来不幸遗失了。他在75岁那年,根据自己的记忆重新追摹了一幅。


这张画稿则留存至今,成为北京画院所藏的齐白石最经典临摹稿。


齐白石 《追摹八大山人鸭图》 1935年

北京画院藏

题记:余四十一岁,时客南昌,于某旧家得见朱雪个小鸭子之真本,钩墓之。至七十五岁时客旧京,忽一日失去,愁余,取此纸心意追墓,略似,记存之。乙亥二月,白石。

嘴爪似非双勾,余记明膝,或用糖石作没骨法亦可。

非特展展品


齐白石曾说过,他一生作画从不喜欢临摹别人。但若能见闻八大的作品,他定要想办法留下记录,哪怕只是一只简单的小花瓶

 

齐白石 《瓶花》

北京画院藏

题记:余一生作画不喜临访(仿),此帧见过八大山人本,因记。时居京华,白石。

非特展展品

齐白石 《瓶花》

中国美术馆藏

题记:八大有此画法,白石。

非特展展品

齐白石 《瓶花》

北京画院藏

题记:作画最难无画家习气,即工匠气也。前清最工山水画者,余未倾服,余所喜独朱雪个大涤子、金冬心、李复堂、孟丽堂而已。

非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 《花鸟山水册》(局部)

朱德裳旧藏

鉴藏印:齐璜观、齐白石观

非特展展品


有一次,河北保阳警察厅街一家裱画店的店主告诉齐白石,他看过一幅八大山人的画,是一只插着牡丹的花瓶,盛开的花瓣占满了八尺纸幅。齐白石生怕忘记,就画了张草稿提醒自己。

 

这张画稿构图粗糙,线条简单,胆瓶和长瓶甚至还重叠了,足以说明齐白石下笔匆忙,只是为了记住这一因缘。


齐白石 《牡丹》

北京画院藏

尺寸:21x11cm

题记:曾居保阳,于警察厅街某裱画店,其主人颇能知画,自言曾观过八大山人画一瓶,插一牡丹,八尺纸之屏幅满矣。余恐忘却,拟画此记之,非八大稿也。

非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 《安晚册》(局部)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非特展展品


1903年春,齐白石第一次来到北京,见到一个官员家仆在卖八大画册,开价千金。齐白石想砍到半价,对方自然不同意。他只能记下作品的大概,回去将其勾勒下来,并把此事写在日记里。


“巳刻厂肆主者引某大宦家之仆,携八大山人真本画册六页与卖。欲卖千金,余还其半不可得,意欲去。余钩其大意为稿,惜哉。”


为了不再因财力有限错失宝贵的临摹机会,齐白石后来想到了一个“妙计”。他在晚年自曝了这则“黑历史”。

 

1907年,齐白石在广东见到有人卖八大山人画的小鱼。他声称要买,将画作留了下来,约定次日议价。

 

谁知他连夜对临了一幅,第二天以价格谈不拢为由,把画又给退了。

 

齐白石 《记八大山人画稿》 1907年

北京画院藏

题记:丁未夏,有持八大山人画售者,余留之,约以明日定直(值)。越夜平明,余阴存其稿,原本百金不可得,即以归之。

非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 《安晚册》(局部)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非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以花鸟画称美于世,人物画寥寥无几,山水画中的人物只是简单勾勒,不见五官,仅作为点景之用。


可令人意外的是,齐白石连八大的人物画都临过。根据他在日记中的记载,1903年他去北京时,琉璃厂主曾请他鉴定几幅画,其中有一件八大山人的中幅画佛,他便将其留下,以便对临。


“大涤子画册及昨日所看之中幅八大山人之画佛、少伯先生石花中幅,一并留之,有八大山人伪本画册,其稿无当时海上名家气,临八大山人本无疑,亦留之,余即退去。”


1928年“衰年变法”期间,齐白石想起以前临过一本八大的人物画册,里面有一幅“搔背图”,还特意再次仿画了一遍。画完之后,或许是不太满意,他又备注了一句“手指宜长”。


齐白石 《临八大山人人物小稿》

北京画院藏

非特展展品

齐白石 《临八大山人搔背图》

北京画院藏

非特展展品


齐白石会反复研究八大山人的着墨、构图、题识等画面语言,胸有成竹后还要反复临摹。如果觉得对临成熟了,他就开始不看原画“背临”,之后再将原画与临摹稿挂在一起进行研究;如果发现还有对形神体会不够的地方,就要进一步“三临”,继续吸取八大的笔墨精神。


这一临摹,便是十余年的时间。


齐白石 《背临八大山人小稿》

北京画院藏

非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 水墨花鸟册(局部)

李家驹旧藏

非特展展品





02

中期

只意临八大画风

在“似与不似”间徘徊


1917年,为了躲避土匪兵乱,年过半百的齐白石来到北京定居,想在琉璃厂靠卖画治印谋生。


当时的他依旧热衷临摹八大山人,以清简冷逸的画风为主,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他曾试图摆脱八大的影子,创作一幅《墨荷图》,但竟一度不知该怎么下笔。


齐白石 《墨荷图》 1917年

北京画院藏

题记:朱雪个李复堂与余同趣,余之作画欲不似二者,固下笔难矣,此幅将不似人,宝辰先生勿谓傍依朱李也。丁巳七月重游京华,弟齐璜。

非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 《荷花翠鸟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尺寸:182x98cm

非特展展品



他还在《白石诗草》中感叹道,恨不得早生三百年,为徐渭、八大山人和石涛磨墨理纸,就算三人睬都不睬他,让他饿着肚子站在门口,也是一桩快事。

 

“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不过,齐白石对八大山人的临摹,已经从“对临”转变为“意临”

 

八大山人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常常满纸寥寥数笔,但却极其传神。尤其是他画的鱼、鸟、鹿等动物,凝练简净中透着怪诞,常常以白眼向天,呈现出一副愤世嫉俗、孤绝于世的姿态,结合八大以“明遗民”终其身的慷慨悲壮,不禁引人唏嘘。


八大山人 《鱼石图》

尺寸:58.3×48.6cm

故宫博物院藏

非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松鹿图》

旅顺博物馆藏
非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 《山水花鸟册》(局部)

尺寸:37.8x31.5cm

上海博物馆藏

非特展展品

八大人 《野鸭图

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
非特展展品


反观齐白石笔下的鱼,不仅并无八大“翻白眼”之感,而且亲切自然,甚至有些“呆萌”。


齐白石 《鱼乐图》 1915年

湖南博物院藏

非特展展品

齐白石 《一石二蛙》

北京画院藏

非特展展品

齐白石 《鳜鱼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非特展展品


1904年,齐白石曾在南昌见到有人以二千金售卖一件八大山人画册,可惜他没能得到临摹的机会。时隔13年,他按照脑海中的印象,画下了一只小鸟。


又过了20年左右,齐白石想起在南昌见过的另一幅八大花鸟图,也将其画了下来。


细观这两只小鸟,虽保留了单脚站立、双目朝天、颈部留白等八大山人的经典笔法,却不见篆意,显得活泼生动。

 

齐白石 《戏拟八大山人》 1917年

霍宗杰旧藏

题记:余常游南昌,有某家子以朱雪个画册八帧,求售二千金,竟无欲得者。余意思临其本不可。今犹想慕焉,笔情墨色至今未去心目。今重来京华,酬应不暇,时喜画此雀,只可为知余者使之也。闻稚廷家亦藏有朱先生之画册,余未这见也。果为真迹否耶。余明年春暖再来时当鉴审耳。画此先为稚弟约。丁巳九月廿五日,兄璜白石老人并记。

非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 《山鸟枯槎》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非特展展品

齐白石 《仿八大山人花鸟》

中国美术馆藏

题记:予癸卯侍湘绮师游南昌,于某世家得朱雪个先生真本,三十余年未能忘也,偶画之,丙子,璜。

非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 《花鸟鱼果册》(局部)

张大千旧藏

非特展展品


齐白石的意临,基本仅是借鉴八大的变形和减笔,有时他还会打破八大招牌的大片留白,画动物群像。


比如南昌之行中,齐白石曾在一个姓丁的人家见到四幅八大山人的大幅作品,遂当场对临了好几遍,直到有五六成相似。其中有一幅大小鱼图,他自认为很是神似。


1917年,他发现画稿丢失,但他没有直接追摹,而是以原作的小鱼形象为灵感,再创作了一幅《群鱼图》,追忆此事。


齐白石 《群鱼图》 1917年

中国美术馆藏

题记:予游南昌,于丁姓家得见八尺纸之大幅四幅,乃朱雪个真本,予临摹再三,得似之五六。有大小鱼一幅,笔情减少,能得神似。惜丁已已成劫灰,可太息也。今画此幅,因忆及之,白石。

非特展展品

齐白石 《鲤鱼争变化》

北京画院藏

尺寸:98x33.5cm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的减笔还有一大特征——时常像在“打太极”,令观者看不清笔路。齐白石的处理则相对清晰,即便是昆虫也能数出大致笔数。


齐白石《莲藕蜻蜓图》

湖南博物院藏

湘潭市博物馆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 《花鸟鱼果册》(局部)

张大千旧藏

非特展展品


至于齐白石最知名的“虾”,他在作画时,更是时常以群虾铺满整张画纸,且注重物象的写实,还原其日常属性,虾体晶莹剔透之感跃然纸上。


齐白石 《虾》

北京画院藏

尺寸:135.5x33cm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特展展品

齐白石 《虾蟹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湘潭市博物馆特展展品


再如齐白石晚年所作的一幅《小鱼都来》,他仅画了一根长度占了大半张画纸的钓竿,五条小鱼齐齐游向一团鱼饵,连钓钩都没有。


细细品来,这其中蕴含的天真童趣,是八大山人无论如何不可能具备的。


齐白石 《荷花双鱼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辽宁省博物馆特展展品

齐白石 《小鱼都来》 1951年

中国美术馆藏

非特展展品


这也许是因为二人的人生境遇大不相同,齐白石纵然常年学习八大的高冷画风,心境却不似八大那般孤凄悲愤,始终保有轻松柔软的一面。但总体说来,这些作品中依然有明显的八大山人的痕迹





03

晚期

放弃八大自成一派

但仍不忘默默对临


1919年前后,齐白石在北京才住了没多久,便遇到了一生中最大的难题——在家乡小有名气的他,打不开北京市场。

 

齐白石“衰年变法”,最表面也最为人所知的是经济因素。他在自述中提到,北京人不喜欢他冷逸的路子,懂得他作品的,只有陈师曾一人。他一幅扇面的润格定价银币两元,比同时一般画家的价码要低一半,即便如此,也很少有人来问津,生涯很是落寞。


进退失据之际,他听从了陈师曾的建议,放弃八大,毅然“归零”,即便“饿死京华”也在所不惜。

 

20年代前后的北京画坛,极为风行以吴昌硕为代表的海派画风,余绍宋、姚华、金城、陈师曾等京派画家代表人物,也无不与海派画风有很深的关系。在齐白石变法之初与其相识的胡佩衡就曾说过,齐白石学八大山人所创造的减笔大写意,一般人不怎么喜欢,因为八大的画虽然超脱古拙,但不如吴昌硕丰富艳丽、有金石趣味

 

事实上,画再卖不出去,齐白石也远远未到无法维持生计的地步。正当齐白石对“一般画家”四元一幅的扇面艳羡不已时,却在1919年短短四个月内,就已到杨度处存款共计一千一百元。这笔钱在当时的北京,足够五个中等阶层的四口之家整整一年的花销。

 

再者,倘若他在湖南过得很差,也不至于会被土匪盯上,逃到北京。

 

在遭到市场倒逼之外,齐白石显然还有着自己的考量——“自问快心”。意临八大,已经无法满足他对艺术的本真追求。


“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

 

齐白石在年谱和自述中谈及变法,都称是始于梅花。早期他画的梅以白梅为主,墨色清雅,梅花大多单独出现,走的是孤傲高洁的传统文人画路线。


但最晚在1926年左右,他已经完全将白梅转化为红花墨干的形式,有时还会搭配八哥、喜鹊、绶带鸟、蝴蝶等动物。

 

齐白石 《墨梅图》 1917年

北京画院藏

尺寸:116×42.5cm

成都市美术馆特展展品

齐白石《红梅喜鹊》

尺寸:177cm×43cm

北京画院藏

非特展展品


经过十年闭门苦练,齐白石终将吴昌硕的金石趣味引入画中,并融徐渭的豪放不羁和八大的沉郁含蓄于一体,创作出“红花墨叶”的减笔大写意画风,“逸”而不“冷”,热烈有余。

 

齐白石 《牡丹》 1957年

北京画院藏

成都市美术馆特展展品

齐白石 《绶带牡丹》

北京画院藏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特展展品


他大胆使用色彩艳丽的西洋红,通过高饱和度制造强烈反差感和视觉冲击力,完全挣脱了早年临摹八大的窠臼


齐白石 《鸡冠石头麻雀》

北京画院藏

尺寸:69x35cm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特展展品

齐白石 《荔枝蜻蜓》

北京画院藏

尺寸:136x33.5cm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特展展品

齐白石 《荷花鸳鸯图》 1953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辽宁省博物馆特展展品

齐白石 《慈乌丝瓜图》 1955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辽宁省博物馆特展展品


但功成名就之后,齐白石在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深深的“八大情结”。


1932年,年近七旬的齐白石在陈半丁处,第一次见识了到了八大山人的老鹰真迹,激动不已。他向陈半丁借了画稿,回家仔细对临,自言按照这个画法,以后画鹰“必有进步”。


齐白石 《苍鹰图》 1932年

私人收藏

非特展展品

八大山人 《独立睥睨图》

陈半丁旧藏

非特展展品


1945年,齐白石印行了1920年所作的《墨笔花果册》。他在自跋中回忆起变法,对当初放弃八大一事,颇感亏欠后悔。

 

“予五十岁后之画,冷逸如雪个,避乱世于京师。识者寡,友人曾劝其改造,信之,即一弃。今见此册,殊堪自悔,年已八十五矣。乙酉,白石。”

 

1949年,李骆公在李可染的引荐下,带着《八大山人画谱》拜访齐白石。齐白石大笔一挥,在扉页写下了一首著名的打油诗,直言去世后想做徐渭、八大和吴昌硕的“走狗”,往来于三家门前。

 

“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已经年近九旬的他,依然如四五十年前一般,对八大痴迷至深。

 

齐白石在《八大山人画谱》扉页写下打油诗


作为文人画和写意画双重巨匠,八大山人在其身后的300余年,多为文士画家所追捧,其中不乏赵之谦、吴昌硕、张大千、潘天寿等如雷贯耳的名字。


但齐白石至老不衰的孺慕之情,可谓独一份的存在。从一丝不苟地临习八大山人,到变夸张、晦涩为生动、世俗,再到去“冷”而留“逸”,齐白石穷尽半生,一面延续八大山人的写意精神,一面将自己的处世哲学、情怀感受融入作品,最终得以成长为独立于八大之外的另一座艺术高峰。

 


 



-END-

图片信息来源|北京画院、

辽宁省博物馆

国内外文博机构

作者|陆雨聆

©️禁二改丨盗用


回到顶部点击[在艺APP]关注我们

了解每日全球艺术市场动态


#今日份视频号



往期文章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在艺App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