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故事 | “秦淮河”上的“硚”
“水涨平湖景致多,远霞红透晚来波。
土塘买棹(zhao)弯硚口,一路乘凉到小河。”
汉口竹枝词里头的这句,描写了作者从后湖经玉带河出硚口进汉水的沿途美景。
武汉本地博主@雷拱子的老特 来到了曾经玉带河流经的保寿硚,听人们介绍,到了春夏涨水期可以通小船的玉带河,是一度媲美南京秦淮河的存在。
早期的汉口,因为地面开阔,沿岸滩涂地势平缓,水域条件良好,与入江口龟山南岸沿岸陡峭的地势相比,更适合于船舶泊岸,也更方便挑夫船工装卸货物,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所以商贩与周边住户陆续移居到新的汉江两岸修房设铺,往来船舶也停泊于此装卸转运货物,汉口镇就逐渐发展为热闹的市镇。
但汉口地势低洼,一发大水,集市经常被水淹没。明崇祯年间,汉阳县通判,袁焻倡议修堤。集市周边商户积极响应,出资出力,从汉水边的硚口起,环绕汉口镇北面,修筑一道半月形的长堤,延伸到长江边的堤口(今王家巷码头下首)。当地人称这道长堤为袁公堤。
在修建袁公堤时,需要取土筑堤。于是沿堤外人工挖掘出了一条深沟,宽约2丈,这就是玉带河。汉江水从硚口流进玉带河,从堤口流入长江,玉带河也相当于汉口镇的护城河。春夏涨水,玉带河可通小船,两岸杨柳成荫,商户云集,茶市、酒楼、烟花青楼众多,帆墙林立,宛如南京秦淮河的美景。
为了沟通玉带河两岸堤内堤外集市的联系,在玉带河上,从硚口开始,商户陆续修建有30余座桥,以方便通向后湖及周边邻县。保寿桥,就是这30多座桥中之一。
1822年刊刻的《汉口丛谈》上“玉带河桥”栏有大桥口、小桥口,范锴说玉带河上的桥都是木桥,书上记载了玉带河上的31座桥,但到范锴所处的时代已经没有31座了,只剩20来座桥,此时已看不到小舟在河上行驶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镜头,坐着小船,从1877年的晚清地图上来重温玉带河上的石桥。
从保寿硚往上游走,会经过多福硚,燕山硚,永清硚,永安硚,安乐硚,玉皇阁门口不晓得名字的硚,清修观门口不晓得名字的硚,飞虹硚,新盛硚,小硚口这里的小石桥,然后到达汉江。
从保寿硚坐船往下游走,会经过江浙会所门口的石桥,六度庵门口的六度硚,万寿硚,广益硚,太和硚,板子硚,花楼正街的石桥,堤口河街的石桥,然后直达长江。
来源:硚口发布 擂拱子的老特
出品:中共硚口区委宣传部 硚口区融媒体中心
传播硚口好声音
讲述硚口好故事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