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第二的汉口地产大王——张仁芬
汉口地产大王,排名第一的是刘歆生,这是知晓武汉掌故者耳熟能详的。现在汉口的江汉路原名即为歆生路,就是以刘歆生的名字命名的;在民国大总统、湖北都督黎元洪面前说自己再造大半个汉口的,也是刘歆生。但同一时期地位低于刘歆生、排名紧靠其后的地产大王,又究竟是谁呢?这个人就是汉阳柏泉人(今为东西湖区柏泉街)张仁芬(1868~1935)。
▲ 张仁芬
张仁芬祖上为汉阳官宦世家,到张仁芬祖父张榘纯时代,张家以经营店铺为生,伯父张行简考中举人,为知名方志学家;父亲张行方则从事汉阳米店生意,张仁芬继承父业,将米店生意越做越大,从米店扩张到中药堂、酱园和房地产业。因为汉阳张家资产倍增,即让子弟捐资为官,张仁芬即在家捐为候补。
在六年候补期间,张仁芬一边做生意,一边等补缺。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任命张仁芬为海州板浦盐场大使;宣统元年(1909),张仁芬任淮南安丰场盐课司大使。淮盐为朝廷专卖,利润丰厚。张仁芬担任盐场大使,系肥缺美差。虽张仁芬干练廉洁,但朝廷薪奉也十分可观。张仁芬任满回汉后,不仅宦囊肥厚,而且家族生意红火,自己在汉口镇的声望亦日隆。
▲ 清代汉口镇
民国初年,加入汉阳商会的张仁芬,将生意扩张到汉口。从1915年开始,张仁芬即在硚口双墩区域开始大量购买土地。当年硚口双墩为汉口后湖沼泽、水淌之地,土地贫瘠,无人注目于此。张仁芬在这一区域购买了一千亩土地,以便发展工商业和房地产。张仁芬这一在汉口区域购买土地的面积数量,仅少于当年的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
▲ 从船上看汉口
张仁芬为什么要选择在硚口这一最偏僻、最西向的所在购买和储藏土地呢?原来,张仁芬是因为有人提供给他内线情报,他准备在这一地段上拼命一搏。那么,张仁芬究竟赌的是一个怎样的商机?原来,张仁芬得知民国政府重新启动以武汉为起点的川汉铁路这一重大工程。张仁芬对川汉铁路建设工程是不了解的,汉阳首富万挥伯,是张家的世交,担任湖北铁路协会副会长,让张仁芬知道铁路建筑的情形。当时著名铁路设计师詹天佑出任汉粤川铁路会办,主持恢复川汉铁路的勘探、设计和施工。詹天佑能说粤语和英语,但不会说官话,在汉口办公需要有人翻译。张仁芬的长女张焕文嫁给邬家,张焕文的小叔子给詹天佑担任翻译和秘书。因为姻亲邬家的建议,张仁芬也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放手一搏,于是决定在硚口双墩开始买地。
▲ 川汉铁路
早在1909年,张仁芬就开始关注汉口双墩地块,倒不是因为清政府要在此修筑川汉铁路,而是因为外甥林某在硚口双墩买了地块而陷于困顿中。当时张仁芬在淮南安丰场盐课司大使任上,有不少积蓄,家人催促他在硚口双墩买荒地,完全是为外甥解困。但此次听说詹天佑规划中的川汉铁路必经双墩,消息确实,因而张仁芬就在川汉铁路沿线的双墩地段提前购地。
▲ 川汉铁路宜昌站前的火车
詹天佑设计的川汉铁路西行方案,即是该线路以武汉为起点,途径荆州、沙市而到宜昌连接四川。这一方案一旦实施,汉口双墩即是川汉铁路的必经地段,地块升值是确定无疑的。1917年,民国政府决定川汉铁路向美国借款修筑,美国工程师提出了川汉铁路北上襄樊方案,以取代詹天佑的西上荆沙方案。川汉铁路詹天佑方案被否决了,张仁芬在硚口双墩购买的1000亩土地,无利可图,让他处于破产的边缘。同为汉阳柏泉人,刘歆生以洋行和外国资本为靠山,和官府深度联结,在汉口地产上成功了。而张仁芬则势单力弱,凭藉一己之力,孤注一掷,最后黯淡败北于生意场,写下了一曲人生的乱世悲歌。
作者:王晓清
来源:硚口发布
出品:中共硚口区委宣传部 硚口区融媒体中心
传播硚口好声音
讲述硚口好故事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