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语易解】1.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孙福万 玩易斋 2021-10-07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柳诒徴《中国文化史》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所谓君子,吃饭不求过饱,居住不求安适,做事勤快但说话谨慎,拜访有道者来匡正自己的言行,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

      (1)《杨注》:“《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位之人’,有时指‘有德之人’。但有的地方究竟是指有位者,还是指有德者,很难分别。此处大概是指有德者。”

      (2)《集解》:“郑曰:‘无求安饱,学者之志有所不暇也。’孔曰:‘敏,疾也。有道,谓有德者也。正,谓问其是非也。’”

      (3)《集释》引王恕《石渠意见》云:“就有道而正焉,就有道之人而正所言所行之是非,是者行之,非者改之,斯所谓好学之人也。盖古之学者,其要在乎谨言慎行以修身,非徒记诵辞章而已。”

 

     【解读】

      此章的关键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二句,孔子将之归于君子之好学,实则反映了孔子及孔门弟子席不暇暖、念兹在兹的淑世情怀,盖孔学绝非“辞章之学”,其实质乃为言行之学、人伦日用之学也。关于这种品质与情怀,或可以乾卦之九三、九四爻喻之。在一卦之六爻中,三、四爻为人位,正上下之际,故惟有努力而已。如乾之九三,“重刚而不中”,故“终日乾乾”,上进不已以“行事”;乾之九四,“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或跃在渊”,时起时伏以“自试”。《乾文言》对此评价说:“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并对“或跃在渊”明确解释道:“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为了进德修业而如此忙碌的一个君子,哪有时间会去求饱求安呢?程树德《论语集释》曾转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有个王曾,乡、会试并殿试均居首,有贺者曰:“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着不尽。”王曾正色答曰:“曾生平志不在温饱。”或可作为此处之注脚也。


      另外,1.2曾讲“本立而道生”,1.12则讲“先王之道”,此处又讲“就有道而正焉”,那么,《论语》所讲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呢?实际上,此道就是人道,或上边说的“人伦日用之道”。它既不同于道家的“道”,如“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也不同于佛教的“道”,如四真谛“苦、集、灭、道”中的“道”;甚至,它和《周易》中的“道”也有很大不同。《周易》以六爻象征天地人,《系辞上》明确提出“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说卦传》则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很明显,《周易》之道既包括人道,又包括天地之道,是一个内涵更为丰富的哲学体系。而《论语》则不然,它主要讲的是人伦日用之道即人之道,无论从“孝悌”来讲“本立而道生”,还是从“礼之用,和为贵”来讲“先王之道”,包括本章从“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来谈“就有道”等等,均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和《周易》的思维进路之不同,或许感受尤甚。当然,儒家讲“天人合一”,此人道和天地之道也是相通的,但那是另一回事了。







(长按二维码,关注玩易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