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南大!谭铁牛发表署名文章

南京大学 2022-11-26

11月8日,《光明日报》“红船初心”特刊整版报道南京大学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相关内容。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发表题为《发挥教育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的署名文章,留学归国青年学者代表、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李喆讲述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感触。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第一个南大”为主题掀起的二十大热潮,正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沉浸式传播,成为南大人印入脑海,融入心中,启航新征程的信念之光,化作南大人奋进新时代的实干精神和无限动能。以下为报道全文:


《光明日报》2022年11月8日05版

//


发挥教育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谭铁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集中阐述,并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科技和人才事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教科战线的殷切期望。在今年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勉励我们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着力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南大智慧与力量。


一是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集中进行专章论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既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又强调了三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重要作用。


这一论断体现了鲜明的系统思维,是我们党对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二十大报告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体现出对时代发展特征、未来发展关键的深刻洞察,是一个重要理论创新。这一论断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能够准确适应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有利于更好打通从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是一个重要制度创新。这一论断体现了鲜明的世界眼光,是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战略举措,是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的重要先手棋。


二是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这一论断既充分说明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要地位,又赋予三者各自不同的历史使命,构成了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成就与实践证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而教育是根本。因此,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充分发挥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支撑作用、建设教育强国的具体要求。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围绕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一系列举措。要从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和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对事关根本和全局的科技问题的研究部署,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等新理念新举措,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人才对我国发展的支撑作用,全方位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三是全面落实“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论断的实践要求。南京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这一论断的实践要求,加快建设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具有中国特色、南大特质、时代特点的世界一流大学。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高质教育支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办学治校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创造“三全育人”新模式,打造“五育并举”新格局,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学生的社会担当、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提供创新成果支撑。发挥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作用,创新科研组织,加强有组织的科研,着力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推进新工科建设,推动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精心组织“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提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建设一流教学科研队伍,提供战略人才支撑。通过实施“擎天计划”等政策措施,不断培养战略科学家,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流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对各层次各领域人才的政治吸纳与政治引领,让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




凝心聚力绘蓝图 砥砺奋进写华章

——南京大学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通讯员  佘静


桂香馥郁、秋色迷人的南京大学校园里,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涌动。10月24日,刚刚在京参加完党的二十大返宁的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第一时间主持召开校全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强调要以实际行动响应二十大报告发出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动员令,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上南大人的使命任务。


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表示,“这是党代会报告第一次单独成章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部署,释放出非同寻常的意义和信号,既从‘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有机互动与融合的视角进一步凸显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也为南大在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打开了思想空间、谋划空间、行动空间、成就空间”。


南京大学音乐党史大课堂举行“百年心曲颂华章”音乐会


以精神伟力启航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开幕前夕,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的“羲和号”卫星在轨运行刚满一年,取得重要科研成果。负责“羲和号”科学与应用系统研发的南京大学太阳物理研究团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方成、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丁明德领衔。“未来,我们要继续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发扬航天精神,脚踏实地,勇攀高峰。”收听收看完二十大报告的方成倍感振奋地说。


在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青联委员王欣然领衔的“后摩尔信息器件与智能芯片”创新研究群体正全力聚焦新材料、新器件等前沿技术,探索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的中国方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成就振奋人心,未来令人憧憬。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大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更加激励我矢志报效祖国、潜心研究下一代集成电路关键核心材料。”


与此同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谈哲敏领衔,三十余名科学家组成的我国台风研究领域顶级专家团队,正在全力以赴开展“台风发生发展理论与精细预报技术研究”,旨在建立我国台风多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报告展现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南京大学重视人才培养的优良传统,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构建全链条支撑的引育体系和全方位覆盖的生态环境,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出贡献。”谈哲敏表示。


在火热进行中的南京大学第十七届读书节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勉励师生:“把学习读书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让学习成为修身的必需,让阅读成为终生的习惯,切实增强理论武装,争做新时代‘大先生’和新时代好青年”。


在实验室、在科考现场、在课堂、在图书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严谨求实、笃行不怠的南大人,正将对二十大精神的学思践悟落实在奋进新征程、聚力谱华章的每一步、每一天。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欣然(右三)和团队在实验室


让信念之光点亮新蓝图

南京大学在学习和宣传二十大精神过程中,不仅有自上而下的精心部署,部处院系自发组织的各类主题活动也在竞相展开,通过权威专家、知名学者、特色群体等全景式、高频度的学习、解读、宣讲、互动,南大师生们在描摹畅想未来锦绣的新蓝图中,无不激发起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和更加醇厚的报国情怀。


踏着喜迎二十大和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激扬鼓点,因收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而倍感振奋的南大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群体也纷纷发声,畅谈感想。


在对话“大先生”的首场新生“南雍下午茶”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新生学院院长郭子建告诉在场的每一位新生:“在我当年留学时,我的选择里从来没有留在国外这一项,归国、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的信念是刻在我的骨子里的。”


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王守仁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工作就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导向,强化学生的政治意识、家国情怀和文化认同。”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聂越峰说:“结合报告中的新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做具有前瞻性的科研工作,为国家发展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高方说:“我将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勇担使命,发挥好外语学科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积极推动中国学术、南大名家的重要成果走向世界。”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大气科学学院2020级直博生马梦楠说,要以专业知识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新路径,共同守牢绿水青山底色,共筑绿色生态屏障。数学系2019级本科生干家雪说,要以恒心、耐心、决心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朝着光辉灿烂的伟大目标不断前行。


以奋楫笃行助力新伟业

尽管二十大已落下帷幕,但围绕二十大报告开展的深度学、研讨学、专题学活动正在这所百年学府全面开花。


“我们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 加快构建“第一个南大”大讨论》的活动,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担当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凝聚共识、激发活力、破解难题,在全校上下进一步营造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开拓的浓厚氛围。”谭铁牛告诉记者。


此外,为引导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争当科教兴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先锋,举办“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留学归国学者暨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的计划已提上日程。为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学术平台思想阵地作用,深入阐释弘扬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理论名家学习二十大精神交流研讨会即将启动,设立二十大精神研究阐释专项课题,切实建优建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理论研究基地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让二十大精神第一时间进课堂、进班级、进实验室、进社区,系列专题、集中讲授相继上线,党委理论讲师团、博士生讲师团、青马讲师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习平台阵地和实践载体阵地纷纷行动。此外,“青春献礼二十大 强国有我新征程”主题教育,“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社会实践等各级各类党团组织、学生团体、科研团队策划组织的一系列特色学习活动也将陆续开展,在全校掀起二十大精神的比学赶超热潮。


“今年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大留学归国青年学者重要回信精神的开局之年,是百廿南大迈上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我们要以学习二十大精神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在学深悟透上再下功夫,在推动落地见效上再下功夫,在率先垂范上再下功夫,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着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真正转化为践行新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南大特质、时代特点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谭铁牛说。





身逢盛世 重任在肩


讲述人: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 李喆


这段时间,我们课题组正在加紧探讨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新型纳米治疗方法。在大家集体收看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我们深深感受到党和人民对教育、科技的高度重视,让我们对未来更加信心满怀,动力十足,深感生逢伟大时代,肩负光荣使命。特别是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人才进行了统筹部署,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为我们高校科研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和我先生都是十八大之后从海外留学归国,来到南京大学开展科研工作的。在海外学习、工作了八年之后回到祖国,我们最大的感受是,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优良的科研条件、浓厚的科研氛围,造就了很多重要的、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


今年五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殷切期待我们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这让我们深感重任在肩,也因此及时调整了课题组方向,从基础科研勇敢向生物医学应用迈进。我们积极与省内的很多临床医生进行深入探讨,了解患者诉求和临床医学痛点,更脚踏实地地服务于民,也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科研方向。具体来说,我们在癌症等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疾病方面,使用世界科技前沿的核酸纳米技术进行更灵敏的检测与更高效的治疗。在针对癌症早期筛查的外泌体课题中,我们将检测时间从数小时缩短至半小时以内,并将检测灵敏度提高两个数量级;在针对耐药性癌症的基因治疗课题中,我们从万亿个候选序列中找到了一个高效的工具分子,它可以精确找到造成耐药的突变并将其彻底破坏,从而恢复癌症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国家的强大为广大留学归国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无比光明的圆梦前景。身逢盛世,我们要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将国之大者铭记于心、践行于行,力争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在科研中不断创新突破、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



精彩荐读

点击图片阅读:

理论名家畅谈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今天,南大给他们发聘书


点击图片阅读:

南京大学祝世宁团队:勇闯“无人区”,突破光电芯片新赛道


点击图片阅读:

资助育人!南大这样做…..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邱子涵

审校:宗和

责编:佘静 李烨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