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大师生热议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

南京大学 2023-06-22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莫砺锋应邀在座谈会上发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南大师生中引发了热烈反响和热切讨论。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莫砺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者实际上是互相契合的,它里面很多基本的价值原则是相同的、是一致的,而且这两者可以互相成就,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文化生命体,把我们建设现代中华文明的工作推向深处。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 赖永海:

巨大的“包容性”,决定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以作为中国古代主流学术思潮的儒家思想为例,之所以能延绵二千多年而经久不衰,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其巨大的包容性。从理论上说,一种文化的生命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包容性”,所谓“有容乃大”。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久弥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途中不断有“活水”的流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为其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 王守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肩负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宝贵资源和广阔空间。我们要向世界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故事,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和为贵”思想,赋予其时代内涵和世界意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具有影响力、感召力、引导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周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既是观念系统,又是实践原则,五大特性之间存在着复杂关联和深邃涵义。连续性彰显文化的精神血脉,深蕴在中华文化数千年延绵不绝历史文脉之中,使华夏文明成为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形态。创新性是文化的内生动力,唯有创新才能使文化薪火相传永葆生命力。统一性是文化的凝聚力,体现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强大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包容性是文化的气度胸襟,海纳百川或美美与共是中华文化久远的传统。而和平性则是文化的理想境界,其核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和合”理念,秉持“天下为公”之原则,追求“协和万邦”之境界。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 徐兴无: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决不是简单的“革故鼎新”的过程,必须通过“自新”的途径,“自明其明德”,才能日新月异。一个民族的发展道路,决不是功利主义的选择,必须对自我的历史文化有深刻的自觉,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任何一所现代大学,都应该是人类知识创新的平台和所属民族文化发展的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个突出特性,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对我们人文学科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精神和功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董晓: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一直都包含了创新的因素,这为我们更好地建设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指明了方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来就不是件轻松的事。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文化的传统方能得到继承。如何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素?我以为,一方面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传统与时代联系起来思考,同时,充分发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质,以开放的眼光,吸纳世界不同文化的精华,使悠久的中华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这将是我们当代人文学者的重任。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新编)中国通史》国家纂修工程《民国卷》副主编 陈谦平: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国的人文科学研究者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强调这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新时代的新的文化使命。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下,中国的历史学科得到迅速发展;考古学近十年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的边疆史、民族史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如我校的中国南海研究协作创新平台、新近成立的“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在以往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潜心研究,为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事业出谋划策。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张生:

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在新时代的体现,也是理论上的重大解放和突破。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仍然是本质性的要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中最本真、最本质、最本位的部分,包含了“中国实际”的“元概念”和“元规则”,与之相结合,是深入中国实际的根本要求。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 梁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这对当下的史学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现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甚至预测中国未来,都离不开从中国内部和历史延续的角度进行分析与思考。换句话说,历史学者的研究舞台是移动的。今天的历史学者必须围绕时代与国家的需要,面向世界,总结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在推动史学发展的同时,为平衡中西方社会发展经验的认识与理解贡献力量。





南京大学特聘教授、东方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洪修平:

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儒佛道为三大主干的多元融合的文化,体现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版本馆兰台洞库考察参观的“汉藏蒙满文大藏经雕版合璧” 和“《四库全书》合璧”库展,则是“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在典籍版本中的生动体现。我们应该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不负时代的应有贡献。






南京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孙乐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高校文科青年教师,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真正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的文化使命,深入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思想解放意义、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全球人文研究院院长 何成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具有“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仅从二十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来看,“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的知识体系被全面系统地介绍进来,“洋为中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实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们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西方的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被大量译介,构建起中外交流互动的桥梁和纽带。大批中国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在东方大国崛起之后,我们致力于平等的交流互动,追求文明互鉴,对待不同文明我们始终采取包容的态度。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中国翻译协会理事 高方: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作为从事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研究的学者,我们要深刻把握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深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解,积极推动中华典籍和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积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故事,讲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故事,讲好以中华优秀文化弘扬人类共同价值的故事,讲好促进文明和谐共存、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讲好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贡献的故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院副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葛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还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还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以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作出中国化表达。中国经济学是要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所以必须扎根于中国现实经济的土壤,吸收、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今一切优秀的经济思想,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南京大学商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组织与战略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贾良定:

作为一名教授管理学的教师和研究管理学的学者,既要培养学生又要锻炼自己的审慎思维,包容思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讲授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引入中国情境下所形成的最新管理学研究成果,并且与西方优秀的管理思想和理论进行比较,学习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任何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而一定的社会文化又都割不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管理知识。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获得者  金鑫荣:

出版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者、参与者,新时代的出版人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南京大学出版社将以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为基本遵循,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作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出版工作充分融入到党和国家的建设大局之中,高度重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积极策划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学术著作,勇于承担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转化的出版工程。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夏维中: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历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不仅要全面、准确阐述、总结中国历史发展的悠久历程、丰富内涵、鲜明特色、独特规律及其原因,而且更要学以致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大学人文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黄贤金:

文化传承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南京大学图书馆结合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古籍馆藏优势,不断创新图书馆文化传承的新机制。注重率先引领,在全国率先建立跨高校的重要典藏古籍系统,建立了包括部、省8所高校在内的古籍保护数据库,有效推进了古籍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成为重要典藏的保护者,文化传承支撑者;注重开展古籍典藏等展览宣传,以文化人,让广大师生成为文化传承的受益者、推动者;注重发挥古籍保护劳动育人功能,开设古籍修复劳育课程,让学生在古籍修复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主动成为文化传承的接力者、传承者。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 王文军:

南大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一直致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的结合,积极参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我们要更加深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二个结合”论断的精神实质,利用南大在数据库建设和学术评价等领域的理念和技术,在保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积极的基础性功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汇聚全球范围的中华文化优秀研究成果做出新的贡献,进一步提升中华学术的全球传播力,扩大中华学术的全球影响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我们的努力。





南京大学博物馆兼图书馆副馆长 史梅:

作为多年从事古籍和历史文物管理的工作人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深受鼓舞,并倍感责任重大。南京大学经过一百二十余年的积累,收藏有近40万册古籍线装书和1万余件古代文物。这批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精神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文化资源,体现了南大人优秀的学术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将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深入发掘其蕴藏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并使之发扬光大,让广大师生在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汲取力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南京大学文学院2020级本科生 梁罗茜

作为一名有志于中国古代文学方向的文院学子,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秉持南大文学院“文以清心,学而济世”的院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学科专业特色,以青春力量接续文化根脉。我将在纸声书影中传承凝结其中的民族精神,回归经典,面向未来,在传统中汲取力量,肩负使命,守正出新,为伟大的时代续写华章,做推动古代文学的现代转化,挖掘优秀传统的时代魅力的新时代中文人。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朱旭

在学习中外交流史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数千年,还曾经惠及四邻、泽被东亚,由民族文化发展为区域文化乃至国际文化。我作为新时代外语人,更感到重任在肩,流传域外的汉籍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传播路线对于勾画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也具有借鉴意义。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马千惠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包含许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这些思想深刻启发了我。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我也要在学习过程中把握新闻事业的规律性,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自觉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交出不负时代的青春答卷。





南京大学哲学系2021级硕士研究生 徐婧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未来的学习研究指明了重点与方向。作为先哲圣贤与历史传统忠实的记录载体,典籍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也是永远给中华儿女以精神滋养的范本。我们既要学习汉儒强调训诂的严谨态度,在努力还原典籍原义的过程中守住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又要继承宋儒求索义理的开拓精神,在尝试解读古籍内涵的过程中开创时代与人民所需之“新”。以守正创新的姿态不断发掘并弘扬典籍中的传统文化,使典籍成为我们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的生动源泉。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2019级本科生 代文泽

作为一名考古学的学生,我倍感振奋,也深知重任在肩。考古学是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是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重要学科。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努力锤炼自身专业知识,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学习好、传播好“多元一体”的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努力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从青年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精彩荐读

点击图片阅读:

穿越时空的“承诺”!南京大学2020届毕业生学位“补授”仪式等您出席


点击图片阅读:

五月速览!南大科技领域新进展


点击图片阅读:

蓝鲸奇幻夜!让我们回到儿时的想象力



来源:央视新闻联播 宣传部 社科处 团委

编辑:杨从忠 田丽玲 邱子涵

审校:宗   和

责编:李烨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