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是常州的“科技拓荒牛”

南京大学 2023-11-09




在南大,有这样一批科研工作者,他们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锐意创新、敢为人先,在学校潜心育人、攻关科研的同时,积极投身创新创业,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科教报国、不负时代,得到了新华网等媒体的关注报道。今天,随小南走进常州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强的故事。











物简介


陈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江苏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常州市科协副主席。现任常州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医药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强长期从事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管理工作,作为副组长承担了863项目1项、973基础研究项目1项,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了973二级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已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6件(已获得授权37件),主持完成了60多项企业委托课题,解决了大量企业技术问题,曾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牺牲与奉献——“位卑未敢忘忧国”  


1991年,陈强从南京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以出色的科研表现获得了留校工作的机会。如果留在南大校园,陈强将毋庸置疑地继续他在这条坦途上的辉煌。
2004年,南京大学启动“985工程二期建设”,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高校服务地方的号召。在学校的动员之下,陈强毅然奔赴常州,决定在一条充满不确定性的未知之路上担起为常州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开疆拓土的使命。
 “我们这代人,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都深深地感受到一份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陈强的父亲于1966年高中毕业,创建并一生耕耘在乡村里的民办中学,为的是帮助更多的农村孩子步入高等教育的殿堂,给国家输送更多未来的希望。陈强妻子的爷爷是南京大学有机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的高济宇院士,他常年隐姓埋名地从事秘密国防研究,甚至不幸在一次化学物品泄漏事故中失去了挚爱的女儿,但所有的苦楚都没能停下他一心报国的步伐。耳濡目染在这样的大义之家,又是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高材生,陈强的妻子自然也对丈夫到常州的决定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支持,她独自承担起扶幼养老的家庭重责,成为陈强坚实的后盾。
 一排正中为高济宇院士
2006年9月9日,陈强正式赴常州上任,面对眼前百废待兴的科教新区、空无一物的职工公寓、来去自由的野禽,他明白这是一段任重道远的征途,也是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的必经之路。这一晃就是17年。




耕耘与发展——

  “有限的人生里,多做对国家、 

社会有意义的事” 




2002年,常州科教城在一片荒野中奠基,而今这片5平方公里的土地已成为科技创新的沃土。常州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9月,由南京大学和常州市政府共同建设,是首家入驻常州科教城的研发机构。


“那时候科教城的公寓刚建好,两万多平方的房子就只有我和王成斌院长两个人,大家都笑称我们一人住一万平方。如果还在南大校内,会有很多部门一起配合完成各种筹备工作,到了常州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每天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是初离开校园后最不适应的。”


尽管赴任之前的陈强就已做好了攻坚克难的准备,但研究院建设初期的种种困难仍超出他的预期:小到购买变压器增容电力、改造实验室,大到采购重要仪器设备、引进高级人员,身为院长的陈强全部都要亲力亲为,紧张的启动经费更是加剧了前期各项工作的开展难度。如今,研究院从最初租赁的2000平米办公用地,已自筹经费扩建至占地15亩、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的规模。


常州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


科研人出身的陈强深深地体会到,随着国家大环境的利好趋势,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飞快,部分基础研究成果甚至会领先世界。然而,当时苦于缺乏有效的科研成果转化路径,许多有价值的科技成果并没能被及时转化成生产力,更有甚者会被国外公司抢先孵化、申请专利并产生效益,令人扼腕。所以待研究院开始正常运转之后,陈强随即投身到了科研成果的落地推广工作中。


研究院的科研成果落地推广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需要研究人员从现有的学术论文中遴选具有转化空间的学术成果,继而开展进一步开发研究,使其成为能够量产并应用的成熟技术,从而能为企业实际生产所用,如同在学术论文与企业生产之间建起桥梁。即便是身担诸多行政事务,这些年来陈强却也从未中断过自己的研究工作,他把休息时间查阅文献当做一种自我调节与放松的方式,从研究取得突破的喜悦中获得力量,一洗伏案至深夜的疲惫。
成果落地推广的另一部分工作则是与企业打交道。一方面是发掘、甄别具有市场潜力、较为成熟的项目引进常州落户,并在企业孵化期提供必要的科研支持;另一方面则是要走到企业生产的一线,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科研的下一步方向。
“把企业生产一线发现的问题与提出的需求升华到理论层面,由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攻关,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应用到企业之后,能够实实在在地为企业产生效益,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解决了理论问题。研究院也因为这类贯通理论与应用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过国家及省市级别的奖励。”


建院以来支撑南大母体获得的国家及省级科研获奖证(部分)


陈强平均每年要拜访200余家企业,几乎每天都有调研任务和座谈,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安排足以体现出陈强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迫切之心。
研究院的第一桶金,来自一份5000元人民币的药物分析委托项目,受困于彼时局促的设施条件,当时的实验工作还是借用了常州大学的设备才完成的。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在陈强与团队的辛勤建设下,研究院成立一年之后便逐步开始收到上门订单,研究院发展也迅速步入正轨。
这些年研究院不仅致力于孵化技术与项目,也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陈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过研究院锻练过的人才,部分流向了高校与科技企业,并在各自的工作中或多或少地促成了新单位与研究院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以反哺的形式继续壮大着研究院的力量。




丰收与展望——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入驻常州17年,在陈强的带领下,研究院形成了一支院士领衔、老中青结合、专兼职互补的高层次研发团队,并于2015年被列为江苏省级研发机构研究院先后与常州企业共建3个院士工作站和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建有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分子设计与合成5个开放实验室以及35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其中一家获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外,研究院还被认定为常州功能新材料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部)、江苏省常州工控软件新技术与智能监控技术服务中心(省级)、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承建单位(首批获批建设8个分所)、江苏省重组蛋白质制造工程实验室、南京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常州分基地等。


研究院奖牌(部分)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研究院更是成果斐然:引进江苏省海外归国领军型创业团队6个、常州市海外归国领军型创业团队18个,引育孵化52个创新型企业,其中3家已经上市;由研究院承担企业委托开发、技术服务等项目近300项,解决了大量企业技术难题,一大批科技成果落户常州,服务企业新增产值超过250亿元。

央视报道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


十数年如一日的孜孜耕耘,为研究院连续14年挣得了常州科教城优秀研发机构的荣誉,并于2021年获得了常州市“五大明星城”建设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央视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朝闻天下》栏目曾播出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内容。而陈强作为研究院的总舵手,也取得了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人民政府特别贡献奖、中共常州市委候补委员等个人荣誉,他被常州誉为“科技拓荒牛”,事迹在“学习强国”中2次播出。


陈强个人所获荣誉(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说:“必须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为国家和社会做事,是每个南大人、每个科研人内心的理想和追求,只不过有时候大家的角度与位置不同,所以表达的方式也不同我们这代人的成长与国家发展强大密不可分,我们既是建设者,也是受益者,关键是要能在社会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回望过去的17年,陈强的确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论文写在了常州大地上,路途虽艰辛,但也有满满的成就感。陈强与常州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的成就与贡献,是南京大学服务地方的一个缩影,更是科教报国的模范典型。
更多人物故事  敬请期待!




精彩荐读

点击图片阅读:

“千古文章未尽才” 致敬国学大师程千帆先生


点击图片阅读:

回国投身科教事业!他是勇闯大数据征程的“学者创客”


点击图片阅读:

追光探日!“羲和号”两周年精彩观测合辑


来源:南大双创 新华网 央视新闻

文字:龚梅佳子 江   轩

图片:陈   强

编辑:余欣欣 刘   怡

审校:宗   和

责编:余   益 李烨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