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届“人大—北理”两校科技+法律高端论坛举办,研讨智能机器人应用中的法律问题

2017-12-29 学术之路

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已经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为落实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以及两校法学院的合作协议,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给法治带来的挑战, 12月26日,以“智能机器人应用中的法律问题”为主题的首届“人大—北理”两校科技+法律高端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办,科学家与法学家共同就智能机器人应用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度互动与探讨。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承办。



论坛的致辞与主题发言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杜焕芳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嘉作开幕致辞,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夏元清作了题为 “智能机器人的原理与应用”的主题演讲。


林嘉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是人大法学院与北理工法学院落实中国人民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举措。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法律问题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法律各个领域。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的规划部署和决策体系是双方院校合作的着力点,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问题,但这也是新的增长点。如何从法律上对人工智能进行规制,需要未来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合作,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和法律的结合。


夏元清就智能机器人的原理与应用做了主题演讲,他从智能机器人的基本定义、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智能机器人的基本分类、智能机器人的系统构成、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和智能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六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未来,智能机器人将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全面提升其智能水平,逐步走向通用智能;智能机器人也将和工业制造相结合,实现智能制造,这方面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计划,中国也提出“中国智造2025”国家层面的战略,争取抢占人工智能制高点,全面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工业制造水平,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智能机器人还将与计算机网技术相结合,实现网络化智能,提升机器人计算效率;智能机器人还将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使之更好地与人类交互、为人类服务。夏元清教授表示,纵观机器人发展历史,机器人总是在朝智能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未来的机器人将结合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云控制技术、分布式控制技术等,变得更加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主持了评议与回应环节,该环节分别从公法领域中的智能机器人法律问题、私法及知识产权法领域中的智能机器人法律问题、科学家回应三个方面进行了研讨。


在公法领域中的智能机器人法律问题评议中,最高人民检察院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刘品新教授提出,智能机器人最大的亮点是具有判断能力,这使得在当今的智慧法庭上,智能机器人可以辅助法官、检察官做些判断,可以辅助进行记录和翻译。人们不得不考虑法庭上智能机器人的身份:它是否可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诉讼参与人?以此为标志,当今司法制度已经隐隐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大挑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丁晓东表示,人工智能中的算法问题和法律原理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在科技革命的时代,法律人应当了解算法、代码与科技,科技应当接受伦理与法律规制。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彭海青从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王莹表示,人工智能作为新兴科技也是一种风险源,对应不同人工智能科技应用场景的不同风险场景,需要不同的归责机制与风险规制框架。例如自动化驾驶领域,如何在驾驶人、生产者、开发者之间进行责任分配,如何在人工智能算法与数据收集的意义上理解传统过失责任的注意义务违反问题,需要技术与法律融合的视角。


在私法及知识产权法领域中的智能机器人法律问题评议中,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立新,从智能机器人的法律地位和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法律问题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他以智能驾驶汽车为例讲述了人工智能所涉及到的民法、侵权责任等法律问题,并提出如何将现有的法律体系细化应用到人工智能领域。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郭德忠分析了智能机器人的生成物在知识产权法中的定位问题,认为其不构成作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万勇表示智能机器人在专利申请、专利管理方面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同时智能机器人对于如何解释智力成果、如何对相关创作物的初始权利进行设置提出了重大挑战。从立法论上,不应当理所当然地就排除智能机器人可以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的可能性,应该深入思考。还需要进行哲学上的追问,即什么才是人的本质。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李磊重点分析了无人驾驶技术涉及到的市场准入和监管等相关问题。


科学家回应阶段,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夏元清,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助理教授翟弟华,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博士孙中奇分别对法学专家提出的问题从科学技术角度进行了回应。


自由讨论阶段由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孟强主持,与会嘉宾及听众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邢海宝、副教授郭锐、副院长杨东分别从商法特别是保险法、法律管制智能机器人要解决的伦理问题和互联网金融科技的政策与前景角度进行了解读。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于兆波、副教授李艳秋、副教授李华分别从法理学、商法学和国际知识产权法学角度分析了智能机器人应用带来的法律挑战和应对思考。社科院法学所刘明助理研究员分析了代码和法律的关系。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吉豫主持,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寿平做闭幕致辞。


李寿平表示,人类的发展始终和科技发展密不可分,科技与法律的结合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科技的发展会促进法律制度的完善。本次论坛作为第一届科技+法律高端论坛,将当前科技发展中最热门、发展最快、对人类生活影响最深远的智能机器人作为研讨的对象,选题凸显了人大法学院的学术水准,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也让我们更加期待明年在北理工举行的第二届论坛。希望通过两院的合作,将该论坛培育成一个全国的品牌,让更多人从科技中发现法律问题,真正实现科技和法律的融合。


会后,与会嘉宾和学生参观了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该中心围绕智能机器人与系统研究领域,综合运用分子仿生学、仿生机械学、多尺度感知与控制技术、多元人工智能技术等多门学科与前沿科学技术的交叉与融合,突破运动仿生学、多尺度感知与操作、生机电融合与交互、系统控制与集成等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一系列重大、前沿的科学问题。



本文来源:人大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