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来梵教授:不拘一格降人才——再谈想招什么样的博士生
来源:《法制资讯》2008年
我想招收什么样的博士生
——与林来梵教授对话
作者:陈刚,法学教授,博士导师。
我的要求可能还低于林兄,第一,只要有过法学学习经历即可,不论是本科或硕士阶段的;第二,外语要求基本上与林兄一样,但非常强调二外,因为用英语是无法学习大陆法的;第三,也与林兄要求条件一致,特别要强调是对学术有点真实的感情;第四,要比林兄要求低一些,能够将主谓分清即可,不要侮辱了中文就行,当然也需要有独立完成博士论文的能力;第五,也低于林兄的要求,只要诚实,有做人的最起码良心即可。
林兄的要求,我虽赞成,但要求过高,在现今条件下,很难实践。按照现在的情形和招生规模(不招没有饭吃,我要糊口),真不知哪位博导有运气,能招到符合林兄最基本要求的学生(如果能转成弟子更好)。前次北大贺先生言,不招硕士,我真羡慕,到底是北大,不招饿不死。实际上,我们这些学校的生源水平要平均低于北大,北大都招不到理想之才(集天下英才以育之),我们还能招到更好的吗?!坦言之,如果学校能够提供不改变我现状的生活条件,或者说招与不招都不会对生计造成影响,明天我就愿意辞去硕导,并比贺先生更胜一步,连博导也辞去,图个安静。
不拘一格降人才
——再谈想招什么样的博士生
作者:林来梵,法学教授,博士导师。
我在《我想招收什么样的博士生》一文中,专门谈及自己招收博士生的五条“特别的祈望”。但此文幸蒙一些网站转载之后,也惹来本人的一位故友陈刚教授的“严重关注”,并居然“招博要求”与鄙人“商榷”了一把。当然,那陈教授毕竟不是等闲之辈,在尺牍之间,便埋下了诸多玄机。
首先,他深知“商榷”一语在这年头已被广为滥用,于是为了避免落入俗套,同时也为了照顾老友的面子,便以“与林来梵教授对话”之名,直指鄙人所列的“要求过高,在现今条件下,很难实践”,而自己的要求则“可能低于林兄”。
接着,陈教授又通过逐条比较,顺势将自己的五个招博要求引了出来。为此,其文名曰“对话”,实为PK,而且这PK还不是互相攀比,而是采取低调路线,巧妙地达到了“捧杀”兄弟的,“推销”自己的策略。
更为厉害的招数是,尽管鄙人原本就明言自己的那五条只是属于“一些特别的祈望”(原文是:“除了浙江大学所规定的条件之外,我本别无他求(有关信息可上网查询)。但说到最想收什么样的人,则有如下一些特别的祈望”),而这个哥们却采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愣是将其说成是鄙人的招博“条件”,于是鄙人“要求过高”遂成定论。
然而,陈教授虽然在逐条比对之际声称自己的“要求可能还低于林兄”,但吾人如果仔细解读各条内容,就会发现除了第四条之外,其他大抵与鄙人的祈望皆在伯仲之间,连其本人也反复承认“基本上与林兄一样”云云。
如此说来,便可得出以下两个命题:
第一,陈刚教授(或重庆大学法学院)的招博条件,其实比起鄙人的要着实高得多矣。因为鄙人谈的只是“祈望”,而他本人开列的相若条件,则是其招博的“要求”呢。
第二,换言之,鄙人对所欲招收博士生的要求颇低,因为鄙人的“特别的祈望”,也仅相当于陈刚教授(或重庆大学法学院)的招博条件而已。
为了澄清自己的那五条“特别的祈望”,以下进一步对原文表述再做一些说明。
第一,“至少在本科或硕士期间乃是学习法学出身的”。其实,迄今为止我至少也招收过四位从未学过法学正式课程的博士生,但其中两位进入博士阶段之后,在鄙人的督促下经过“恶补”相关的法学知识,在专业上大为精进,目前已顺利毕业,而且博士学位论文均获得优等成绩。
第二,“最好除英语之外还能懂一门外语(如德、法、日语等);至少有一门外语在阅读方面可应用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鄙人迄今所招收的大部分博士生,在入学时也是只懂一门外文的,但部分同学在入学前就已有二外功底,或在入学后开始攻读二外,经过修读,最终大多能达到阅读该外语研究文献的水平,为此学术功力大增者不乏其人。
第三,“最好具备三性:悟性、灵性和个性,即具有特别的才思,能从平凡处看到一般人不易看到的问题要害”。这也是典型的一种“祈望”了。但事实上,门下有不少学生均如鄙人一样资质平平,只是通过用心努力,仍能达到博士生之水平,并甚获鄙人及同门的喜爱。
第四,“有较好的文采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知识面颇为广阔”。此种素养并非特质,为此便可养成。门下也有所谓“烂笔头”者,甚至入学时为文水平仅及高中生,但经过其本人努力,亦多大为精进。
第五,“重视‘为人为学’的结合,人格上无可厚非”。凡人均有缺点,至多是瑕瑜互见罢了,但人格中不可有重大缺陷。为此也曾笑谈博士生面试时应习《冰鉴》的相人之法度人,但万一有不符此要求者入了门内,也只好再作调教。
最后仍想再次声明的是,以上诸条,仅是鄙人招博的祈望,而非最低的标准或“要求”。自古为师者都有类似的这种愿望,能择人以教之,在高阶教育公共资源十分有限的当今中国,这一点更可理解。记得旧文谈及以上祈望之后,便于文末引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之句,现特其下半句一并补上,以进一步完整地明此心志,那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摘自林来梵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