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焕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的“双一流”建设重点(附人大法学,何以稳居“双一流”!)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村村
嘉宾简介:杜焕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
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学科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双一流”建设以来的成效、“双一流”建设存在的难点、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和规划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网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杜焕芳进行专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双一流”建设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建设在哪些方面的成效最为显著?
杜焕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建设始终与国家法制完善、法治实践、法学发展同行。“双一流”学科建设以来,法学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获得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引领性突出。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在重点综合性大学中率先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搭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平台。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A+,在教育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A+,是全国唯一同时获得两个A+的法学院校。
2020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示范效应。2018年12月,“一体多维二元融合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产生引领示范作用。
2018年12月,教学成果《一体多维二元融合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成果明显。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结构不断优化,新增国家高层次人才数量显著。高铭暄教授作为法学界唯一代表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称号。许崇德教授作为高校法学界唯一代表获“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三是科研成果引领学术前沿。2020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揭牌成立。首轮一流学科建设期间共出版专著221部,发表CSSCI论文1132篇,法学三大刊论文数量领先;发表SSCI论文35篇,在国际顶刊发文向世界清晰发出“中国声音”;获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奖项84项,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学前沿领域问题研究的学术增量明显。2021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
2021年9月,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
四是社会服务成效显著。深度参与民法典、刑诉法修正案、农村土地承包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著作权法修订、专利法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项重要立法工作,是全国唯一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的法学院校,多人次获得CCTV年度法治人物、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食品安全工作先进个人等。
五是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巩固拓展法学国际交流平台,主办第三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等重要国际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华两个法学教席均设于人大法学院,14位教师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担任主要负责人,国际学术声誉不断提升。
2020年10月,主办第三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新阶段“双一流”建设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在建设过程中,着力的重点有哪些?存在的突出难点是什么?如何解决法学学科“双一流”建设中仍然存在的突出问题?
杜焕芳:新阶段“双一流”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将重点着力实施“五个一”建设,实现一个总体“推进”。也就是要着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专业素养深厚、国际视野开阔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培育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享有国际声誉的高水平法学师资队伍,产出一批立足中国大地、具有学术引领价值和实践回应能力的标志性法学成果,建成一批着眼前沿、功能综合、国际国内领先的法学交叉学科创新平台基地,构建一个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进法学学科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具备一流回应中国问题、设定世界性问题、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能力,让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在学科高原的基础上形成学科高峰。
法学学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难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如何进一步发挥传统优势,持续深化厚重的法学基础学科建设,同时大力推动引领的法学应用学科建设,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开拓依法治国理政研究新领域新方向上取得创新性成果,这是第一个突出难点。二是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学科交叉融合路径还有待积极探索,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增长点和新的学科生长点,推进创新的法学交叉学科建设,是下一阶段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三是如何尽快缩短与世界顶尖高校法学院校的差距是个系统工程,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影响力提升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如何着力提升高层次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的突出难点之一。
解决法学学科“双一流”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结合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定位和法学学科的全国引领性地位,深刻体悟一流学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一流学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一是深入巩固党对一流法学学科建设的全面领导,提升党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二是不断深化一流法学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和布局,提升学科竞争力和引领力;三是创新推进德才兼备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力和辐射力;四是大力强化法学科研创新与理论构建能力建设,提升科研创新力与引领力;五是继续优化高水平法学学科师资团队建设,提升人才发展力和吸引力;六是持续深化制度供给与服务资政决策能力建设,提升学术回应力与解释力;七是加强拓展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提升国际合作力与影响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在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方面,有哪些新的思考可以和我们分享吗?
杜焕芳: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学科建设观。要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立足中国国情,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心怀“国之大者”“国之重者”,扎根中国大地推动学科建设。要“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赓续红色基因,把学科发展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与学校整体发展贯通起来,以办学育人实际成效引领社会、回报时代。这是人大法学学科在学科发展建设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思考。
培养一流人才是建设一流学科的生命线。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就在于培养人、发展人,这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性也是关键性环节。面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新征程新任务新需求,法学学科要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全面落实“三全育人”,将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不断推进制度化、常态化的法学知识更新与改革工程,不断探索德法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育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同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作,提升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力。对标国际一流法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国家关于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要求,提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内涵与经验,以长效机制加大对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并通过推广在国内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性和引领性作用。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建设一流学科的试金石。“法治兴则国兴”。在建设法学一流学科过程中,应该坚持结合法治中国建设伟大进程,积极回应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新任务,扎根中国大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重大法治实践问题深入研究,持续开展大量原创性研究,拓宽、延展和深化法学理论体系,力求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和分析框架,努力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现象、解决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同时要积极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挑战,深入推动法学学科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及司法实践的跨学科交叉融合,产出大量在国际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前沿学术成果,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资政服务、国际交流全方位综合性交叉学科创新平台,精准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争创世界一流是建设一流学科的动力源。新近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瞄准世界一流、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客观上而言,我国法学学科建设与在世界法学教育研究中确立引领地位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新一轮法学一流学科建设中,更应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坚持世界一流、追求卓越的国际标准。要加强高层次海内外人才引进,进一步提升师资的国际性和吸引力。对标国际科研创新管理制度,明确标志性成果和品牌工程的推进方向,推动学术资源在学术共同体中充分共享,与世界顶尖法学院校开展对话乃至取得学术引领地位。要回应全球治理体系调整变革的新要求,服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格局,提升中国在相关国际秩序和规则构建中的话语权,为世界法学提供有引领作用的中国理论和方案。构建常态化的高水平学术对话机制和知识创新合作机制,从多个层面协同发力,稳步建设成为人才有国际竞争力、成果有国际引领力的一流国际性法学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王村村 采访/整理
人大法学,何以稳居“双一流”!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全媒体中心出品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通知,公布第二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再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法学家的摇篮、引领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
这些描述代表着社会各界对人大法学学科的认可,亦不断激励着人大法律人继往开来。人大法学院如何始终奋进、人大法律人又何以在新时代不断开创新成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
01
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始终与国家法制完善、法治实践、法学发展同行。
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习近平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始终坚持“四个回应”,即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的回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的回应、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重大需求的回应、对中国应对全球治理体系调整变革的回应。
▼
02
前沿布局 科学合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具有科学合理、立于前沿的布局。持续深化厚重的法学基础学科建设,大力推动引领的法学应用学科建设,优先推进创新的法学交叉学科建设。
▼
03
目标明确 主题清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五个一”目标。即培养一批德才兼备、专业素养深厚、国际视野开阔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培育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享有国际声誉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产出一批立足中国大地、具有学术引领价值和实践回应能力的标志性成果。建成一批着眼前沿、功能综合、国际国内领先的交叉学科创新平台基地。构建一个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
人大法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实践。
具体而言,人大法学院学科建设引领性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示范效应,科研成果引领学术前沿,师资队伍建设成果明显,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些都为人大法学学科稳居“双一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1
学科建设引领性突出
人大法学学科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A+,2018年在教育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A+,是全国唯一同时获得两个A+的法学院校。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2020年11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2017年,成立未来法治研究院,实施面向科技革命的前沿学科发展战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跨学科的学科发展机制;2017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合作成立智慧检务创新研究院,2018年6月获批最高人民检察院智慧检务创新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形成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司法前沿科技结合的智库平台;2019年率先成立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研究院,2020年作为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组织,形成推动国家间合作的法律服务平台;2020年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研究院,形成跨学科研究平台和跨校地合作协同发展平台;2020年在重点综合性大学中率先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建设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平台。
人民网报道:人大法学院
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研究院
未来法治研究院、国际商事争端预防与解决研究院、营商环境跨学科交叉平台先后获批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建设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法院国家责任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知识产权检察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执行研究基地、最高人民法院纠纷解决研究基地、国家市场监管法治研究基地等。
未来法治研究院举办国际学术论坛
《欧盟与中国的互联网规制范式》
02
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示范效应
“一体多维 二元融合 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着眼高端法律服务市场 培养高水平法治人才——法硕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人大法学院《一体多维二元融合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获光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全面落实“三全育人”,深入推进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35位教授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硏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总数居全国法学院校首位;主持或参与编写的15种马工程重点教材累计发行近300万册,800余所高校推荐使用。
王轶副校长主讲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第一讲
启动制度化、常态化的法学知识更新与改革工程,开发科技法治前沿课程、双师同堂课程、本硕打通课程共127门,《民法学》《中国宪法学》等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出版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出版100余本,涵盖法学教育60多门核心课和选修课,累计发行1468万册,使用学校遍及全国600多所高校,是全国法学院校编写出版的教材中品种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套法学教材;16门核心课程教材全部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21年9月,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是获此荣誉的唯一一所法学院校。
人大法学院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由中宣部、中国法学会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并于2021年出版。
人大法学院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
“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
03
科研成果引领学术前沿
首轮一流学科建设期间,共出版专著221部,发表CSSCI论文1132篇,SSCI论文35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哈佛国际法杂志》等发文,获国家级省部级等重要科研奖项84项,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中文顶刊发表论文数量全国领先。
《法学家》与《中国法学前沿》
《中国法学前沿》获评2019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并获批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法学家》进入世界学术影响力Q1区期刊行列;《人大法律评论》在CSSCI集刊中社会名誉度、转载率、引用率位居前列;受中宣部委托主办的《人权》进入C刊行列;《判解研究》发行量每辑多达上万余册,已连续多年被CSSCI来源辑刊等收录。
《人权》、《判解研究》与《人大法律评论》
04
师资队伍建设成果明显
高铭暄教授作为法学界唯一代表获“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和“最美奋斗者”称号、许崇德教授作为高校法学界唯一代表获“改革先锋”荣誉称号。16人次先后走上“共和国讲坛”,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的主讲人,37位教师和校友担任最高院特邀咨询员和最高检咨询委员,66位教师担任中央和国家各部委法律顾问。
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成果突出,先后从中央政法委、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海内外名校调入、引进优秀人才共12位,引育结合,建成一支拥有学界盛誉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019年9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我院高铭暄教授颁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05
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推进国家法治进程和法治体系的发展与完善,深度参与民法典、刑诉法修正案、农村土地承包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著作权法修订、专利法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多项重要立法工作,41件立法制度报告获中央主要领导批示。
▼
人大法学院、人大青少年宪法教育研究中心、王利明教授荣获全国“七五”普法表彰
全程深度参与民法典编纂工作,首倡人格权法和侵权责任法独立成编,为民法典体例编排重大创新和具体制度完善提供学术支撑。与司法部联合推出系列公益讲座《民法典开讲》,首播超过1000万人次观看,在“学习强国”上线;《民法典开讲》获评人民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全国高校民商法师资民法典公益培训班,370多所高校6000多名教师参加。
▼
2020年5月,《民法典》通过。我院专家学者全面深入参与《民法典》编纂工作。此外,《民法典》颁布后我院在网络平台举办的《民法典开讲》系列公益讲座,观看量超千万人次,起到了良好的普法效果。
响应国家疫情防控重大部署,及时形成多份政策建议并获得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2020年4月,17位法学名家开设“法学第壹课”,为600余所法学院校学生和公众提供优质法学课程。
▼
人大法学院名师“法学第壹课”公益直播
2021年3月,牵头主办“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系列讲座”网络直播,来自全国近400所高等院校和党校系列的4200多名政法专业教师参加培训,12次课程总计近15万人次收看。
▼
人大法学院面向全国高校法学院系
相关授课教师免费开放的
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系列讲座
助推西部法治发展和法学教育,宋彪副教授赴云南兰坪县挂职副县长,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云南省“扶贫先进工作者”和第二届“最美教师志愿者”。
▼
宋彪副教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并担任北京2022冬奥会火炬手
06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国际学术声誉不断提升,与境外107所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获全国法学院校首批留基委国际组织后备人才项目。
▼
法治日报刊发
法学院党委书记杜焕芳教授文章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
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人大-日内瓦“中欧欧洲法项目”第四批学员顺利完成了他们在瑞士日内瓦大学的学业及在国际组织的实习。
2017-2021年,召开第三届 “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举办 “日内瓦-哈佛-人大-悉尼”年度学术论坛,共举办各类论坛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近100场。
▼
2020年10月,人大法学院迎来70周年生日。第三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世界法学家共聚云端,探讨“文明转型与法学教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法学会会长王晨同志在论坛上发表视频致辞。
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欧洲人权法院等密切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华设立两个法学教席均在人大法学院(版权与邻接权教席、文化遗产法教席),14位教师在国际宪法学协会、国际刑法学会、世界侵权法学会等国际重要学术组织任主要负责人。
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版权与邻接权教席主持人李琛教授
右:联合国建科文组织
文化遗产法教席主持人王云霞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将继续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培养一大批德法兼修、具有高度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法治人才,打造法学研究和法治人才培养的高峰,为早日建设成“世界一流”法学院而努力奋斗。
设计/编辑:杨硕
新晋双一流建设高校修订博士发表论文要求,不再强制要求发表多篇C刊论文!
中山大学2022年“统一考试”制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考场安排公告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关于公布2022年公开招考博士研究生报考资格第一轮审核结果的通知
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招生工作办法
2022年全国医学博士外语统一考试天津医科大学考点考生防疫与安全须知
辽宁大学关于2022年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现场确认工作方式的通知
打开支付宝首页搜“767219001”领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商务印书馆招聘法学助理编辑启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关于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复核工作的通知——法律硕士(法学、非法学)
最高法发布《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就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的安排》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2〕6号
最高法发布《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2019-2021)》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民法典典型案例(第一批)
最高法发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民事案例
内卷提前!这家法院开启晚间加班模式:开局即决战 起步即冲刺!
华泰国际领取福利二维码
打开支付宝首页搜“767219001”领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报考资格审核结果
华东政法大学2022年研考成绩排序、复试、调剂等相关问题回答
教育部公布2021年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法学二学位11个!
考研交流群
严禁任何形式的广告及拼单
严禁占用浪费群友的宝贵时间
特别提示:一次违反群规,立即剔除全部群组,永远也进不来了!
以下群组非学校官方交流群
北京大学法学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吉林大学法学学科
武汉大学法学学科
中国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清华大学法学学科
上海政法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学科
山东大学法学院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
郑州大学法学院
海南大学法学院
再次提示,其他院校及非法学、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