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最高人民法院原审判员、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原研究员张慜辞世,曾捐毕生积蓄100万设立法学教育基金
来源:武汉大学校友总会
2022年12月25日晚9点45分,最高人民法院原审判员、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原研究员,武汉大学1946级法学系校友、“张慜-姜怡珊法学教育基金”的设立者张慜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离世,享年96岁。
张慜于1926年7月11日出生在湖南省澧县一个读书人的家庭。父亲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的前身)毕业后,一直担任湖南第二师范学校的国文和英文教师,母亲也是当地的小学老师。1944年,张慜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常德一中,1946年考入武汉大学法学系。1951年7月,张慜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北司法部工作。之后不久,他又被调到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1955年国家大行政区撤销后,他来到北京,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直到1995年离休。离职之前,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和应用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慜校友
据张慜校友的儿子、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张晓东教授回忆,张慜在青年学生时代,以反专制、反独裁,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的初衷,真诚地参加革命。建国后,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沧桑,目睹国家的巨变,他更感受了来自大众百姓间真实的善良和温暖。1978年,在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的主持下,开展平反“文革”冤假错案。张慜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参与调查研究、起草文件等工作。1978年至1980年,最高人民法院写了推动冤假错案复查工作顺利进行的三个重要报告,经中央批准转全国执行。张慜起草了其中两个报告。执行了这三个文件后,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平反了大批冤假错案,使32万多名受害者重见天日。1982年,《当代中国》编写工作正式启动,这是第一部全面记录和论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历程、历史贡献和基本经验的大型丛书。张慜任《当代中国的审判工作》这一卷的副主编,记述了从1949年至1989年,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逐步推动法治的历史进程。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挑选法院内部少数受过正规法律教育的人当老师,培训大批没有受过法律教育的从业人员。张慜和大学同班同学王观强担任《中国司法制度》一课的主讲老师,他们编写教材,录制讲课视频,培训各地法院业余法律大学分校的教师。1992年,最高人民法院成立应用法学研究所,张慜参与筹建工作,并任研究员。1993年他与蒋惠岭合写了《法院独立审判问题研究》一书,这是国内第一本研究独立审判问题的专著,于1997年出版。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书中关于“法官资格”“法官的任命晋升”“法官的地位和待遇”“去审判机制行政化”等改革建议都正在或已经实现。这本书自出版后,一直被大量相关论文引用。自2016年起,这本书的电子版通过互联网在全球免费发行。张慜始终秉持着一位法律人的理想和原则,孜孜不倦地为实现国家法治和司法公正而努力。张慜对母校武汉大学的感情十分深厚。多年以后,他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刚进武大时候的场景:“武大是民国时期四大名校之一。我陶醉于珞珈山的湖光山色中,沉浸在依山而建的巍峨校舍中,更感叹那里大师云集、鸿儒齐聚。一个人20岁时能有这样的际遇,实为人生一大幸事。”张慜曾经回忆,他入校那年,是武大西迁复员珞珈山的第一年。他和几个“freshman”(新生)托着腮帮听“senior”(学长)绘声绘色地讲大师风采,例如法学系周鲠生、燕树棠,经济系杨端六、刘秉麟,外文系吴宓、袁昌英,中文系刘永济、苏雪林,理学院査谦、桂质廷、高尚荫等,还有被称为“哈佛三剑客”的韩德培、张培刚和吴于廑。他们听得如痴如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法律不溯及既往、无罪推定、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这些专业名词,张慜随口即来。他年轻时代学习到的法律基本原则,也成了他一生的恪守。“周鲠生校长校务繁忙,仍坚持给我们授课。他瘦小精干,戴着一副金丝眼镜,一派儒雅学者的风度。长沙口音浓厚,讲起课来不紧不慢、抑扬顿挫,十分引人入胜。当讲到‘五大国一致原则’时,他说‘少数的否决可以阻止多数的通过’,还深刻地指出东欧国家是苏联卫星国的实质。”“燕树棠老师身材魁梧,嗓音洪亮,讲课从不看讲稿。他是国民政府的十二名大法官之一,非学识渊博之士难当此任。”“韩德培老师当时正是英年,英姿飒爽、温文儒雅。讲国际私法课时,条分缕析地讲解复杂的冲突法规则,步步深入。”张慜一直清晰记得老师们讲课的情景,恩师们在课上讲到的一些观点,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6年11月4日,张慜回武大参加法科80周年庆典活动,与恩师韩德培和许多同窗好友重逢。“庆典大会上,韩老师发表了精彩演讲,回忆几十年间的坎坷经历。如何被两次打成右派,又于1979年重新领导法律系。”张慜回忆说。他单独拜访了韩德培,并赋诗赠予恩师:“八十法科九七翁,承传薪火大师功。满堂仰慕德培风。穿石饮泉根茁壮,凌霜傲雪叶葱茏。珞珈山上老青松。”“我的法学根基是在武大打下的,老师们渊博的学识、犀利的观点、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影响着我今后的人生。”张慜充满感激地说。张慜对于母校难以割舍的感情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这里,他也收获了爱情和亲情。1951年,他与经济学系1950级学妹姜怡珊相识、相恋,后来成家、育子,相伴相依了64年。“樱花树下定情缘,京兆珞珈一线穿。”张慜晚年回忆在武汉大学的往事时,总带着无限的感慨和感激。他和妻子一直想为母校做一点贡献。2015年姜怡珊校友过世后,一贯生活简朴的张慜决定,将二人终身积蓄的100万元全数捐给武汉大学,成立了张慜-姜怡珊法学教育基金,用以资助法学院的教学,科研以及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教师。自2017年起,每年都有八、九位清贫而优秀的武大法学院学生获奖,至今已有41名学子获得资助。
张慜曾说,他和妻子读书时都是武大助学金的受益者,所以特别希望把这份关爱传承下去。2016年5月,在张慜-姜怡珊法学教育基金成立之前,武汉大学校报记者曾赴北京张慜家中对耄耋之年的学长进行了采访。张慜还关切地询问:“现在学校还有没有生活很贫困的学生?”在听到校报记者“大部分都不错,十分贫困的很少,学校有很多措施帮助贫困学生”的答复后,他表示很欣慰。那次采访中,张慜还欣然为武大学子题词:“实现法治、追求公正”。他一口气写了四张,直到满意为止。(来源:武汉大学校友总会)
讣告
讣告
讣告
讣告
沉痛悼念三级高级法官王晓英同志
讣告沉痛悼念我国著名刑法学家、法学教育家王作富教授
沉痛哀悼!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厉恩重因病去世,享年46岁讣告
讣告
沉痛悼念杨荣浩教授
沉痛悼念章荣毕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