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海斌教授:做自己人生的“当事人”!——上外法学院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院长致辞

学术之路 2023-12-27

来源:上外法学院

上外法学院院长张海斌2018级学生开学典礼致辞:新的时间开始了!

张海斌教授:这里就是罗陀斯!要“傻”一点,“迂”一点!


做自己人生的“当事人”!张海斌2023届的全体同学们:下午好!清风拂柳,骊歌婉唱。今天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经过几年的学习,——有汗水也有泪水,有感动、偶尔也有感伤,你们终于顺利毕业了。在这个荣光闪耀的时刻,我要代表法学院全体师生对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祝福!前几天,我在准备这个致辞稿的时候,顺便看了看这些年来我在历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感慨系之。我发现自己写的稿子越来越“流畅”,越来越“全面”,相应地,也当然地,越来越冗长了。而且,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和“成熟”的套路和风格,按照大家毕业论文上的评语,叫“结构严谨、行文流畅、文献翔实,观点鲜明”。这是一个特别无奈并且有点儿悲哀的事儿。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我们都不擅长告别”。昆德拉这句话当然别有深意,但是,其实,如果毕业典礼算是一场告别的话,我们也未必不擅长,——甚至不仅擅长,而且已经开始卷起来了。前几天,我看到有个法治媒体在评论,说这几年国内法学院院长的毕业典礼致辞越来越卷了,甚至,连题目也卷了。接下来,按照惯例,我想谈几点想法,并愿与大家共勉。第一要坚持学习,永续学习。关于学习的意义,乃老生常谈,就不多说了。但以前,我们说的大抵是法律专业上的学习。今天我要强调的,是对一切可能影响乃至重塑我们法律职业与法治事业的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学习。比如数字时代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对于法律职业的影响究竟如何,未来能不能取代律师和法官?当前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但我们每个人都已深切地感受到,数字时代的到来对法律职业、法学研究、法学教育乃至法治本身已然构成了重大的挑战。“狼终于来了”,我们是否做好了与狼共舞的充分准备?我看未必,甚至潜意识里还有《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的作者理查德·萨斯坎德笔下的某种“非理性抗拒主义”。前段时间,我听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的学术讲座,里面部分涉及到人工智能(ChatGPT)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听下来细思极恐,当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幸亏自己还有十多年就要退休了”。这当然是个玩笑,但毋庸置疑,数字时代的挑战是全方位、革命性和颠覆性的。以前有句话,叫“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打”。对于法律职业来说,对法律职业的某个领域来说,这或许即将成为现实。所以我们必须保持永续学习的精神,不唯法学,凡是和法学、法治、法律职业有关并可能构成挑战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我们都要学习。第二要认识自己,成为自己。这是个有点像心灵鸡汤的话题,但依旧值得讲一讲。认识自己,按苏格拉底的说法,首先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认识德性,发现本性。从更宽泛意义上讲,就是要永远保持一种自我反思的意识与能力,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能性与局限性,进而摆脱各种“异化”的存在,最后成为真正的自己。英国作家伍尔芙就说,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在我看来,——当然也据我的了解,你们在座的一些人,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勤奋,今天顺利获得了法学学位,具备了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法律素养和能力。但,倘若按照苏格拉底的教导,“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或许你们未必真的愿意并/或适合去从事法律职业。当年报考法学,也许仅仅是因为尊重和遵从父母的意愿,甚或高考分数刚好够而“理性”地选择了法学。所以,在你们即将开启下一段人生旅途之际,重提“认识你自己”这个“德尔斐神谕”,依旧非常必要。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就是要去发现自己的热爱,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人,最后成就自己。在咱们法学院校友里,有非常多的优秀的法律人,在他们身上,并通过他们不凡的努力与业绩,彰显了上外法律人独特的魅力和风采、使命与担当,成就了真正的自我。但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循着“自己内心的声音”,带着梦与热爱,做了外交官、创投人、企业老总,做了记者、公务员,甚至美食家等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同样各领风骚、光彩夺目,令我们与有荣焉。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成为自己,是成功人生和幸福人生之根蒂。刚才,代表校友致辞的张超董事长在前几天的专访里,特别提到他因自觉的“补短板意识”而转向财务、创投领域发展,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就是一个认识自己、成为自己的鲜活例证。但无疑地,无论是否从事法律职业,他们身上都深深烙刻着上外法律人的印记,彰显着上外法律人的品格、素养和思维。每一个进步,都是法学院的光荣。第三要拥抱变化,适应变化。运动是绝对的,变化也是绝对的。我们身处的世界与社会在变,——以致于,据说,“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我们掌握的法律知识在日新月异地更新、我们的法律职业生态在不断重塑,甚至我们自身,无论价值立场,还是格局视野,也都在有形或无形地变。变,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们须秉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来迎接和适应这些变化,与时俱进,永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积极推进个体意义上的自我挑战和自我革命。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有一段令人深思的话,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如果说在十九世纪,甚至二十世纪,我们的余生还有机会“在模仿自己中度过”的话,那么在今天,恐怕笃定要被时代的高速列车无情地甩出去,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了。所以我们要学会拥抱变化,适应变化,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第四要学会包容,懂得宽容。宽容是一种美德,包容是一种胸怀。你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包括不同的、甚或冲突的文化、价值、观点等等,要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如果不涉及原则,包容你眼中别人所谓的“缺点”“错误”和“个性”,实现自己个体的“包容式发展”。包容还意味着,我们在处理问题和决策时,不能单一固执地看待问题,要善于多角度思考和换位思考,听取不同的声音,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学会包容,还要懂得宽容。宽容,即恕。“恕乃接物之要”,便是要增进同理心,提升共情力,善察人之难,补人之短, 扬人之长,谅人之过,以实现求同存异,互惠互助。申而论之,便是要宽厚待人,学会包容和宽容;要心胸开阔,学会欣赏和赞赏;要谦洽待人,学会尊重与自重;要大气兼容,学会分享与共享,不断提升格局和境界、气度与气量,在团队的合作协同中愉快而有效地推进我们的事业。以上是我想跟大家交流的几点看法。同学们,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的,价值不同,目标不同,路径也不同,唯有自己才是最高的和最后的决断者,也是决断责任的最终承担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导师。按照萨特的说法,都是“自为的存在”,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都要靠自己去谋划、去奋斗,去实现,最后是其所是,成为自己的英雄。——纵便不能实现,亦只能自己去勇敢面对与独立承担。按照诉讼法,只有能够承担最终后果的,才是真正的当事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当事人,我们必须做好这个“当事人”!最后,再一次祝贺和祝福你们。愿你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锦绣前程。同时,我也要代表法学院对所有在座的和不在座的家长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感谢,谢谢你们这几年来对法学院的关注和支持。谢谢你们!作者简介:张海斌,1975年10月生于江西新干,教授,法学博士。现任法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94年考入华东政法大学,先后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7年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做短期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兴趣为宪法理论与行政法治、法理学与法律史学、外国法与比较法等。
更名成功!教育部发函:7所新大学来了!
补充公开牟林翰虐待案判决书部分内容
关于举办东北师大2023年法学专业“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主题夏令营的通知
湖北随县通报“博爱特校性侵案”
紧急提醒!民政部发布风险提示
人社部、教育部发文,积极稳妥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接收工作
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2023年1+X证书省级师资培训承办单位名单的通知
速看!公安部公布十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江苏省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省级机关职位拟录用人员名单(第二批)公示
毕业典礼变“演唱会”,“巨能唱”大学又刷屏了
生死关头,又是奋不顾身的一跃!
女子为保护儿子连刺丈夫3刀判无罪,法院:正当防卫,无罪!
工程院院士,受聘为985院长!
热搜第一!知名男星紧急报警
沉痛哀悼余廷同志,年仅55岁!
“我还有工作没做完”沉痛悼念湛江市看守所因公牺牲民警许何兴

第四届未来法治学生论坛征文启事

第二届陈光中诉讼法学优秀博士后评选结果公告

关于征集第二届天津职务犯罪检察论坛论文的通知

第十八届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法治论坛论文初评结果公示

第二届西北政法大学长安经济法博士论坛 暨“数字经济发展的经济法保障”专题研讨会公告

第四届上海市大学生刑事法学学术大赛征文公告

《人民检察》2023年第11期要目

第四届新时代公法学前沿论坛——法治思想指导下法治政府建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