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你心里的尺子——《禅者》
【导读】《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我们用眼睛看见了事情,所以我们开始学会了分别,从而让我们关闭了慧眼,然而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是实相吗?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陈全林个人公众号
作者|陈全林
一位朋友某晚来访,我认识的一些佛道高人他也认识,但他心里有不平之气,他说“听了他们的教诲,既没有开悟,也没有因此变得好过。”他谈了很多想法。我说他接触过一些高人,只是以心里的一把尺子测度那些人,所以没有受益。
这段陈述被另外一个朋友看到了,认为我写这话朋友看了会不高兴,认为“测度”这个词不好。这件事情还是令我深思。
我说他心里有把尺子在测度他人,借此告诉更多的人,不要这样做,不然,在修学求道中你永远不会受益,始终在困惑中。
过去写的《禅者》里反省过自己,1999年我和几位道友去终南山访道,见到宝珠禅师,我和另一位师兄弟以自己的尺子测度宝珠禅师,不再亲近他。2006年,我和一位朋友到山里访止俗禅师,禅师劝我们“不要以眼睛看人。”这句话朴实而高深。
不要用眼睛看人。
我不是明师,只是因缘汇聚,一些道友来拜访我。来访者中受益的人还是有的,甚至因此改变命运的人还是有的,像当年我和那位患者去拜访禅者,因此改变了命运。也有人带着尺子来测量我。一位女士受我的好友之劝来见我,结果,她只盯着我头上的白发,而忽视了心灵的真相。
一位博友来拜访我,结论是:陈全林不过是个书生。并把这结论放到网上。这于我无损,我是书生,我自己都这样说,我不会装大师,我只是一个求道者。我待人向来真诚,“愚者之见”也是见,他们带着自己的尺子来测量,那些在某些人看来是宝贝的东西,他们还是抛弃了。
我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就对博友提出善意的忠告:放下尺子,开悟自性。我一位朋友远道来访,我介绍她去见我一位老师。虽然老师离开了她的住处,朋友没见上。此前我给朋友说:放下你心中的尺度,不带评判地去用心感受老师的境界。不一定要用语言交流,只需要感受。
近代弘一法师去拜访印光大师,弘一法师没问道,印光大师未讲道,他们一起生活数日,弘一法师只是感受印光大师的生活,连大师吃完饭后用开水涮碗,再把开水喝下去的惜福细节都关注到了,弘一法师很感动,他得到了想得到的。
你默默地感受老师的境界,到时候你心中的疑问自然会化解,你想得到的自然会得到。甚至你不想得到什么,不想祈求什么,但心灵会因此安然、满足。
这段话我写在《论明师》里。
我们有各种妄见、成见,不知眼见未必是实,眼睛能看到什么真相?一个佛舍利,以人眼看,就是一节骨头,以慧眼看,以法眼看,以佛眼看呢?以佛眼看舍利子里有佛的庄严世界,诸佛至尊在这个世界开演佛法。
我们总是用眼睛看人。关闭了心灵的慧眼、法眼、佛眼,因此看不到实相,仅仅盯着变幻无常的事相高谈阔论,以为悟道。固然,真正得道的人,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那是开悟见性者见到实相后的境界,才能从事相的迷幻里出来。见不到实相的人,不论谈道如何精妙,都是戏论,都有可能陷在虚幻和迷惘里。
我曾和禅者谈起我的人生阅历,不论是和商人或者道友、气功师、出家僧道打交道,他们的各种故事听了不少。我困惑,谁是明师?谁是真正修行的人?
禅者对我说:“放下你心里的尺子,不要拿你的尺子测度人。”那天他在做饭,慢慢地吹火,锅里熬着稀粥,散出香气。
禅师的话简明直接。我理上明白,那些年始终没做到,拜访过一些人,始终没有受益。到北京后,人到中年,成熟了,经历多了,观心久了,习气清除多了,就体会到了禅者的话,这是妙用。
我经常会见一些修道的人,有不少还是圈子里的名人、大师,起初心里的那把尺子会动,但我能当下觉察,后来那把尺子没了,心坦然了。修行的高低、见地的正邪,是他们的事情,与我无关。
2012年12月中旬,我去武汉参加首届“药师佛文化节暨健康禅学术研讨会”。在会场里心中的那把无形的尺子突然闪了一下,我立马觉察,放下尺子,安然聆听。学者演讲,对错是他们的,我只是一个无心而专注的聆听者。
我被虚名所累,有不少读者来拜访我,我能感受到他们用心中的尺子测量我。我只是笑一笑。我当年也如此,不奇怪。一次,我去拜访文竹老师,文竹先生说,有些人是带着尺子来这里度量的。他待人以诚,只是感叹持有这种心态者不容易受益。这也是修学的过程。多少人就因这样,深入宝山空手而归。道友,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心中那把尺子会化成般若剑,能斩断烦恼丝。
心如天空,尺子的高度就超过了岱岳,像天柱;心如豌豆,尺子能有何度量的境界?假如你的心是虚无,哪里还会有尺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