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做人的高度
关注 学者荟,分享传递价值
微信号:xuezhehui_bj
合作邮箱:497436836@qq.com
学者荟作为公众传播平台,关注时事,关注热点,关注民生,亦传播系统化的理论,学术论文,偶发一些时事人文观点以示读者。
坚持做负责任的传播平台和渠道,服务读者,传播价值。
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味追求“物质高度”依然是社会的主流。著名营销管理专家路长全也曾在一篇博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当这社会虚荣成为风尚,看脸成为审美,娱乐成为主流,浮华成为氛围的时候,下一个诺贝尔奖,真的还会产生吗?”
近日,一个朋友问我,你们宁波有没有特别值得你骄傲的名人?
宁波人杰地灵,名家荟萃,可我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屠呦呦。屠呦呦于2015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1月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奖金约人民币300万,是时,恰逢一个艺人新婚,共花费了两个亿。
除了感慨“做科研的不如卖艺的,搞实的不如作秀的”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做人的高度的一点思考。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从古到今,追求“高度”都是国人普遍认可并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所谓的“高度”,在许多人的意识形态里,是一种呼风唤雨的权利,一种声势显赫的名气,一种光宗耀祖的成功,一种万贯家财的富裕,不一而足。
这几种“高度”又常常是“捆绑式”的,往往是拥有了权力,就拥有了一切。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譬如清朝的名人和珅,因为受到皇帝老儿的宠幸,大权在握,继而大肆聚敛钱财,所拥有的财富,超过了清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据调查显示,和珅可是十八世纪响当当的世界首富。可见,一权在手,样样都有,怪不得无数人对权力趋之若鹜。
当今时代也不乏这样的人,一路溜须拍马、卑躬屈膝地爬上官场的台阶,一旦达到了所追求的“高度”,便站直了身子,摆出一副高不可攀的架子,俯视着匍匐在他脚下的追随者,欣欣然享受着成名的喜悦。有了名就想利,一转身就开始疯狂地贪污受贿,中饱私囊。持有这种思想的大有人在,难怪眼下的贪官污吏就像割不完的庄稼,一茬儿接着一茬儿。
不是人人都能得到权,没权可以追名。试看现在各类选秀节目,造星活动,网红推手,层出不穷。红男绿女,纷纷出动,都巴不得一夜成名。一旦摇身一变,明星煌煌,钱财就会滚滚而来,要么整容、嫖娼、吸毒,要么奢侈无度,挥金如土,一个婚礼不花个两亿,不足以证明自己的生活水准。
还有许多人,爬不上这两座“山”,就一窝蜂地爬“金山”。不管手段如何龌龊,灵魂如何肮脏,只要爬上去,立刻就成了励志偶像,站在了成功的“峰巅”。有钱就是成功者,没钱就是失败者。因此,爬不上去的,不得不继续狂热地追逐,做梦都想成为下一个“成功者”。
一个社会对一种“高度”的认可,就是对一种主流价值观的认可。
所幸,屠呦呦来了,以她特有的“高度”,对这浮华虚世的主流价值观作了另类注解。尽管似乎是昙花一现,很快被埋没在艺人奢华的婚礼里,但毕竟给这燥热不堪的俗世带来一丝难得的清凉。
科学家和艺人,一个站在诺贝尔奖的“高度”,一个是站在娱乐圈成功者的“高度”,一个是不为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高度”,一个是名利双收高调张扬的“物质高度”,如此鲜明地袒露了一个真实的社会存在,引人深思!
当然,二者并不是尖锐的对立,一个人达到一个物质高度的同时,依然保有精神高度,那该是多么完美!
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味追求“物质高度”依然是社会的主流。著名营销管理专家路长全也曾在一篇博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担忧:“当这社会虚荣成为风尚,看脸成为审美,娱乐成为主流,浮华成为氛围的时候,下一个诺贝尔奖,真的还会产生吗?”
但我想,如果有一天,孩子们的偶像里依旧还有陈景润、邓稼先、居里夫人、霍金,依旧还有屠呦呦,那我们的社会就还有希望。
//关于作者
一心,原名易新琴,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年少时酷爱文学,青年时期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于《散文》、《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新民晚报》等报刊及中国散文网等网络平台。现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一心散文”专栏签约作家,《宁波日报》“甬派”“皓哥读书”专栏作家。
推荐阅读
如果你没空看书,就关注这个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