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问题不解决,二十年后我们将老无所医

2017-07-04 学者荟

 

——  学者荟  ——

【学者荟读书小组招募小伙伴】

有兴趣的请在公号留言或添加下方微信号详询

xzh20161128



■文:缓缓君

■来源: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近年来,关于医疗行业的负面新闻不绝于耳。


  • 助产士索要红包不成导致产妇肛门被缝

  • 做完胸腔手术后却发现右肾丢失


“缝肛门”和“丢肾门”轰动一时,可是,有多少人关注过事件的后续?有多少人查证过这是真报道还是假新闻?


对于大多数人,这已经不重要了,“不敢生病”,“生不起病”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对医院避之不及。


一场大病能让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一夜回到解放前,一场手术意味着底层人民从此要背上巨额的债务。更残酷的是,即便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换来的或许只是一个人财两空的结果。


这样的付出和回报公平吗?这背后有没有什么猫腻?


去年的12月,央视《高回扣下的高药价》一经曝光,公众似乎找到了罪魁祸首。在很多人看来,高昂的医疗费用全是黑心医生造成的,只要杀一儆百,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可以解决。


而另一方面,是层出不穷的恶性伤医、杀医事件:


  • 2014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生一起暴力伤医事件。一名肺癌并多发转移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参与抢救的值班女医生和怀孕5个半月的值班护士被团团围住,患者家属逼她们下跪,并实施暴力殴打。医生王雅颅脑损伤,护士谭小飞晚期先兆流产。


  • 2015年,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刘医生因制止患者插队,左眼球被插队者打裂。


  • 2016年,山西长治一女医生因拒绝家属“按百度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被刺9刀,导致心脏破裂。


  • 2017年,江苏人民医院肝胆科主任、长江学者孙倍成因批评黄牛代人挂号牟利,怀恨在心的黄牛多次踩点后将孙医生反锁在办公室,捂嘴殴打,然后拿刀捅。


(2016十大伤医事件)


太多血淋淋的案例,让医护人员人人自危。


中国医师协会2015年发布了《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披露,中国医师有13.07%受过身体上的伤害;60%的医师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从医。这和几千年来医师医术主要靠家族传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每一位医生在从业前都要宣誓《医学生誓言》:


可如今,害怕、心寒、失望、恐惧,让医生们开始正逃离医疗行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下医生需求量缺口大,医生素质也在大幅下降。


“欧美平均一万人拥有30-49位医生,古巴64位,中国只有14.6位;我们做的一个调研发现,现在医学学生招生也困难,去年河北兽医招生分数比医生学生分数高出125分。” 


宁做兽医,不进病房,各大高校医学院的录取分数越来越低。


你可以想象的到,等你将来生病的时候,给你看病的医生是什么水平了吗?


医生、患者以及背后的医疗体制——如果三者之间的关系不理顺,二十年后,我们将老无所医。



1

让医学走下神坛


过去,电视屏幕里关于医生的纪录片和影视剧里,总是有一个固定的套路:


  1. 病人命悬一线

  2. 接诊后发现比预期的还危险

  3. 专家会诊,决定放手一搏

  4.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手术,病人转危为安

  5. 医生妙手回春,家属感恩戴德


这样的案例,为医生歌功颂德,可是赞颂地久了,就造成了公众对现代医学的认知偏差。


人们的潜意识里,以为医学已无所不能,这给医患关系埋下了隐患:医生被捧得有多高,救治失败后的失望就有多深。


《人世间》是一部聚焦医疗关系的纪录片,医院现场实地拍摄,历时2年完成,豆瓣评分9.6。


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视角,去重新审视生命、疾病和医学。



纪录片的一开场,就呈现了3个救治失败的案例。


  • 一个年轻人早就有心脏问题,因为忙于打拼没及时做手术,在一次肠胃炎后,引发了心脏感染,拉肚子两周后才住院,可是已经晚了,急性心衰,没能抢救过来。


  • 一个24岁的小伙子,庆祝生日的那天吃了变质的海鲜,导致多个脏器衰竭,抢救无效。


  • 一个有先天性马凡综合征的患者,如果不做手术,大动脉随时会撕裂导致死亡。冒险做了特大手术,几乎把全身的主动脉都换成了人造血管,还是没能挺过手术后的第二天。


这3个失败的案例都发生在上海瑞金医院,全国最好的医院之一,这里的医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他们拼尽全力,却依然无能为力。


生命有时很脆弱,仅仅是吃坏了海鲜就有可能会丧命。


医学是挽救人类生命的最后屏障,可这道屏障依旧千疮百孔。


有太多的疑难杂症至今都查不出致病的原因,有太多的医疗手段伴随着极高的风险,治疗能不能成功和患者的体质差异有关,但更受限于现代医学的局限性。


医生是一种怎样的职业?


妙手回春,悬壶济世,然后被人感恩戴德,为世人所称颂?


并不是。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纪录片中反复强调的这句话,恰恰才是医生能做的事。


在3个救治失败的案例中,有一些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那个24岁年轻人,因海鲜中毒导致下消化道大量出血,医生决定为他做血液净化,以排掉身体内的毒素,但是因为就医太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在凝血功能已经很差的情况下,血液净化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急诊科主任毛恩强医生说:


“我现在看不了那么远,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孩子只有24岁,我只能尽最大的努力,为孩子争取一线希望。”


治疗时需要大量的血液,临时调配来的血袋很凉,血液加温器又来不及调配,医生们就轮流用双手、胸口、腋下来把血袋暖到常温。



患者迎来了第一个好消息,血液净化后氧饱和度上来了,病情有了一丝好转,这给治疗带来了希望。


就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基本稳定后,医生最担心的的情况发生了,患者的上消化道出现了应激性溃疡,瞬间出血1000毫升。


还要输血,可上海血液中心只同意给2个单位的血液,毛恩强医生以恳求的语气说:


“你再给我4个单位好不好?对对对,没办法了啊兄弟,24岁啊,24岁。”



从早上7点,到夜里11点,所有医疗措施都毫无保留地给患者用上了,可还是没能挽救这条年轻的生命。


有时候,医生拼到了机会,却还是闯不过最后的难关。


救死扶伤,医生的心理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抢救失败后,毛医生脱下手术服离开:


“从医生角度来说,即使冒着很大的风险,总归想能够做点什么事情,体现你的价值存在。很多医生就是为了这个感觉(成就感)在干活。这次很可惜,我们没有能成功。”


参与抢救的另一位医生对着镜头说:


“我们还是希望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能够活过来,但是有时候,你没得选择啊。”


叹气、哽咽,最后只在镜头前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对医生这个职业最好的注脚。


医生最困难的不是面对那些失败。最困难的是,面对这些失败带来的种种挫折,却不丢失最初的那份热情。


心脏外科的主任赵强,在第一例先天性马凡综合征患者的手术失败后,又有一位患者来求医。


答应还是不答应?


手术同样可能会失败,而接连的失败甚至会影响赵强做医生的声望,但他没有拒绝这家人。


“作为一家三甲医院心脏外科的主任,他也许是最后几位能够有力挑战这场手术的人了。”



12小时,31块纱布,22根血管缝线……第二位患者的手术成功了。


虽然有失败,但更多的人活了下来。


2015年,瑞金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病人1803人,70%为为重病人,死亡率为1.5%。急诊室收治病人7412人,死亡474人;急诊抢救室入院人数266人,231人抢救成功。


2

畸形的医疗制度


《人世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因为真实呈现了生与死,呈现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呈现了医学的困境和医生的坚持,但这部纪录片也遮蔽了医患矛盾的另一个根本性问题——中国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制片人秦博在瑞金医院蹲守的近2年时间里,惊异地发现,从2016年7月4日到10日,仅内分泌科4间诊室就接诊3692人,这意味着每个诊室平均每天要接诊131人,而每个诊室上午和下午都只有一位医生。


医生平均分配给每位患者的时间能有多少?


5分钟不到!


看病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疗资源的极度稀缺,而医疗资源稀缺导致的另一个问题是医生和病人的情绪冲突。


从病人的角度,不远万里来到医院,5分钟不到就被打发走了,有时遭遇医生的冷言冷语。


从医生的角度,人都是有忍耐力的极限的,接诊人数的过多,身心俱疲,难免压不住火气。


我实习的时候跟着老师一个上午接待了差不多一百号病人,再好的耐心都没有了,接待刚开始的几个病人和颜悦色,详细询问,严格要求书本上做,结果发现做不到,时间有限,病人太多,而且有的病人特别难缠,问东答西,有的甚至还拉家常了,可是后面还有几十个病人等着看病呢。


曾经问一个小女孩月经,结果差点和她父母打起来,说我图谋不轨,但是月经和很多疾病都有关系,本来就因为看的病人太多,心烦意乱,在遇上这种病人更是烦死了,有人说医生态度不好,但如果换做是你,每天接待一百多个病人你还得笑得出来?


根据卫计委的官方数据,2014年比2012年的医疗卫生床位数增加了10.9%,住院量增加16%,门诊量增加了10%。但反过来再看卫生技术人员的数量,2012年与2011年相比,医师只增加了6%,再往后医师数只增加了3.5%,平均5年医师增长量仅为4.4%。这说明医师队伍的增长量赶不上医疗需求的增长量。医生的工作压力正在不断上升,病人看病更是难上加难。



这个时候,媒体的一些不实报道,则让医患关系火上加油。


“产妇缝肛门”和“右肾丢失门”,这样的假新闻加剧了公众对医生的不信任,即便最终被证实为不实报道,但又有几个人还会关注后续的真相呢?



3

一名医生的自白


我2004年考入国内名牌大学医院院,当时为了学医,和爸爸闹翻,因为他怕我太累,而我想救死扶伤。


整整十年的学医生涯,我每一天过得都像高三,甚至比高三还苦,就是为了实现救助他人的医学梦想。每当撑不下去时,就告诉自己,咬牙再撑一下。


十年前还很少听说伤医事件,可是当我毕业时,已经很频繁了。我本来就是胆子小的人,不怕难,但是怕坏人,现在每一天我都很害怕。去年开始因为伤医事件弄的我每天提心吊胆,没法好好正常上班,我开始去看心理医生,现在好一些了,但是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还是很害怕。


工作以来,每当发生伤医事件,内心的理想和对人类的美好信仰就坍塌一次,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医生护士的热情在每一次伤医事件后就凉一次,但我不后悔当时学医,我能看到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工作中我的病人好转了,那时的幸福也是难以形容的。


但是,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不会这么选择了。吃了那么多的苦,考了那么高的分,现在这么累这么累,收入少的可怜,还每天担心受怕,无论我当时选择其他什么专业,今天都不必如此。我的同学朋友大概和我差不多,聪明勤奋,很多不愿离开的,都还有一颗对他人的悲悯和对医学的热爱。


有一次周末去单位参加学习会,看到有人在医院门口拉横幅,说某主任草菅人命,看到很心酸。我们没有周末,没有年休假,好不容易周末下午休息,还得开会学习提高自己技能,但是看到的是病人的不理解。很无奈很心酸。


面对这么难,这么累的工作,国家把医生的收入压到最低,想想真是无奈。有时候下班,累到走不到家,必须在路边坐着歇一会,才能再接着走。刚毕业那会,累,收入更少,除了租房子吃饭,所剩无几,有两次在冬天深夜下班后,在路边嚎啕大哭,看不到未来,不知道以后这个世界会不会好了。医生护士的工作环境会不会好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病人和家属都是能理解我们的,每每这时,非常感激。


每天下班后,回家还得搞课题,没有课题领导会瞧不起,为了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大部分医生都在临床工作以外做课题,写文章,大部分超负荷工作。值一个十小时的夜班,夜班费只有七十元,保洁阿姨做两小时也七十元了。


不甘心。


当其他专业的学生在玩时,我们刻苦学习,当其他专业的女生穿衣打扮谈恋爱时,我们在学习,可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压的我们透不过气,不甘心。


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应该被尊重,但是没有。我们应该衣食无忧,但是没有,直到今天,我依然不敢去喝一杯星巴克,因为我知道,我喝不起。


十年前,我们学医的时候,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去学医,现在最优秀的学生根本不会学医了,他们学金融,学外语,以后,我们国家的好医生会越来越少了,珍惜现在吧!


这是一名读者给我的留言,看完不禁心酸。


本科5年,研究生3年,毕业后再规培2年才能正式从医,如果直博,念书就要念10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


4

一个人眼里有一千种婚姻


王志安曾说:


“国内的医疗体制名义价格是非常低廉,但这种低价是以医生群体的劳动被低估和价外补偿为代价的。低估让医生群体长期充满怨言,而价外补偿不但低估了患者的实际负担,也让整个社会对医疗体制充满了各种不信任。”


发达国家医生的工资是社会平均水平的4到6倍,中国则是1.19倍。


美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7%,而中国仅为5.6%,还要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


在我收到的大量留言中,来自医护人员的最大的抱怨就是不甘心、不公平。


高投入,低回报,工作量大,社会认同度低,更重要的是没有安全感,这是现行医疗体制下的结果,也是整个医疗体制对基层医生的亏欠。


医疗资源分配、医疗保障、药价招标......这些问题是排队挂号的病人和焦头烂额的医生都无法解决的,但却是医生和患者每天都在面对的。


解开医患矛盾,解开看病难、看病贵的钥匙并不在医生和患者身上,但医院却是矛盾集中爆发的场所。


这里有生死,有金钱,也有对人性的考验。


医生也是人,有经得住诱惑的,也有经不住诱惑的,我们没必要把医生摆在道德的祭坛上,给医护人员营造一个公平公众的从业环境,对医生和患者都好。



《人世间》的导演说:


“我对医生群体的抱怨非常理解,都是人,谁能完事周全?但我特别想说的是,我更佩服那些在如此泥泞的现实里,心中也没有太多设防的医生,他们等不到环境变好的那一天,因为心里着急,一心只想着救人性命。”


医生抢救病人时的齐心协力,毛恩强医生向血库申请用血时的低声下气,车在前医生因为没能挽救病人时落寞的背影,以及赵强主任对着镜头说的那一句:


“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大家知道,每个人病人,医生都会倾尽全力去救治,但也要理解,总有一些医学尚未达到的地方。”


纪录片呈现的,或许只是医疗行业里少数中的少数,精英中的精英,但我真的很敬佩这样的医者。


或许医生们还要面对现实中的种种泥泞、劳累、挫折,甚至是被恶意相待。


但我希望阳光能早一点透过来,

我希望畸形的医疗体制能得到变革,

我希望公众能早一点具备最基本的医学常识,

我希望医生受人尊敬也值得被尊敬,

我希望医学能够不断突破到达更远的地方,

我希望我们都能老有所医。


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版权归作者所有,王豆腐编辑】

喜欢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美德


近期相关文章

【点击蓝字可以直接跳转到文章】

比共享单车更暴露人性的,是医院的病房

恶人是怎么长成的?我不顾性命来救你,你却一心一意让我死!

千万别去试探人性,每个人都有作恶的基因


学者荟今日推荐

作者签名版

《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

¥39

长按识别下方“阅读原文“可入微店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