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erRead2017年度书单
文 | 王烁
2017年读书比去年少一点也精一点。评级如惯例,完全主观,三星为不可不读,两星为不妨一读,一星为不如不读。今年三星不少,没有一星。
历史/传记/文化
The Historian’s Craft ***
Marc Bloch
1939年,年鉴学派创始人、53岁的犹太人布罗赫主动参军,然而法国一战即溃。布罗赫没有逃亡,而是加入抵抗组织,成为里昂抵抗组织的负责人。1944年春天,布罗赫被捕;6月16日,盟军诺曼底登陆一周后,他在里昂郊外被枪决。本书是他未完成的遗著,题记献给年鉴学派的同行:
“今天我们共同的志业受到威胁。我们没有错,只是被不公正的命运击垮,但也仅在此时而已。相信那一天总会到来,我们的成果将获得自由,公诸天下。”
本书开篇写道:儿子问布罗赫:历史有什么用?1940年6月,德军开进巴黎当天,法军总参谋部军官面面相觑:有人问布罗赫,“历史是不是背叛了我们?”
布罗赫以书作答。
A New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 ***
Donald Kagan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后世留下了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即守成霸主与新兴大国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战争。耶鲁大学殿堂级学者卡冈则著新史,重新系统解读:不存在所谓修昔底德陷阱,雅典与斯巴达直到最后一刻都有避免战争的机会。
图像中国建筑史 ***
梁思成
“中国的建筑是一种高度有机的结构。它完全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孕育并发祥于遥远的史前时期;发育于汉代(约在公元开始的时候);成熟并逞其豪劲于唐代(7—8世纪);臻于完美醇和于宋代(11—12世纪);然后于明代初叶(15世纪)开始显出衰老羁直之象。虽然很难说它的生命力还能保持多久,但至少在本书所述及的30个世纪之中,这种结构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机能,而这正是从这种条理清楚的木构架的巧妙构造中产生出来的;其中每个部件的规格、形状和位置都取决于结构上的需要。”
这个高度有机的结构,以下图中的斗拱为核心。本书是中国建筑史的开山之作,而绘图极为精美,推荐读库版大开本。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
Banister Fletcher
上面的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可以说是向弗莱彻建筑史的致敬之作,两者都有极为精美、精准的绘图,是访古探胜时的最好导游。下图为弗莱彻建筑史中的雅典帕特农神庙。
Worldly Philosopher: The Odyssey of Albert O. Hirschman ***
Jeremy Adelman
普通人只过一辈子,赫希曼至少过了三辈子。年少从事街头政治,上过战场,逃过命;青年到中年成为首曲一指的发展经济学家;中年后再度转型,成为政治学家。看上去是从传奇走向辉煌,然而细细读来,却是一连串的逆境和命运的偶然:少小流亡,终身飘泊,保有初心而不执着于来路,也没有必达的目标,终身找寻一条中间略偏左的道路:在革命与改良之间,在发展与贫富鸿沟之间,结果自然是失败。但失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它是人生恒常。
The Rhetoric of Reaction ***
Albert O. Hirschman
赫希曼讲反动派的三种论战套路:悖谬论(perversity thesis),指批评改良主张反而会使想解决的问题变得更糟; 无效论(futility thesis)指批评改良主张注定是白废功夫;有害论(jeopardy thesis)指改良主张的代价过于沉重。
诗经今注 ***
高亨
何不读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夫子说得都对。前面几条靠你自己理解,最后一条要靠高享先生这个注本。
A Guide to the Good Life: The Ancient Art of Stoic Joy **
William Braxton Irvine
根据希腊、罗马斯多葛经典,为现代人重构斯多葛式修行的路径。斯多葛人追求从容和美德。从容不是弃绝情绪,而是弃绝负面情绪,如愤怒、悲伤、焦虑、恐惧,于是只剩下平静的快乐——一门万物皆备于我的功夫。
The Year of Living Biblically**
A. J. Jacobs
作者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无论写什么,他就先原样生活一年。这本书是他严格按圣经教诲生活一年的产物。第一是非常有趣,第二是发现自相矛盾无处不在,神圣指示也一样。
哪位勇士敢照方抓药按论语的指引过一年?
认知、心理学、科技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
Karl Popper
有些思想永远不会过时,只会在风和日丽中慢慢被遗忘,然后在天空开裂、大海沸腾、板块碰撞的时候被想起。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属于这类。
Brainwashing: The Science of Thought Control ***
Kathleen E. Taylor
洗脑很容易:把人与熟悉的环境相隔离(Isolate);控制其所见所思所为(Control);使其怀疑原有信念(Uncertainty);灌输新的信念(Reptition);激发正反两面情绪,弱化原有信念,强化新信念(Emotion),这套合起来称为ICURE洗脑模式,百试百灵。
A Crack in Creation: Gene Editing and the Unthinkable Power to Control Evolution ***
Jennifer A. Doudna
作者是基因编辑新技术CRISPR-Cas9的主要发明者,获得诺贝尔奖公认只是时间问题。这种基因编辑技术才面世5年,简单,廉价,精确,普适,有效,已将基因编辑这件事请下神坛。人类的进化,过去一是基因的随机突变,一是自然选择。今天自然选择依旧,但基因编辑技术突破使人类有可能不再服从随机突变的命运,而由自己选择,令人又憧憬又害怕。
A Brief History of Everyone who Ever Lived ***
Adam Rutherford
分子人类学的书总是能告诉你很多东西。
第一,今天欧洲人平均有2.7%的尼安德特人基因。
第二,所有欧洲人都是查理曼大帝的后代,正如所有亚洲人都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我们每个人的谱系往上溯,一定会跟他们搭上关系,但这事没有看上去那么神奇。
第三,种族不存在。人群之间有基因差别,但没有哪个基因是独家的。人类流动性太强,太多杂交,使得种族没有产生的机会。
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 ***
Alison Gopnik
作者专治儿童心智的成长与教育,我读过她写的《摇篮里的科学家》,非常好,这本新书也同样好。做父母(parenting)这个想法是错的,好像有一个工种叫作做父母,有一套对应的评价标准,必须对照着做,好比木匠。父母不能真的像木匠一样对照某个模板设计打造孩子,大概率会出问题,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三个悖论:孩子会从绝对依赖走向绝对独立;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超过一切,与其他责任相冲突;父母总想把经验传授给孩子,而孩子必会寻找属于自己的新东西。
面对这三大悖论,父母应该做园丁,提供稳定、安全、温暖的空间,让孩子以无法事先规划的方式成长。
Woman: An Intimate Geography ***
by Natalie Angier
男人以为早已洞察女人,但在女人看来,男人啊,你什么都不懂。这本书出自女性,写女性,为女性而写。男人要理解女性的身与心,得像我一样来偷窥本书。文字好得要命。
The Telomere Effect **
Elisabeth Blackburn
作者是诺奖得主,生物学研究重镇Salk研究所所长。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鞘,好比鞋带头上的鞘,维系住细胞在分裂时不出错。每次细胞分裂后,端粒都会变短,短到一定程度,细胞就不再分裂也就是不再更新,人随之变老。端粒是已知关于寿命的最有用指标,集成了营养、焦虑、睡虑、健康等影响。作者的贡献在于发现端粒有可能变长,意味着衰老可延缓甚至逆转。她讲了用行为影响端粒的不少办法,有些非常可疑,比如说冥想可致端粒变长。这个我是不信的。
The Effective Executive ***
Peter Drucker
管理时间,绩效为先,用人所长,集中专注,寻找通用解决方案。真佛只说平常话,管理学宗师德鲁克推荐了这些自我管理之道。
Are We Getting Smarter ***
James R. Flynn
为什么你看上一代都像弱智?为什么下一代看你像弱智?代沟来自智商鸿沟。
心理学入门 **
Paul Bloom
耶鲁公开课都是精品,这个心理学入门课出自讲课高手Bloom,特别适合在itunes里下载音频在路上听。入门课没有难度,内容丰富。我学到一个以前不知道的点:精神疾病没有生理检查标准,而是参照行为标准作主观诊断,三个行为标准是痛苦、失能、异常(distress, disfunction, deviance), 其中又以异常为最主观,指相对于社会规范的偏离程度。
Learning from samples of one or fewer **
James G. March
管理学大师马奇的一篇论文。从大样本中学习,机器都行;从极小样本中学习,只有人才行。人屡错屡试,主要沿着两条路:一条是尽可能丰富地从一次性事件中学习经验教训,另一条是反事实假设,如果不是这样,那么……
Information Rules **
Carl Shapiro & Hal Varian
20年前的互联网信息经济圣经到今天也没有过时。作者之一后来成了google的首席经济学家。书中提了个关键问题:信息产品必然是体验产品,消费就是体验,造成两难,怎么既让人了解你的产品又收取费用?我得到启发,要最大化知识产权的价值,而不是最大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Algorithms to Live By **
Brian Christian & Tom Griffiths
了解数学算法,其中一部分可直接用于解决生活难题,比如37%法则和最小遗憾算法,使用算法并不意味着必然有好结果,但用了正确算法你至少知道非战之罪;有些生活难题没有算法解,这时你得用到直觉、近似、放松条件,并拥抱随机。
政治/军事
Machiavelli ***
Quentin Skinner
大学者斯金纳解读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让行动适应环境,而不是相反。执一而从不能总是得到幸运女神的垂青,须随机应变。为君之道,在于保留作恶的权力,视情势需要相机取决,为保有统治,必要时不惜与真理、美德、慈悲、人性和信仰作对。同时,君主要假装拥有美德。
伪善有利于统治。两个原因:大多数人头脑简单,又长于自欺;人们对君主的要求不高,只看表面。“善骗的君主只会遇到易骗的人民。”
Homage to Catalonia ***
George Orwell
奥威尔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回忆录。我此前只读过他的一篇文章《政治与英语》。奥威尔文字极好,也有政治洞察力,认为苏联介入西班牙内战虽然挽救了共和国,也注定了共和国的最终失败。因为苏联当时的政策是反纳粹统一战线,在左翼政治光谱中实际上是最为保守的一派。托派和无政府主义派要的是全面革命,发动农民,发动工人,既要打败纳粹,又要推翻资产阶级,打土豪分田地,工业集体化,打破阶级。奥威尔认为只有后者才能充分动员底层,打赢战争。底层是不会为了维护现状流血牺牲的,他们只会为了革命付这代价。奥威尔当时刚从贫困中爬出来,来西班牙是为了写报道,但无法不加入这场战争。从英国令人窒息的阶级社会走出来,他在这里发现了战争的荒诞,又在其中找到了其理想的皈依之所:“社会主义就是平等。”
这么本沉重的书,奥威尔写得能让我不时笑得背过气去。
孙子兵法 ***
关于品德,《九变篇》说,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
关于用人,《行军篇》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关于给对方留后路,《军争篇》说: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关于不给自己留后路,《九地篇》说:围地,吾将塞其阙。
European Civilization ***
John Merriman
欧洲近代文明史,又一个耶鲁公开课精品课程,在iTunes自由下载。我记住了这句话:“无论什么时候听到大什么(greater XXX),你就要特别小心了。它等于某个民族发出主张:在其境外而其族群占当地人口多数的某个地方,应该属于这个民族所有。”
经济/金融
The Education of a Speculator ***
by Victor Niederhoffer
作者是90年代的明星基金经理、量化投资的先驱,在《黑天鹅》作者塔勒布的书里作为反面人物出现过:过度自信,过大下注,反复爆仓。读他这本书才知道,塔勒布懂的Niederhoffer何尝不懂。这本书写于他的顶峰时期,文体自由,思考发散但内核一致。跟股票作手回忆录一样,这类后来失败但当时成功的人写自己一路从失败中拼杀过来的经历,有浓浓的悲剧感:绝大多数人都会失败,哪怕他来自布鲁克林,浸淫过无穷的街头智慧,进入哈佛,成为顶级壁球手,一路赌来,洞察人性,阅尽被爆仓毁灭的其他人生,最后仍然不免于爆仓。
《股票作手回忆录》,《一个投机者的教育》,《被随机性愚弄》,这三本书值得串起来读。
A Man for All Markets ***
Edward Thorp
书名说明了一切,《全市场通吃的人:从拉斯维加斯到华尔街,我怎样战胜庄家和市场》是索普自传。他最早从数学上证明,玩家通过算牌可根据胜率变化下注,战胜赌场。心得写成书《战胜庄家》,成为21点算牌的圣经。他后来成立最早用数学建立套利模型的对冲基金,赚了很多钱,然后又写了本书《战胜市场》。总之,这是一个人生赢家的故事,脑袋好使,学以致用。
Economics for the Common Good **
Jean Tirole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梯若尔的新书。经济学是实现公共利益的不完美但不可缺少的工具:如何将个人、团体和国家追逐私利与实现公共利益一致起来?
“假如你不知道自己是男人还是女人,健康还是生病,富有还是贫穷,受过教育还是文盲,有无信仰,生于城市抑或乡村,追求事业成功还是生活自由,不知道所有这些,你想生活在哪个社会里?”
Adaptive Markets**
罗闻全
罗闻全是MIT金融教授,这本书用进化论视角来看金融市场。有效市场论不是错,而是不完整。适应性市场假说认为:人既不是理性也不是非理性的,而是演化中的生物体;我们展现出行为偏差,作出明显不完美的决定,但我们也从经验中学习,接受反馈,作出调整;思想有多快,从反馈中学习调整就有多快,远远胜过生物的演化速度;金融市场动力学由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人际互动来塑造;生存需求是推动竞争、创新、适应性的终极力量。
这些我都同意,但似乎也没有多少新意。
In Pursuit of the Perfect Portfolio **
Andrew Lo
这个是罗闻全做的的系列视频采访,全部放在了youtube上,采访对象全是现代金融学宗师,如尤金·法玛(Eugene Fama)、罗伯特·默顿(Robert C. Merton)、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比较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