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terRead 2015年度好书榜
BetterRead 有理有趣有用
BetterRead公号年度巨献,2015好书榜。书不必是今年出版,今年读到就算,特点是作者中诺奖得主比例高,但最好的书并不出自他们。
三星评级法,一星不如不读,两星不妨一读,三星不可不读。
行为/决策/心智/演化/博弈
by Philip E. Tetlock
《超级预测术》,BetterRead公号推为2015年度最佳图书,讲预测怎样才能有效,以及怎样才能成为超级预测者,在美国情报研究机构组织的预测竞赛中,打败精英大学的竞争团队,战胜预测市场,战胜能接触到绝密情报的CIA分析师团队。
作者是著名政治学家、edge网站沙龙的一员,出书前搞了一个大师班,与跨界精英分四节共两天长谈超级预测这件事,Edge Master Class 2015: A Short Course in Superforecasting,强烈推荐与书同读。
BetterRead公号文章:BetterRead 2015最佳图书|成为超级预测者
Edge Questions Series**
by John Brockman
每年,edge网站会提出一个年度问题,沙龙成员依次作答,最终结集出版,成为经典的《大哉问》系列。这四本书都是大哉问系列,每本都有上百人的回答,每个回答一两页,非常适合碎片化阅读。不要指望在这本书里读到ABC,也不要指望获得完整的阐释,175个一流精英在这里直接回答大问题,论证很少,锐度很高,带来碰撞和启发。剩下的,靠你自己。
这套书我今年翻过四五本,印象比较深的是这本:Thinking: The New Science of Decision-Making, Problem-Solving, and Prediction in Life and Markets,讲认知前沿前知,以及What to Think About Machines That Think: Today's Leading Thinkers on the Age of Machine Intelligence,讲人工智能挑战。
BetterRead公号文章:这个观念必须死
The Predictioneer's Game: Using the Logic of Brazen Self-Interest to See and Shape the Future**
by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超级预测术》里提到,政治学家Bruce Bueno De Mesquita的预测思路是其四个智识来源之一,所以又翻了一次他的《预测者的游戏》:基于影响力、地位、议题对参与者的重要性、灵活性、有无否决票等要素建立模型,用博弈论方法,预测国际政治事件。不过,这本书主要目的是为他的资询公司打广告,方法只讲个大概。看看导论就差不多了。
Mindware: Tools for Smart Thinking**
by Richard E.Nisbett
社会心理学大家Nisbett面向普通读者的新书,介绍改进日常认知和决策的方法,我且译作《智件:思维兵器谱》。他认为,第一,认知、判断、感受,均出自大脑的预判与构造,不存在赤裸裸的独立于人的真相。以为世界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那叫幼稚现实主义,naive realism。第二,所处的环境对我们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比我们自己以为的大得多。第三,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大多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
BetterRead公号文章:我们为什么总是看错人
Bursts: The Hidden Patterns Behind Everything We Do, from Your E-mail to Bloody Crusades***
by Albert-Laszlo Barabasi
这本书核心是预测,介绍的工具是幂律,这都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主题,作者是复杂网络专家,认为人类行为之所以呈现幂律特征,是因为按优先级处理重要性不同的问题。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不在这些地方,而是把科学研究前沿的介绍,与16世纪宗教改革前夜发生在东欧的一次旨在收复君士坦丁堡的圣战的始末,编织在一起,难解难分,似幻似真。多主线并进的叙述方式,更常见于悬疑小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会写的物理学家。
Linked:The New Science of Networks***
by Albert-Laszlo Barabasi
网络科学的科普介绍,十余年前之作,读来还是很新鲜,记住了一条,在尺度不变的网络里,因为枢纽的存在,病毒/思想/流行的传播不必须达到门槛。要不然的话,艾滋病早就消亡了。
Social Physics: How Good Ideas Spread-The Lessons from a New Science***
by Alex Pentland
作者是MIT连接科学和人类动力学实验室主管。这本书永远也不会被认为杰作。它只是那种可能有用的书。作者认为social intelligence是决定一个组织效率、业绩最重要的因素。那些最有创新能力的是这样一种人:在观念流中自由地探索,在不同的观念流间自如转换,又能将采集来的观念在群体沟通中再经筛选,汇成共识,形成决策。在群体层面,最有创新能力和效率的群体,其结构始终在切换当中。在探索阶段,结构呈星型,尽量最多元从外部获取新的观念;在整合和决策阶段,结构呈网状,每个节点与每个节点之间有丰富平等的交流。
Pentland将Kahneman的快思想与慢思想理论映射过来,认为探索阶段对应慢思想,而整合与决策阶段对应快思想。这也是他最有特色的一点:群体内部的信息整合并形成决策,主要是通过交流中的无意识信号完成的,交流的显性内容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Honest Signals: How They Shape Our World ***
by Tracy Heibeck & Alex Pentland
Pentland认为人有四种无意识的社会信号:influence, mimicry, activity level, consistency in emphasis,这四种社会信号构成了语言之外但极重要的沟通方式,他们还把这四种社会信号与个人的群体角色和任务角色建立了对应关系,在无意识间,通过观念市场,完成信息的发现、整合和决策。他们把这叫作network intelligence,对人际行为预测的准确率自称达到95%。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发明了一种可穿戴的传感器工具,sociometer,社交计数器,可以搜集和量化那四种社会信号。
Team of Teams: New Rules of Engagement for a Complex World***
by Stanley McChrystal
作者麦克斯塔尔是伊拉克战争期间的美军联合特种作战司令。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前进至巴格达郊外机场,下辖海豹队、游骑兵、三角洲,天上有无人机,地下有悍马,足以碾压一切看得见的敌人,却未能战胜伊拉克基地组织(AQI)。AQI人数不多,训练不足,装备平平,通讯靠信使,却迅速崛起为伊拉克最致命的一支力量,日后还滋生出伊斯兰国。
AQI有有一个抗得住各种打击的组织:网状结构,目标一致,但既没有标准打法也没有标准层级。
怎样与这样的组织作战?一天早晨醒来,麦克斯塔尔看着案前一堆等着他签字的命令,悟了。
Complexity: A Guilded Tour***
by Melanie Mitchell
一本关于复杂理论的简明百科全书式著作,作者本人是研究复杂系统的科学家,她给复杂系统下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其组成部分所构成的网格没有中央控制,简单的操作规则催生复杂的集体行为、精巧的信息处理,并通过学习或者演化适应环境。这个定义包含了混沌、计算、网络科学、进化论。
Complexit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by John H. Holland
Holland是复杂理论的重要学者,其著作《隐秩序》(Hidden Order)影响很大,不过他为牛津通识读本系列写的这本简介很干瘪。未读完。
接下来三本是跟概率、归纳、风险、决策有关的同类书籍。一本出自哲学家Ian Hacking之手,An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ty and Inductive Logic,胜在说理极为透彻。一本出自耶鲁法学院教授之手,supercruncher,重视实用;最后一本是数学家Jordan Ellenberg的How Not to be Wrong,内容最为丰富,毕竟这是数学家的主场。三本书的写作都很好。单独地看都能有三星评级,就是不可不读。如果只想读一本,根据需要自己选吧。
How Not To Be Wrong: The Power of Mathematical Thinking***
by Jordan Ellenberg
Super Crunchers: Why Thinking-by-Numbers Is the New Way to Be Smart***
by Ian Ayres
An Introduction of Probability and Inductive Logic***
by Ian Hacking ***
BetterRead公号文章:像费米一样速算
Guesstimation: Solving the World's Problems on the Back of a Cocktail Napkin**
by Lawrence Weinstein
Guesstimation就是毛估。哪怕是对你完全不了解的东西,都可以毛估。首先确定上下限,就是你确信实际值绝对会落在其间的那两头,不管两者之间隔得多么远,比如说,一个直径15公分的铁球有多重?如果你肯定它不会超过100公斤,也肯定不会低于10公斤,那这就是上下限;然后取上下限的几何均值,得出30公斤出头。30公斤不见得准确,但作为毛估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毛估不求精确,目的是确定需不需要进一步了解就行。
更形式化的表达是这样的,任何数都可以化归为x*10^y。比如,123是1.23*10^2。最重要那个数的是指数y,毛估的目标就是估对y值;其次是系数x的第一位数,至于其后的数字,对毛估来说完全不重要。
想起Fischer Black对市场有效性的毛估。他说,如果市场对一只证券的定价在其内在价值的2倍以内,factor of 2,就可以说市场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半价或者两倍,都是有效定价,虽然这来回相差4倍。
Darwin's Conjecture: The Search for General Principl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Evolution
by Geoffrey M. Hodgson & Thorbjørn Knudsen **
作者是进化经济学家,认为达尔文主义普适于各学科,生物学只是首先发现了它。他提出一般化的达尔文主义:仅包含变化、遗 传、选择的极简理论,作为元理论为各个学科提供理论框架,正因如此,这些具体理论需要加入与其兼容的辅助假设。生物进化有自己的特殊辅助假设,而社会进化也有自己的特殊辅助假设,两者差别可以很大。
因此,社会科学无须平移生物进化论,因此,获得性状可不可遗传、计划与设计有无角色这类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之间的冲突问题,演化是永远渐变还是间或有突变的问题,变成这些特定学科的辅助性假设是否成立的问题,不再有颠覆性效果。
Top Dog: The Science of Winning and Losing**
by Po Bronson, Ashley Merryman
从神经心理学讲人际竞争能力的书,与任何一本神经心理学的书一样,它从一种特定激素或一个特定基因“决定”人的特定行为倾向开始,似乎要走向生理决定论,然后再慢慢引入人体各种激素与基因极度复杂而人类只是初探其端倪的现实,把自己以及读者从生理决定论的边缘拉回来。又叹引了读者,又护住了基本的科学面子。
几点分享:
第一,老大老二动力学。老二比较坚韧,敢冒风险,注意观察,寻找自己可能占优的各种可能。因为在与老大贯穿整个童年的竞争当中始终处于劣势,老二已经培训到了。
第二,独生子女并不自私,因为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中没有竞争者,独生子女的主要问题是naive。
第三,一个团队能否成功,在组建之初就决定了。60%取决于任务的难度和成员能力是否匹配,30%取决于团队组建之初的磨合,其后的努力只占10%。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团队组建之后不太成功,最好解散团队,推倒重来。
经济/金融/投资
Misbehaving: The Making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by Richard Thaler
《乱来》 ,现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Richard Thaler的新书,是一本类自传兼行为经济学简史。 Thaler最早服膺心理学家Daniel Kanehman和Amos Tversky对人类行为系统性偏离理性假设的研究,并将其引入经济学营垒,开创了经济学的行为转向。Thaler这书结尾的时候说,行为经济学接下来有三个未尽的方向,第一个是在经验层面继续寻找发现系统性偏离理性假设的人类行为。第二个是建立统合性的理论。第三个是应用。第一个主要成果在行为金融领域,仍在继续;第二个正如行为经济学的批评者所批评的那样,还没有;第三个Thaler身体力行,做选择的设计。
BetterRead公号文章:股市为什么总乱来?
Phishing for Phools: The Economics of Manipulation and Deception**
by George A. Akerlof & Robert J. Shiller
今年经济学通俗著作当中作者阵容最为豪华的一本,两位作者罗伯特·希勒和乔治·阿克洛夫都是诺奖得主。《钓傻瓜》说,市场经济达到的均衡可没保证过一定要是“正常的”,操纵与扭曲也是“均衡”的一部分。 这本书从经济危机、个人财务安全、健康、善治缺失角度,讲操纵和欺偏在市场经济中有中心而不是边缘角色。这本书读读导论就可以了,还有兴趣的话再读最后一章,两位作者用一章的篇幅来讲这本书与已成行为经济学常识的诸多发现有何不同。我读了这章之后的体会则是没有什么不同。
The Great Escape: Health, Wealth, and the Origins of Inequality**
by Angus Deaton
Angus Deaton是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是他的近著,讲人类社会逃离饥饿、匮乏和疾病的近代史,以及与之相伴而至的更大的不平等。Deaton有本学术自传 Puzzles and paradoxes: a life in applied economics,其中讲到,经济学就这三件事:理论、实证、写作。这本书有无穷无尽的数据,而可读性居然不差。Deaton还拒斥人类社会总会变得越来越富足健康的看法,他认为这场大逃离取决于诸多偶然因素。书名来自同名电影,讲二战中盟军战俘从德军战俘营逃离的故事。领头的成功逃狱三次,被抓回来三次,被枪毙。Deaton说,取这个书名,忽略实际结果,重在抗争的意义。
Rationality in Economics**
by Vernon Smith
Nobel Lecture: Constructivist and Ecological Rationality in Economics***
by Vernon Smith
虽然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Smith的文字太差了,写得又枯燥又充满歧义。Rationality in Economics读到2/3,还是决定弃书,转而去读他的诺奖讲座,好一些,短一些,内容一样。总的说来,还是有收获的。Smith也是实验经济学家中比较有雄心的:主流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表面上针锋相对,其实都着眼于个体也就是人的理性或者非理性,实验经济学更重视市场怎样才能发挥作用,不管市场中的个体是所谓的理性还是非理性。
Rationality in Economics里面提到Iowa Electronic Market,一个各种预测的网络期货交易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你有什么预测,政治的、经济的、金融的,就用真金白银下注。市场由Iowa大学商学院老师们维护,算是真实世界的教育。http://tippie.uiowa.edu/iem/
BetterRead公号文章:劣币驱除良币?
Who Get What and Why**
by Alvin Roth
实验经济学家、诺奖得主Alvin Roth的新书Who Gets What and Why。以前另一位实验经济学家写的书,John List的the why axis,List享有大名,书也很好读,就是没什么意思,一些案例的介绍而已;Alvin Roth的Who Get What and Why也是一样,读书能看到他们如何学以致用,不明白这东西的理论价值在哪里。从这两本书中,就是看到经济学范式下的碎片化应用。
这书大多数时候要么是陈旧的,要么讲到有趣话题却总是浅尝辄止的,翻翻翻翻翻,就翻完了。有兴趣步我后尘的,只推荐第三部分讲延迟接受算法(deferred acceptance algorithm)那几章,倒是很有用,适用于学校招生排位、肾脏交换等,其实可以一般地推广应用到大量不由价格决定的双向选择情境。
BetterRead公号文章:高考填报志愿怎样不留遗憾?
On Institutional Investing**
by Jack Treynor
Treynor是现代金融基石理论CAPM模型发明者之一,又一直在做主动管理型基金,寻找投资的edge,兼具两边的思想深度。这书是Jack Treynor的集子,许多个短篇,每有令人叫绝的洞见。
比如,市场之所以大多数时候能有效定价,不是因为其中有投资者特别英明,而是投资者们独立地犯错误。所以一份影响力巨大的研报,一方面增加了市场平均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又因为其影响巨大,减少了投资者犯错误的独立性,净效果可能是减少了市场定价的有效。
又比如,基金经理是逻辑说得顺的好还是磕磕碰碰的好?想知道答案,去翻书。
Fisher Black and the Revolutionary idea of Finance**
by Perry Mehrling
这书前言写的太好了。金融学教授这么会写书,文字工作者很沮丧。传主Fisher Black是期权定价公式主要发明者,可惜去世早,没拿到诺奖。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个不容易但也不罕见,罕见的是Black用以指导人生(不是投资,Black几乎不投资)的指南,是CAPM模型。
书中还讲到,Black是个内向症患者,但有一套社会化学习方式:一对一、对面对、完全朝向问题的交流,只谈自己感兴趣的那个方面。所以跟Black交流过的人数以百计,但每个人都只了解自己看到的那一小片Black。
Lifecycle Investing: A New, Safe, and Audacious Way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Your Retirement Portfolio***
by Ian Ayres & Barry Nalebuff
人生第二大悲剧是钱没花完,人死了。人生第一大悲剧是钱花完了,人还没死。生命周期投资法,主张在组合多元化之上更进一步,实现时间多元化。人的一生,收入流是不平均的,初期少,后期多。如果按通常的股债固定比例投资,则过度集中于中后期,大有可能无法筹齐退休所需的资金。为了将投资熨平,作者建议年轻人一开始投资的时候,一定要加杠杆,可投资资产全部并再加一倍杠杆,投资于股市,然后随着年纪增长逐步减杠杆。
其逻辑是这样的,一生收入流贴现到现在,乘以由你的风险偏好决定的投资组合中买股票资产的比例,就是你现在应该用来买股票的资金额,但刚工作的年轻人总是达不到这个数字,所以要加杠杆。杠杆的风险被时间多元化抵销后,在40年的漫长投资期中,仍然能获得相对低风险下的相对高收益。
The Manual of Ideas, by John Mihaljevic **
各种投资风格及适用范围,简明百科全书式的读本。
Reading About the Financial Crisis: A 21-Book Review**
by Andrew w. Lo
金融工程大家罗闻全的长篇书评,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21本书,一半来自学者,一半来自记者。书评发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上。罗在前言里豪迈说道:基本上没人能读完21本书,这书评就省了大家的事。这个长篇书评的下载地址:
罗闻全说,解构金融危机的文章、书、报告汗牛充栋,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像美国交通安全局NTSB空难调查报告那样令人信服的呢?他举了一个例子:美国金融机构的杠杆率在危机前30多倍,被认为是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就没人认真看,自从1998年以来,杠杆率就是这么高了。
The Education of a Value Investor**
by Guy Spier
很逗的一本书,作者是英国人,以全班第一从牛津毕业,又读了哈佛商学院,毕业的时候想不走寻常路,没去高盛这种公司,去了一家华尔街小投行,结果发现骗子成群,过了两年辞职出来,全公司的人都被抓了,然后因为这段经历,他找不到工作。这时自学价值投资,看Graham的聪明投资者,读巴菲特的所有传记加股东信,但还是找不到工作。最后只好管理父亲的资金。后来又寻找到人生的另一个楷模,印度人Mohnish Pabrai。 Pabrai步亦步,Pabrai趋亦趋,两人还合伙买了巴菲特的拍卖午饭去朝圣。
这是一个失败金领如何转变成为一个类雪球草根投资者的故事,一个聪明人如何痛苦地时常不成功地蜕变为老实人的故事。故事的结尾还是美好的。看这书没什么收获,就是得个乐呵。
The Frackers: The Outrageous Inside Story of the New Billionaire Wildcatters**
by Gregory Zuckerman
这书上了2014年金融时报好书榜。讲美国页岩气革命是怎么发生的。看到两点,第一,页岩气是个标准的颠覆式创新,大公司看不上,因为开采成本高,而页岩层油气含量不明(当时),经济价值有限,所以就是一群一直在生存危机的中小公司在搞,直到突然有一天技术突破。 第二,技术创新中的大多数是组合而来的,也就是对现有技术的新组合。注水压裂法有几十年的历史,横向开采法也有一段时间,各有其用,直到有一天,有人把这两样技术合在一起,井喷就开始了。
看了这个,觉得在中国搞页岩气,没什么戏。
BetterRead公号文章:挖出来的革命
前沿/新知/科学
Creativity: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by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这本书讲的创造力,是指现实地给人类知识带来了改变。一要通晓现有知识,二要有独特贡献,三要这贡献为共同体接受。这本书因此讲的一点不飘渺,而是非常现实,几乎可以当作成功学系统论来读。
此外,有创造力的人没有单一的风格,惟一共通的地方就是复杂性:同时拥有相互矛盾的特点并在两者之间自如转换。Csikszentmihalyi列了十对这样的矛盾:既精力充沛又易受伤害,即外向又内向,既自信又谦卑,既聪明又天真,既有想象力又务实,既嬉戏又有纪律,既有激情又有超脱的客观,既革命又传统,以及,拥有跨性别的气质。所有人都有内在矛盾,但一般人在矛盾中感到不适,有创造力的人则将其变成了创造力的来源。
BetterRead公号文章:自相矛盾才有第一等智慧
Life Itself: Its Origin and Nature**
by Francis Crick
如果一个地外文明发展到远比人类文明高的水平,但又没达到任意而为的水平,当自己的世界面临毁灭,要寻找一个适宜的星球,使生命得以延续,它会怎么做?Francis Crick的书Life Itself: Its Origin and Nature这本书,作者以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及诺奖得主之身,以专业科普的外壳,包装了这样一个科幻故事的内核。你一定想不到答案是什么。
送点细菌过去。
BetterRead公号文章:我们都是外星人
Robot's Rebellion: Finding Meaning in the Age of Darwin***
by Keith Stanivich
为天地立心,为自然立法,从人的角度看,人是宇宙的中心,予一切以意义;但在人体深处,从基因的角度看,人不过是其自我复制的载体。自我复制是基因惟一的“目的”,对人类福祉的“关心”仅限于其中有利于基因复制的那一部分,两者利益并不完全重合。比如,完成繁衍,则人对于基因不再有价值,衰老、死亡接朣而来。人类渴求长生,基因报之以癌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人之为人,就是要脱离对于基因的盲从,超越刍狗的命运。
Decision Making and Rationality in the Modern World**
by Keith Stanovich
理性派和演化心理学派一直在互撕。一派认为人类存在着各种非理性的bias,一派认为这些bias来自漫长的人类演化,于人是良配。两派之争在这本书里经由作者的元理性概念实现了综合,所谓元理性就是以理性以本身为其反思对象。
他这书里的反省理性是最高层级的。一般意义上的理性是能对偏好排序,但不关心偏好的内容。反省理性是要关心偏好的内容的。所以能解决你说的问题。但是,据我看过的作者写的其他书,我觉得反省理性无非是把过去归属个人选择的那些难以言说的东西,如价值、信仰、美丑,用反省理性这个词纳入他的三级理性框架。新瓶装旧酒,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更好的解决。巴依老爷问河水要几瓢才能舀干。阿凡提回答说,如果飘跟河一样大,一瓢;如果一半大,两瓢。我觉得前人的回答是两瓢,作者的回答是一瓢。好像差别很大,其实差别很小。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by Keith Stanovich
这书出来第十版了,是本名著,其内容主要是应用于心理学的科学哲学:心理学为什么是以及如何才能是一门科学,我没翻完。几点印象:公众想起心理学必想起弗洛伊德,作者非常痛心,因为他认为弗洛伊德搞的不是科学,事后什么都解释得了但没有预测能力;流俗智慧很深刻但没有用,因为无论你要采取什么行动,必有一款格言支持你——“狭路相逢勇者胜”VS“多算胜少算”。
Second Nature**
by Gerald M. Edelman
Oliver Sacks谈到Gerald M. Edelman的神经进化论时,非常激动,认为就像进化论那样,是没读到时想不到,读到以后觉得本该如此,其神经群体选择说,既摆脱了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又没有陷入还原主义和决定论的陷阱。但Sacks最后提醒到,Edelman虽然拿到了诺奖,但不是因为这个理论,而是因其在免疫理论上的成就,神经进化论虽然伟大,但长期是冷门,原因一是因为领先于时代太多,二是Edelman太不会写。我去读了他的second nature,其他的无力置评,最后一点完全同意,已不得不弃书。推荐给能者。
Life on the Edge: The Coming of Age of Quantum Biology **
by Johnjoe McFadden and Jim Al-Khalili **
书中介绍了量子隧道(越过看似不可能越过的障碍)、量子纠缠(无视距离的即时同步),量子叠加(同时处于多个状态)这几个概念后,用它来解释生命是怎么回事。作者认同薛定谔的看法,就是生命不是从无序中生有序,而是有序生有序。至于是怎么回事,看得似懂非懂。这不怪两位作者,为了解释反直觉的量子世界,他们用了大量的精巧比喻,已很难得。
作者说,牛顿力学的世界是有序的,热力学的世界是无序的,而最深处量子力学的世界又是有序的,quantum coherence。一般认为quantum coherence在热力学那一层被颠覆了。但是,生命体有一条从最上面的牛顿世界穿过热力学世界到达量子世界的特殊通道,所以保有了coherence。这本书讲这条通道存在的各种迹像和证据。别问我这是什么意思,虽然这些字是我打的,我完全不懂这是什么意思。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by Yuval Noah Harari
2015年大火之作,如果对智人在农业革命之前的故事不了解,可以读。如果已有了解,可以不读。作者的特点是把这一段很融汇地讲了一遍,文字介于口语和网络表达之间。提出了一些乍看聪明但细想其实空洞的概念。比如,把智人大规模自组织的能力归于构建想象的能力,初看很有洞见,其实就是文化,而这是常识。再比如,他说,不是人驯化了麦子,而是麦子驯化了人,然后铺陈一番,都属于没什么意义的聪明。
至于该书的后半部分,不值一读。
政治
Dealing with China: An Insider Unmasks the New Economic Superpower***
by Henry M. Paulson
保尔森见过的中国领导人和精英的数量,恐怕是这一代的美国人中最多的。这本书有大量的与中国顶层精英交往的细节,无论是在中文还是英文书中都难得一见。
World Order**
by Henry Kissinger
许多人以为基辛格是中国问题专家,其实不是。基辛格学者出身,真正最熟悉的是民族国家和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的演化,然后将理论践行于自己参与政策制定的那段风云时光。此前基辛格的书《论中国》,反响平平;这次《世界秩序》回到老本行,驾轻就熟,老练通达。
这书讲的是1648年维斯法尼亚条约奠定现代民族国家体系以来近400年的世界体系演变简史。主要的政治体都讲了一遍,欧洲、中东、美国比较精彩,亚洲部分快进感比较强。书的写作相当有水平,主题跨越极大,涉及极多争议、利益与不同立场,均能报以尊重、得体、且不乡愿的处理。我很佩服。
向全世界宣战的事,法国也做过,不过是以解放的名义。
BetterRead公号文章:基辛格看五代中国领导人
Mr. Putin: Operative in the Kremlin***
by Fiona Hill & Clifford Gaddy
这书讲普京有六种人格:国家主义者、俄罗斯历史继承者、幸存者、外来者、自由市场者、特工,并用这个六人格框架来分析其内外政策。
作者认为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是普京对西方的转折点,而近年的乌克兰事件是其自然延续。普京的底线是不能允许这两个国家加入北约,为此不惜诉诸武力。本质上,这是一场以乌克兰为舞台的俄罗斯誓要在苏联势力范围内重建影响力的一场威慑性的非正规的战争。
其他问题上,普京仍然会保持私营经济,仍然在一些共同利益上与美欧合作,但划下了新的道。他还认为,普京不了解西方。欧美乐于在俄罗斯看到市场经济、法治、宪政,但也就是如此而已,但普京把西方对这些的态度当作颠覆其个人体制的阴谋,是严重误读。
作者并不认同普京之治,但认为普京不仅是一个战术家,还是一个战略家,其政策有很强的一致性,也没藏着,全部见于1999年上台之前几天的世纪末公开信。
Corrup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by Leslie Holmes
又一本牛津通识读本。这本谈腐败。一本小书,关于腐败的方方面面都有扼要简结。其中提到腐败的文化差别,作者认为,人情这件事哪里都有,俄罗斯有blat,类似物物交换;美国有networking,人际网络;中国讲关系;英国有old school tie,校友关照。你觉得哪种更腐败一点?作者认为是英国。因为在英国,如果你出身某个精英私校,那么有人会替你找身处关键位置的校友求关照——他是我们学校出来的——受托者和受益者之间连认识都不需要。作者的看法是:腐败的文化差别只是权贵为自己辩解的托词。
The Soci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by 唐世平
唐世平教授的The Social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获得了国际研究协会(ISA)年度最佳著作奖。唐教授以进化论来解国际关系史,批判既有的多种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一石二鸟,格局极大。他不是简单将生物进化论复制于社会演化分析,而是建构自己的社会演化范式SEP(Social Evolutionary Paradigm)。他称这是寄生于超级拉马克主义的达尔文主义,其基本主张在这两张图中表达得很清楚。简而言之,SEP主张社会演化是有意识的,群择的,对环境变化应激的,获得性特征是可“遗传”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自然选择而是受自然限制的人择;最后,与现代达尔文主义一样,SEP认为社会演化没有方向,历史没有目的。
BetterRead公号文章:中国与美国的战略思维差别在哪里?
The Real North Korea**
by Andrei Lankov
Andrei Lankov这本书认为北朝鲜既不是非理性也不是意识形态狂人,而是当代超级马基雅维利。另外认为韩国太成功,北朝鲜承受不起松动带来的震荡,所以绝不会改革。
作者认为,因为经济失败到难以维系斯大林式国家,国家机器因为没有资源而客观上收缩,是朝鲜发生变化的惟一动力来源。从这个角度也对先军政治有了更好的理解:选择性地维持国家机器。这书后两章讲朝鲜政权的未来及应对,总而言之硬软都不成。对于朝鲜,只能放弃预测,做好准备。
The Impossible State: North Korea, Past and Future**
by Victor Cha
作者曾是美国国安会亚洲事务主管。这本书巨长。只能挑着看。他认为朝鲜变局的动力在于朝鲜人民现在只能自己想办法,以前国家配给一切不用自己想办法。人民自己想办法,变局就会到。我不信服这个逻辑。
历史/传记
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Further Adventures of a Curious Character***
by Richard Feynman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的第二本自传体故事集,费曼以兴趣驱动求知,游戏人生,享受生活,也深知人的无知、无能、懒惰、卸责、乡愿造成的悲剧。前半部分讲他的初恋女友、首任妻子Arlene的患淋巴结核,一再误诊,生离死别。后半部分是他参与调查挑战者号灾难经过,如何用蠢问题穿透官僚机构的推诿和卸责,如何低调地骄傲,如何不动声色踩活官僚,书里有许多好办法。
这篇BetterRead公号文章则是取材于他的第一本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 自由、性与赌博—诺奖得主费曼三指南
by Oliver Sacks
Oliver Sacks,不成功的神经科学家,成功的神经科医生,极为成功的神经科学通俗作家,谈不上传奇但充满吊诡的人生经历,大师级的写作。这里是Sacks在amazon上的个人页面,著作太丰,最著名的是那本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Cat.
BetterRead公号文章:最懂“我是谁”的那个人死了
What Mad Pursuit**
by Francis Crick
Francis Crick的自传What Mad Pursuit,讲他的早期经历,以及分子生物学从二战后到解开遗传密码那一二十年的大跃进史,他与James Watson发现DNA双螺旋结构自然是其中的辉煌一幕。
30岁才站到学术的门槛上,肚子里只有过时的学问,只因用了正确的择业法,走上了一条难以想象的成功道路,仅仅8年后就作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从此与达尔文、孟德尔的名字相连。
你必须知道的八卦择业法:你爱八卦什么,就做什么。
BetterRead公号文章:择业:两位大家的启示
万神殿堂***
by 王南
读库丛书之一,系统介绍罗马古建筑,如去罗马,必须手持一本。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
by Owen Lattimore
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生于美国,长于中国,去过延安,做过蒋介石的顾问,被麦卡锡称作过为苏联间谍,游历过从东北到蒙古到新疆到西藏的中国内亚边疆,服膺过汤因比,没有过正规学术训练,写过一本《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成为70年来不坠之中国边疆史名著。
BetterRead公号文章:就这样颠覆历史
教育/自我管理
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 ***
by Clayton M. Christensen
Christensen是名著Innovator's Dilemma作者。这本书作于他发现得癌症之后,是商学院教授的人生指南。将一些商学院的理论投射到人生,关于职业生涯,关于家庭,以及关于如何不进监狱。Christensen将能力的三要素理论resources, process, priorities,投射到儿女教育上,不无启发。他认为resources最容易被高估,父母总是想把最好的资源给孩子,比如上各种精英培训班,Christensen把这比作教育外包,但正如关键能力不能外包一样,那些真正能决定孩子未来的东西绝不应通过外包也不能用外包来解决。最重要的priorities在家庭中的投射是价值观,只能是在父母与孩子长时间亲身教育的process中形成。
说到底,Christensen这些,不外乎言传身教四个字。固是新瓶旧酒,换个角度重温一遍,仍然有其价值。很小的一本书,不花多少时间。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by Atul Gawande
又一本2015大火的书,我读来有一个收获:对老人最大的威胁,除了已经很受重视的各种慢性病各种癌症之外,比较容易忽视的是摔倒,导致骨折,一部分老人从此离不开轮椅。摔倒的原因一是老人因为各种病症服用多种药物,易致头晕;二是肌肉力量下降。作者建议定期检查腿脚,服药后少动,补充食物增加体能。要非常警惕体重下降!
BetterRead公号文章:老人为什么常常摔倒?
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 What Early Learning Tells Us About the Mind***
by Alison Gopnik and Andrew N. Meltzoff
《摇篮里的科学家》,讲小朋友从出生到四岁左右的认知进展,写得清楚、晓畅、温暖。看这书可以减少年轻父母的很多焦虑:最重要是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要长,而不是在一起时特地教它什么特定的东西。小朋友是自世界诞生以来最复杂最精密最了不起的学习机器,有生而知之的天赋本能,更有学而知之的强大能力,而父母的教育发生在无意识间。
BetterRead公号文章:父母天生是教育家,哥哥姐姐天生是大教育家
Siblings Without Rivalry: How To Help Your Children Live Together So You Can live Too **
by Adele Faber & Elaine Mazlish
中国的两娃家庭在复兴,然而在空白几十年后,年轻父母们对两娃之间的战争既陌生又忽视:有什么关系?老二来了,我跟老大说永远爱你,只不过也要爱它,不就行了吗?
本书会告诉你为什么这样不行。有一连串的真实情境训练,对困于两娃战争的年轻父母,是一部及时的兵法。
BetterRead公号文章:两娃战争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