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有心法 | BetterRead
文 | 王烁
跟虎妈的对话是从朵拉开始的。
朵拉是我女儿,意志强大,智计百出,不过遇到的是同样意志强大智计百出的朵拉妈。我问虎妈,母女冲突怎么办。
虎妈,耶鲁法学院教授蔡美儿(Amy Chua),一本《虎妈战歌》引爆中美育儿文化碰撞。她目标明确,意志坚定,遇到如出一辙的两个女儿路易莎和索菲亚,天然适合作导师为我解疑。
“朵拉跟妈妈冲突,谁赢?”
“妈妈赢。”
“现在这很正常,但从孩子七八岁起就不一定了,因为孩子会知道你的软肋在哪里,比如你重视上学,她就偏不去上学,用这来威胁你。你很难不被打败。”
蔡美儿讲过自己怎么逼女儿路易莎学弹某首钢琴曲。女儿认为太难学不会,虎妈说岂有此理,找什么借口,从羞辱到威胁,什么招都使,包括要把女儿的玩具全部捐出去,等等等等,非练不可。
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
虎妈没说,但我不难猜得到,孩子在过程中学会了一切,然后在未来的时间里,一样一样用回到妈妈身上。孩子的策略是父母策略的镜像。你用什么策略来对付她,就教会了她用什么策略来对付你。
那又怎么样?虎妈认为值得。论钢琴,女儿最终进林肯中心上台演奏;论学业,女儿今天一个在哈佛一个在耶鲁法学院;论亲情,“女儿整天给我发短信,还表示也要做虎妈”,蔡美儿说,“不过第三代我不管了。”
来啊,互相伤害啊——这样的互相伤害,是只属于至亲之间的经历。惟有成功是最好的报偿。
上面那个故事的结果,母女不眠不休对抗到最后,路易莎忽然弹出了琴曲最难的那段音符。苦尽甘来。进阶的巨大喜悦使此前的相互伤害变成相濡以沫的共同历程。完美结果。
但如果失败呢?
在虎妈看来,失败不可接受,因为它不应该发生。她在华尔街日报写文章说:
“中国父母要求孩子成绩优异,因为相信孩子做得到,如果没达到,就是因为努力不够。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父母对孩子表现不佳的反应总是斥责、惩罚和羞辱。中国父母也相信孩子足够强大,承受得起这些,然后进步。”
估计今天即使在中国也只有一半父母同意虎妈这个看法,在美国这简直是岂有此理。一次晚宴,蔡美儿讲了自己的育儿故事,同席有人当场崩溃离席。虎妈一度是社交毒药。
如果虎妈只有这个见识,与村夫愚妇有多远呢?
如果不惜用羞辱和威胁逼孩子不断加码努力,就必须成功,只有成功才能带来回报赎回亲情,而失败则会是双重的:亲情受损,还没回报。
所以,必须选择那些孩子一旦努力就有回报的事情。
虎妈不是完全没给女儿选择:女儿可以在钢琴和小提琴当中选一样,但必须选一样。虎妈的父亲当年给了她同样一道选择题。具体原因不可考,但虎妈认识到,什么乐器其实无所谓,关键是乐器演奏是最典型的可以步步进阶的练习。它与天分有点关系,但更与努力相关。只要你是正常人,练习时间足够,练习方法正确,你肯定可以一级一级攀到专业水平。
经意不经意间,虎妈摸到了刻意练习的门。
刻意练习适用于这类领域和技能的学习:
-难度分级;
-目标明确;
-反馈清楚;
-方法成熟;
-改进具体;
-过程艰苦;
钢琴、小提琴正是最适合刻意练习的对象。这条路很难,但投入总有回报,那些投入最多的会走到最后。
成人的刻意练习与孩子的刻意练习有个重大不同。成人只能靠自己,孩子则必须有父母的角色,问题是这角色是什么?
虎妈说,“中国父母懂得,除非你擅长,什么事都不好玩,而要擅长任何事情都必须努力。孩子一遇困难都自然而然想放弃,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甚至不惜逼迫他们坚持,练习,练习,再练习,越过困难,进入正反馈的轨道:努力带来回报,回报激发努力;获得赞扬,建立信心,那些曾经仇恨的练习这时变得有趣。”
如果你面对挑战,准备不断加码,增加努力,请确定你走在那条适合刻意练习的路上,因为不是所有领域都有难度分层、明确目标、清楚反馈,成熟方法,可作具体改进的。刻意练习不适合用来发现新领域,养成新技能。如果你在这些地方刻意练习,套用虎妈法,层层加码,那就南辕北辙,最后结果是悲剧。如果是父母用在孩子身上,则是双重悲剧。
高标准,严要求,不找借口,如果你能接受这些虎妈心法,搞清楚它能用于哪些地方,它有用,但不普适。
我问蔡美儿,如果能重来,会不会做法不同?
她想了想:也许会给她们更多一点户外时间,以前觉得这是浪费时间。
虎妈一点儿也不后悔。
临别之际,她告诫我:小时候严格要求,长大尊重个人选择。顺序千万别反了。“你是愿意孩子小时候没有多少空间长大后有很多空间呢?还是小时候很多空间长大后没有空间?”
什么使人幸福?
“有选择才有幸福。”
BetterReadKids
BetterRead品质,专注小朋友
《赤龙》
明帝复辟,阴谋深刻
小说家里最懂历史,史家里最会写小说,苗棣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