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物质奖励怎么用?

楼夷 BetterRead 2022-11-14




 

假设你有两项任务要孩子完成——一项是洗碗,一项是期末考试考出好成绩。

 

为了激励孩子去完成任务,你可以选择给口头表扬,也可以奖励出去旅游。你会怎么分配呢?

 

估计大部分家长的选择是:考试好就出去旅游,认真洗碗就口头表扬。

 

这个选择透出的想法就是,人的行为是物质奖励驱动的。越是需要付出重大、长期努力的行为和目标,越需要采用物质奖励。

 

我们可以简单把奖励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比较简单,就是口头表扬。物质奖励以实物为主,包括金钱(积分、筹码)、玩具、文具、旅游、书本等等。在我们家还包括游戏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会一般会把物质奖励用于更看重的行为。比如孩子每天洗碗,就口头表扬或者小奖品;如果考得好,尤其是期末考试成绩好,就给钱,给玩具,出去旅游等等。

 

不过,实际上可能恰恰相反。

 

最近在看一本叫《奖励的恶果》的书,这本书列举了不少科学研究的发现,物质奖励能短期改变人的行为,却很难改变其长期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说,对方可以暂时顺从你,但是心里并不听你的。

 

这不是说物质奖励就没用,而是说物质奖励对于两种行为的干预效果不佳:一是长期行为。一旦你用上物质奖励,你就得不断升级奖励,否则对方就不服从了。二是创意活动。对于特别需要发挥创造力的比如艺术类或者科技创新类工作,物质奖励反而会适得其反。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是对的,但关键在于区分哪些“能“,哪些”不能“。

 

简言之,我们应该用物质奖励来干预短期行为,用精神奖励或者其他方式激励长期行为。

 

 

分清两类行为和两类奖励

 

所以,关键在于分清楚哪些是短期行为,哪些是长期行为。

 

短期行为有两种。一个是你希望孩子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事情,比如明天要孩子去跑1000米,或者让他今天把家里的碗给洗了。第二个特点是这个行为是偶发性,或者特定时间段内需要做的。

 

长期行为有两种。第一种长期行为就是你的日常活动,比如每天刷牙、做作业等等。第二种是你为长远目标而做的事情。比如你的目标是考上大学,那你就必须去上学,并且为高考做准备。

 

在我们家,长期行为都是没有物质奖励的。

 

这意味着什么?考试考得好,没有奖励。作业完成了,那也是应该的。除了学校任务,我们规定孩子每天还要跳绳和阅读。这些都没有奖励,因为学习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另外,假期旅游也算日常活动。考试好不好,都要出门玩。

 

那什么需要奖励呢?短期项目,而且是那种需要你额外付出努力的事情。

 

比如最近我家两娃的古诗词背诵活动。(


朵拉先花了半个月时间背诵了学校早读的60首古诗词,获得一枚金牌。她再花一个月时间成功默写了75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获得一枚金牌。

 

然后弟弟也加入进来。他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75首古诗词的识读任务,获得姐姐手工制作的奖牌一枚。


大家看到了,古诗词诵读的物质奖励不是钱,而是奖牌。为什么不是钱呢?这个之前也说过(),因为我们家孩子平时用不上钱。当然,我们家的物质奖励不仅仅有奖牌,小到棒棒糖,大到乐高玩具,还有游戏时间等,非常丰富。

 

对孩子来说,奖牌最大的作用,就是显摆。

 

因为朵拉班级里,就是用奖牌来鼓励学生早读的。所以朵拉获得奖牌后,立马写了一篇作文《我最心爱的东西》,介绍了她如何努力学习获奖的经历。同样,一年级的弟弟虽然刚刚学会拼音,在姐姐的刺激之下也开始读古诗了。

 

激励应该赋予社交属性

 

能够吸引孩子的物质奖励,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有社交属性,可以帮他们交朋友;第二就是要具新鲜感,这样才能吸引充满好奇的孩子。

 

比如诗词诵读里的奖牌,第一次是我给的,就是普通的金牌。因为孩子的学校也是用类似的金牌,所以他们很接受。但是,很快他们就开始出新招了。弟弟先给我和姐姐考试,颁发了他自己在做的纸奖牌。姐姐又出考题,然后给弟弟颁发了她用扭扭棒做的奖牌。这个丑萌丑萌的奖牌成为弟弟的最爱。




孩子这么给力,我也得不断升级我的奖牌系统啊。最近他们开始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的书。这套书囊括了教育部语文课标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相关古诗词,并且随着相关大纲和标准的升级,量也在增加。最近我发现,小学生必背的古诗词加上文言文,一共有182篇。等于是过去的两三倍了。

 

要在某个时期内完成这么大量的诵读,就不是单个奖牌能够激励得了的了。我买了十个小图章,让两个小朋友每天互相考试,谁背出一首诗,就盖一个章。谁拿到30个章,就将获得奖状一张。这种小图章也是学校里老师经常用的。所以姐弟倆很感兴趣,积极献计献策,建议我加入贴纸、勋章、抽奖等方案。

 

虽然我的奖励不值什么钱,但是变化多,而且是姐弟两人玩,还和学校有关联,所以效果就比较好。

 

 

不干预也是一种激励

 

最后想说说奖励的最高境界——不干预。

 

之前我介绍过丹尼尔·平克写的《驱动力》这本书。这本书介绍了一个看上去很普通但是细想一下很有意思的理念,就是说人的行为不只可以分为受到内因激励和外部奖励,还可以分为受控行为和自主行为。如果人们能够自我管理,自主行动,反而会激发更多的创意和努力。

 

要激发人的自驱力,那就要给予对方自主权——做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时候做,怎么做,跟谁做。


放弃对孩子的控制,这可能是家长最难做到的。但是有时候不干预的确会带来惊喜。我们都知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是要看你怎么能用起来。那英文学习,就是看你能否在生活中听说读写。


在我们家,孩子真正全方位用上,就是他们自发英文绘本创编活动。去年开始,他们自己画画,自己写故事,然后表演出来。到目前为止,已经画了10多本漫画。



整个过程我既没有参与,也没有鼓励过。我唯一要求的是他们不要浪费纸。因为一开始弟弟总是在一张大白纸上画寥寥数笔。所以我规定,一本书只能用一张纸。现在他们只做手掌大小的绘本了。



 孩就这么


一年里,他们持续不断地加入新的东西,从简单的插画,到漫画书到表演。弟弟为了做绘本,会每天来问我哪个英文单词怎么写。姐姐会不断去磨练她的画技。两个人还为故事里的主人公发明了专门的手势语言,进行表演。



 

这种从兴趣出发,并且持续不断的热情,最适合创意活动了。那天弟弟听说他最爱的Dog Man是作者小学二年级开始创作的,特别受震动。说:“我还有一年。”我就等着他明年憋大招吧。

 

物质奖励的三要素

当然,也不能指望任何行为都是自主激发的。用得好,物质奖励还是很有效的。现在讲讲物质奖励的三要素:

 

 

 

 

在我们家的奖励清单里,短期效果最明显的就是游戏时间,比如不做及时完成作业周末就不能玩游戏,那孩子刷得一下就回到课桌前了。因为我们大部分游戏都在大电视机前,而且规定玩游戏必须讲英语,所以玩的时候学习也没耽误哦。(什么样的游戏才有助于学习?



激励效果最明显的就是奖牌,为了奖牌孩子会持续几个月努力学习。毕竟在学校里,奖牌属于金字塔尖的奖品。


那具体怎么融合这三要素呢?我举个例子。

 

今年10月份弟弟参加了一个英文风采秀活动。因为是活动前一天才临时通知入选的,所以我们只是简单准备了一下。成功晋级之后,爸爸就给了他一个奖励——“Boss of the day(今日小当家)”,主要的权力就是可以决定当天午餐吃什么。具体地说,就是由他决定是吃温泉蛋披萨还是火腿披萨。

 

弟弟原来是不大情愿参加活动的,不过听说有这个好处就非常开心。他慎重地决定吃火腿披萨,并表示自己一定继续努力,争取复赛晋级,再当一次Boss。

 

这个奖励为什么有效呢?因为满足了孩子的社交和自主需求。在我们家庭中,他作为年龄最小的,他的很多事务都由大人决定,更别说点菜这个一家之主的权利了。所以点菜对他来说,就意义重大。

 

那么是不是钱就没用了吗?当然不是。


西西

举个例子。学校要求小朋友练习跳绳,但是老二的跳绳水平很差,一分钟最多能跳60个。我们想看看有没有体育培训班,结果发现跳绳居然也有完整的课程体系了,一个学年要8000块。于是就找跳绳能手姐姐帮忙。姐姐说:“我凭什么帮忙?”然后就要了1000块酬劳。

拿到钱后,姐姐就让爸爸给买了一桶薯片。她坐在弟弟对面,拿出一片薯片,说:“如果你能够坚持连续跳30个,我就给你一片薯片。”弟弟就看着薯片跳绳。三天后,他一分钟跳了150次。

 

姐姐收获1000元人民币,付出一桶薯片;弟弟获得跳绳技能,以及三片薯片;爸爸以培训班学费八分之一的支出完成了跳绳培训任务。皆大欢喜。

 

1000元钱呢?姐姐没有要,只是记在了爸爸的excel表格里。三片薯片呢?弟弟也没有吃,只是放在了饭桌上。

 

我当时望着已经摆在桌上一整天的三片薯片,想:那么大家到底图啥?

 

可能就是图个乐呵吧。


相关文章


疫情学习不下滑,我家两娃用这六款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