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班三大坑
只要孩子在上学,课外班就是逃不过去的话题。
课外班上得好,对于孩子的能力和学业都有助力。但是也有上了课外班无效的时候。
这时候,父母首先就会怀疑是课外班老师不行。
其实,问题可能发生在课堂之外。 我们选择课外班的时机、对待课外班学习的态度,以及对课外班的期待,都可能成为坑。
第一个坑,就是花大钱上课,但是不做作业。
我经常听到家长吐槽课外班效果不好,尤其是那些外语启蒙课外班。他们觉得,孩子在课上唱唱跳跳挺开心的,但是一个学期学不了几个单词,过段日子又全忘记了。
其实唱唱跳跳是非常经典且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法叫做“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简称TPR,发明于上个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也很多年了。
英语启蒙采取这类教学方法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作业太少。
一般来说,外教抓作业没有中教紧,尤其是对于启蒙课,外教更重视兴趣。重视兴趣没错,但是中国毕竟缺乏英语环境。没有持续、高频的练习,一周一次的课上了等于白上。
英语启蒙班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但是花钱买课却没有完成作业的事情并不仅限于这类课。我经常和朋友说,你不做作业,你亏了!
课外班我们是花钱上的。那么我们购买的是什么呢?
除了上课,课程服务还包括作业批改,个性化反馈、督学以及教研。
上课和作业批改大家都懂。个性化反馈主要是指老师在经过测评、课堂教学和作业之后,通过作业评语或者课下沟通给学生的单独建议。教研则是指授课课件、作业的设计和准备。督学是指定时提醒你上课和及时完成作业,这部分工作通常由客服完成。
我们购买的应该是包括五项要素的产品。但凡缺少一项,上课效果都不会太好。
如何才能达到效果?除了上课听讲,就是做作业。因为作业把其他几个要素都串了起来。
你必须完成作业,才能记住课堂上的知识,才能享受老师的批改服务,才能让老师理解其教学效果,从而加强教研和备课,也才能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你做了作业,客服的督促才算执行到位了。
当你理解了课程产品的五要素后,对于课程效果就会有新的发现。
有的课外班之所以效果好,并不一定是老师上课上得好,而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意思且量足够大。有趣孩子就爱做,量大则强化了训练,还占据了孩子上其他课的时间。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这门课上并努力练习,效果自然好了。
说到底,老师给予我们的,是他们的时间。同理,培训机构竞争的也是孩子的时间。培训机构不仅在和同学科的同行竞争,也在和所有占据孩子课外时间的活动竞争。
很多培训机构深谙此道,会额外举办每日打卡等活动,或者提前数月推广其假期课程,本质上就是在加大练习量的同时抢占孩子的课外时间。
所以,发现课外班效果不好,首先要看我们有没有把买下的老师时间用足——先看孩子是否认真完成了作业,并且及时递交了;再看五大要素的其他几个要素是否达成了。在这基础上,再决定是否要换老师或者换课程。
所以,第一个坑本质上是对于教学和学习方法的理解。
第二个坑正好相反:本想增加个兴趣,结果把学业也灭了。或者说,家庭在该课程里投入太多,以至于耽误了学业。
这样的事情往往发生在小学低龄阶段,而且往往是在文艺体育课外班。
小学时间充裕,父母就会让孩子去参加课内外文体培训。然后在教练的夸赞声中,就一头栽了进去,不知不觉投入越来越多,甚至开始考虑把兴趣变成专业。比如决定让孩子进入专业队或者放弃一切文化课,专注于文体训练。
但是冷静下来继续观察,你会发现,孩子有兴趣,是因为不想刷题而不是纯粹热爱;教练说孩子有天赋,是因为教练希望你续费; 孩子的水平高,是因为练习时间足够多,而不是因为天赋;孩子有时间训练,是因为现在放学早课业轻松,而到了小学高年级或中学阶段就难以为继。
再看一下高考的专业。高考总共790多个专业,其中体育类的大概20多个,音乐类的大概不到10个,其他文艺的也数量不多。你真的要为一颗树木放弃一座森林吗?
当然,每个人最终只去一个专业。问题是,你要在孩子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替他选定自己未来的专业吗?
回归初心,我们并不是想培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或者艺术家,我们只是想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完全可以把体育、美育等当作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竞技和专业训练。它不一定是孩子赖以生存的职业,却可以成为治愈一生的爱好。
秉承这样的目标,我们完全可以继续课外活动,但做出不同的选择。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像球类运动等能够让孩子更多锻炼社交和团队能力的项目,而不是纯粹的个人项目;我们可以参与乐队合奏的器乐而不是钢琴等以独奏为主的乐器;我们可以让孩子尝试多种绘画方式和画材而不是专注于素描。
又比如,我们不会单纯以俱乐部的比赛成绩为选择标准,而是兼顾通勤时间、团队关系和学费等等。
总之,第二个坑本质上涉及的是教育规划。
第三个坑,则是考试一差就上课外班,然后陷入恶性循环。
初中生家庭比较容易掉这个坑。因为一开学,他们就要面对摸底测。有的学校就是纯摸底。但是也有的学校是为了分层和分班。导致家长们对于这样的考试如临大敌。
这也正和学校的意。据我观察,每个学期的开学考除了摸底,还有另外一个目标:给你一个下马威,让你端正态度,好好学习。
我自己的感觉是,开学考的难度高于期中考,期中考的难度不低于期末考,学校考试的难度高于区统考,模拟考的难度高于正式大考。
当然,这只是我结合对自家孩子的观察以及和其他家长交流后的感受,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学校在对考试的难度上是有自己的安排和节奏的。
跟着学校的安排,就像从山重水复走到柳暗花明。先被吓一跳,然后认真学习;然后在小测里发现错误,然后在考试中明确是否改正错误,然后经历多次惊险的模拟考,最后在大考中轻松获胜。
按照这样的节奏,只要孩子的态度端正了,执行到位了,最后的大考成绩不会太差。
问题是,这样的节奏,新初一的家长和孩子都不知道啊。家长一着急,就马上报班了。
这样的做法同样无可厚非。小学时大家都这么做,而且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那么课外班有没有用呢?
短期肯定是有用的。毕竟老师都是专业的。而且初中上课外班就是为了提升校内成绩,没用的话课外班的招牌就砸了。
但是课外班也有失灵的时候。
比如学校出题而非全区出题的考试。如果是学校出题,会根据平时学生作业和小测的反馈来出题。考试很重要的目的是检验教学效果,看学生上课是否真正听懂了,以前犯的错误还不是真正改正了。
这个时候要备考,就得查看自己的错题本,再去找老师答疑。因为错题本才是试卷的灵感源泉,你自己的老师才是那个出题人和阅卷人。
如果是区里统考,课外班老师能做的就更多一点。因为区里统考的题目都是开放的,课外班老师如果教研和教学到位了,那肯定是有帮助的。当然,你还是离不开本校老师,因为大概率他们才是阅卷人。
以上只是谈不同考试的不同策略。其实对于中学生而言,课外班最大的问题是时间。
因为中学校内课多作业多放学迟。校内学业已经占据学生大部分时间了,剩余的时间仅够完成作业后再玩一会。加入课外班会发生什么呢?
课外班会挤占孩子的时间。这些时间本可以用来为完成校内作业而思考,还可以用来休息和娱乐。
现在没有了。
因为孩子不仅要上课外班,还要做课外班的课后作业。之前说过了,上课外班不做作业,就是白干。
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因为要上课外班,没有时间去自己思考来完成学校作业;因为没时间自己思考,就指望课外班老师讲给自己听;因为要同时兼顾学校和课外班的课程和作业,就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玩;因为没有足够时间来休息和玩,就更加学不好甚至厌学。。。。。。
所以我总是劝家长,不必急着在小升初或者初一刚开学报班。先腾出时间来,家长自己和孩子都摸索一下中学的节奏。
遇到问题,先看自己能不能解决,找老师和同学能不能解决,时间能不能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再看选择哪一种课外班能够最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想好了再报班,会更有针对性。
第三个坑,实际上就是对学校教学节奏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避过这三个坑,我们就可以选到合适的课外班,过上有效且丰富的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