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 | 张君:恪守初心育桃李,砥砺深耕满园芳
张君,中国共产党员,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后。教授、博导、美术学院副院长。海南省拔尖人才,海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首批“南海名家”项目入选者,专注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设计研究。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工信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创新发展培训主讲专家,海南省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专家。
一、坚如磐石,立德树人
青衿之志,温柔而坚毅,是他始终不渝的教育初心;履践之道,坚定而稳健,是他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自2006年踏入教育领域以来,张君严于律己,展现出高尚的师德风范。他怀揣着“大先生”的胸怀,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并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在课程中,张君创新性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领域的知识探索,探寻传统艺术语言的转译机制。他早已自觉地将授课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结合海南传统文化,将海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设计应用研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沉淀设计的文化内涵。他认为这是建立学生文化自信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递立德树人的正面能量。
在工作中,不论是教学还是管理,张君始终秉持党员本色,作风严谨。同事和学生都对他一丝不苟的处事态度赞许有加。张君已连续多年师德师风考核优秀,先后获得海南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和海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荣誉,这不仅是对他教学水平的肯定,更是对他教育理念和职业素养的肯定。他用满腔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诠释着“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独木成林、爱满天涯”的榕树精神。
张君主持《装饰》杂志学术年会“学术关键词发布”
二、锐意进取,学无止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张君从不固守于已有的成就。任教海师十八载,他始终怀揣对学术的热爱与敬畏,坚持做一名学习型师者,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深化硕博至博士后研究。紧跟设计学向交叉学科转向的趋势,融合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他认为“设计专业的教师不能仅会做设计实践,还要能从事设计研究”。他一直在设计实践与理论学习的路上深耕细作,并将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方法融入日常教学,持续进行自我探索与成长。
在科研领域,张君也展现出了卓越的研究能力。他先后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等多项课题,也获得过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二等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乡土奖”一等奖、海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海南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等奖励。但他始终脚踏实地,笔耕不辍,在本学科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国内各类会议上分享学术心得二十余次。其个人的设计实践也成果瞩目,在国内外多项艺术赛事中屡获殊荣,为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期间,张君设计的抗疫海报入选了北京国际设计周展览,向全世界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展现了师者在社会重大事件中的责任与担当。
在民族文化方面,张君潜心钻研海南非遗与黎族手工艺文化,长期致力于海南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设计、设计理论与工艺文化方面的研究。他认为扎实的田野工作是非遗研究的基础,多年来,他无数次来到黎族村落,走遍了保亭、乐东等7个市县的20多个村寨,访谈了30多位手工艺人,编绘300余页的黎族工艺图文资料集,采集的图纹资料已形成小型的黎族工艺数据库。
张君在东方市大田镇进行黎锦田野调查
同时,他也意识到仅仅是保护还不够,还需要传承发展。“这些年非遗工作已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转向了当下的系统性保护,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才能推动其创造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他认为不能只认识非遗的“遗产”属性,还要认识到其“资源”价值,非遗已成为建构中国特色设计学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因此他将自己的科研领域聚焦海南地域非遗,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导入海南地方文化资源,有力推广了海南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创新发展。
张君的学术成就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研究,也展现了艺术与社会的紧密连接。这些成就不仅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了他自身教育教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与完善。
三、师者匠心,培育英才
张君以匠心之姿,潜心教学,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之光。他以学生为荣,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他们在追求艺术之美的同时,不忘民族文化之根。在教学上,他强调,艺术的教学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育人的具体实践。他认为,艺术设计的教学既要注重设计的实操性技能训练,更要注重设计的文化表达。视觉传达设计也一直是张君的教研领域之一,他不仅探究视觉形式表面的艺术美感,更注重设计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他谈到:“只有好看的外在形式而没有文化内涵的设计不是好设计。”因此,他激励学生跨越学科研究,将非遗文化引入设计应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养分。
同时,为了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张君勇于创新,尝试“展览+作业集”的模式,每门课程结束后都学生作业编汇成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与求知欲,这些年编绘的作业集达30余本,成为历届学生的重要学习资源。在设计理论课堂上,他更是引导高年级学生从“做设计”向“研究设计”转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一直以来,张君都肩负着本科及研究生的多门课程的职责,在指导学生科研、专利项目及创新创业项目等方面,他始终是学生的坚实后盾,用他的智慧和经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张君与学生一起讨论课题方案
张君重视实践育人,曾带领团队完成多项重要设计项目,如设计的“湖北省第三届园林博览会”会徽吉祥物被采纳使用,也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宣传画设计二等奖,用设计实践助力文化传承与创新。他深知,只有让学生走出去,在头脑风暴中才能获得更多的启示。因此,他鼓励学生参加各大设计赛事,积极开展学业竞赛和互动。在他的指导下,单单在平面设计的竞赛中,班级学生获得奖项多达近百项,其个人也荣获多项大赛的优秀指导教师奖、海南省“双五百工程”最受学员欢迎的教师等教学荣誉。他深谙“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坚持将文化自觉与社会责任融入教学之中,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
如今,张君的学生已广泛分布于教育、设计、文化等多个领域,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创新能力,迅速崭露头角,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对张君来说,“与学生相处的过程就像人类学家做田野调查的过程,学生就是教师教学的研究对象。”师生间需要多花时间互动磨合,消除隔阂与距离感,建立信任关系,教学互动才会高效,他始终相信“了解学生才能教得好学生”。对于学生获得的成就,他感到由衷的欣慰:“与每一位师者一样,我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学生的能力得到合理的评估和认可。”
张君与学生合影
四、恪尽职守,奉献力量
作为海师美术学院副院长,张君致力于学院的学科学位点建设与科研管理工作。他深知“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的发展不是单兵作战,而是依靠整个团队的力量。”因此,他在进行个人科研探索的同时,始终致力于推动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但学科的特点也决定了艺术类教师的科研之路会无比艰辛,张君谈到“艺术创作实践和科研是两个评价体系,美术学院的教师做科研要比其他学科的老师付出更多。”面对绝大多数艺术创作专业背景的老师,张君总是一次又一次动员大家多尝试做科研,从小课题开始一步步培育。终于,多位年轻老师坚持多年,最终在国家级课题上取得突破。
张君在学术会议上进行主旨发言
他以高度的责任心,配合学院成功申报了国家急需学科目录外二级博士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美术学院具备了完善的非遗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学院未来冲击一级学科博士点打下良好基础。聊到熟悉的业务领域,他谈到“学科建设包含科研和专业建设,科研是以问题研究为导向,而专业是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设计学科目前的交叉发展趋势为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他积极推动美院的研究生培养过程改革、规范培养过程管理、促进两个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的平衡发展。从教多年,张君始终坚守育人初心,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管理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君在工信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创新发展培训上授课
万卷浩繁,良师开卷。行至今日,交谈间,张君依旧是当初那个“如冬日暖阳般温暖的老师”,有时候为了和学生讨论课题思路和进展,好几次都错过了校车的时间。回首过往,张君曾在三尺讲台上孜孜不倦唤醒过懵懂学子,也曾在教研室里娓娓而谈点燃过教坛新秀;曾在偏远山村里一步一个脚印地调研民族文化,也曾在比赛领奖台上功成名遂体验过闪光时刻。时代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引领者。张君就这样怀揣着初心带领学生投身时代的伟业,用最坚实的身影告诉学生们:“我能到达的地方,你们也终能到达。”
往期精彩回顾:
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2024年第十一次学习(扩大)会议
-HNNU-
文字 | 谢欣媛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排版 | 黄欣雨
责编 | 李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