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洛陽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7年9月26-27日
中國·洛陽
9月26日
8.20-8.40 開幕式(洛陽開元智選假日酒店三層會議室)
主持人: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袁凱聲研究員
1,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張占倉研究員致開幕辭
2,日本明治大學東亞石刻文物研究所所長氣賀澤保規教授代表國際學術界向大會致辭
3,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研究所原副所長王震中研究員代表國內學術界向大會致辭
9.00-12.00 主題演講(三層會議室)
主持人:李漪(河南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
張占倉:洛陽學初論
朱士光:初論洛陽古都文化
氣賀澤保規:中國中古洛陽的歷史地位
侯甬堅:洛陽學建立的基本依據
王學峰:“未來城市”與洛陽學研究
王震中:從華夏民族的形成論“何以中國”
王子今:東漢洛陽的國際市場
張新斌:“中”的歷史地理變遷及其文化意蘊
郭挺彩:隋唐洛陽城國家歷史文化公園保護建設的構想
15.00-18.00 分組討論
第一組:洛陽大古都與洛陽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洛陽師範學院伊濱校區)
第二組:洛陽歷史名人與洛陽歷史文化的傳承(洛陽理工學院王城校區)
第三組:洛陽學構建與洛陽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建設(河南科技大學博園)
9月27日
8.00-10.00 大會發言(三層會議室)
第一階段主持人:王曉峰(洛陽理工學院副校長)
劉慶柱:洛陽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的地位
丁海斌:論中國古代多京制體系中兩京主體制
禹成旼:韓國史料中的洛陽印跡
韓建華:考古學視野下的隋東都洛陽城初探
孫君恆:絲綢與洛陽王權政治
葉驍軍:洛陽對中原文化的貢獻與洛陽古都資源的旅遊開發
潘明娟:因襲與創新:隋代都城大興與洛陽的規劃思想比較
10.10-11.20 大會發言(三層會議室)
第二階段主持人:宋文獻(洛陽師範學院副校長)
李久昌:中國古代都城的洛陽模式
王記錄:論湯斌《洛學編》
陳隆文:清代河南府藥材空間分佈特徵與道地藥材
薛瑞澤:論洛陽學的內涵
毛陽光:2000年以來洛陽唐代墓誌的收藏、整理與研究
閔祥鵬:洛陽墓誌所見唐代家族認同與情感表達
扈耕田:路朝霖及歷史上第一部《洛陽龍門志》
11.30-12.00 閉幕式(三層會議室)
主持人:趙保佑(河南省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金會負責人)
各小組匯報討論情況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承哲作學術總結
洛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王亞偉致閉幕辭
分組論文
洛陽大古都與洛陽歷史文化遺產的價值
朱士光:初論洛陽古都文化
王震中:從華夏民族的形成論“何以中國”
張新斌:“中”的歷史地理變遷及其文化意蘊
李玲玲:從三代洛陽歷史地位的變遷看先秦擇都理念的發展
許智銀:《古詩十九首》與東漢洛陽都城文化
張佐良:從“光武都洛”看我國古代的建都思想
聶曉雨、程有為:漢魏洛陽城在中國古代都城建設史上的地位
李久昌:中國古代都城的“洛陽模式”
丁海斌:論中國古代多京制體系中兩京主體制
武亨偉:長安與洛陽:都城區位的競爭與互補
王子今:東漢洛陽的國際市場
程嘉芬:從聚落分佈試析漢代兩京間的道路交通
梁萬斌:東漢建都洛陽與關西的沒落
潘明娟:因襲與創新:隋代都城大興與洛陽的規劃思想比較
韓建華:考古學視野下的隋東都洛陽城初探
王建華:考古學視野中的古都洛陽
張艷:從墓葬看古代洛陽的經濟文化
田冰:古代洛陽水環境變遷與城市經濟發展
王靜:“堰洛通漕”與“國陽勝地”:北魏洛陽城南新城區的開發
祝昊天:試論“砥柱隘”對三門峽漕運的影響
王雲紅:洛陽“聖地聖城說”考論
楊世利:唐宋時期洛陽政治地位的變遷
張憲功:淺議洛陽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
黃錦前:洛陽邙山出土競諸器系聯研究
晁會元:洛陽太學漢石經周易研究與經碑復原
商春芳:洛陽孟津象莊石象性質再探討
王東洋:洛陽漢魏石經與十六國北朝的政治演進及文教發展
李喬:從洛陽出土墓誌看粟特人的祖先認同
張應橋:隋唐滎陽鄭氏北祖幼麟房墓誌與世系構建
毛陽光:2000年以來洛陽唐代墓誌的收藏、整理與研究
張鴻亮:洛陽東漢時期高等級墓葬的發現與研究
閔祥鵬、趙玲:洛陽墓誌所見唐代家族認同與情感表達
謝翠維:從鞏義出土墓誌銘看北宋宗室婦的風範
張祥雲:宋代西京分司官制度述論
曹頌今:錢幕文人集團的雅文化品位與洛陽地域環境的關係
洛陽歷史名人與洛陽歷史文化的傳承
王敏光:以身觀身:老子群己觀的一種釋讀視角探賾
劉可馨:老子洛邑出走的人生智慧探密
趙志浩:洛陽之行對孔子一生志向及人格的影響
尚偉芳:從《伯夷叔齊列傳》解讀司馬遷的人生價值觀
李建華:東漢洛陽蘭臺、東觀文人群體及其創作考論
張蒙蒙:試論魏晉詩人的邙山情結
席格:《洛陽伽藍記》美學研究的合法性與價值
董靈超:談《洛神賦》中女性美內涵的提升
郭善兵:杜子春《周禮注》考論
趙壯道:論關公精神的共同體價值
吳濤:略論關公信仰產生的原因
郭炳潔:漢唐間釋奠禮的演變
王建國:北魏河洛地區的佛教文化論略
于涵:定鼎嵩洛與北魏洛陽詩賦的復興
曾謙:唐代早期的政治局勢與武則天的崇道傾向
諶娟:武則天崇佛重道思想及其行為表現
張玉霞:試析武則天嵩山封禪的道教因素
陳勤娜:試論白居易洛陽詩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
趙娜:唐五代時期洛陽地區的南宗禪研究
殷海衛:論宋代文人對白居易的接受
鄭先興:論二程的史學思想
王思遠:二程“理一分殊”思想研究
鮑君惠:宋代洛陽人的嵩山情結
張顯運:北宋西京洛陽佛寺述論
翟愛玲:明代洛陽地區的民間信仰及其文化特色
李小白:明代河南府進士區域分佈研究
魏淑民:河洛康家:明清以來鞏縣康百萬家族譜系研究
扈耕田:路朝霖及其《洛陽龍門志》
徐春燕:清初鄉紳與地方教育——以嵩陽書院的復興為視角
王記錄、許仁鳳:論湯斌《洛學編》
陳隆文、代玄燁:清代河南府藥材空間分佈特徵與道地藥材
張忠:論吳佩孚洛陽練兵
洛陽學構建與洛陽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建設
氣賀澤保規:中國中古洛陽的歷史地位
張占倉、唐金培:洛陽學初論
侯甬堅:洛陽學建立的基本依據
趙金昭:關於創建洛陽學的初步思考
薛瑞澤:洛陽學研究狀況及研究走向
鍾昌斌:洛陽學的學科結構特點及其重要價值
陳建魁:洛陽學研究的理論體系
李龍:“洛陽學”與“中原學”淺議
高遠:《四庫全書》錄存洛陽籍學人著述與洛陽學文獻建構
師永偉:公眾史學視域下洛陽學的理論建構
朱宇強:環境史學與洛陽學的構建
王燦:“前孔子時代”的中心文化:洛陽學的最重要文化價值
陳習剛:河南與歷史時期“絲綢之路”的關係及地位
任崇岳:洛陽與絲綢之路——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例
孫君恆、熊盼:絲綢與洛陽王權政治
韓永奇:葡萄與葡萄酒在河洛地區的發展與傳播
王夢陽:新媒體下洛陽歷史文化的傳承
蔡傑:博物館在洛陽歷史文化傳承創新中的作用和地位
牛建立:論紅色文化對河洛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潘樹仁:傳承洛陽生德文化·續創普世生命教育
劉保亮:洛陽打造武則天文化名片芻論
司艷宇:古洛陽八景及其變遷研究
葉驍軍:洛陽對中原文化的貢獻與洛陽古都資源的旅遊開發
唐金培:“一帶一路”視域下洛陽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
尤曉娟:“一帶一路”背景下洛陽運河遺產廊道的開發與利用
崔騰:建設洛陽國際文化旅遊名城路徑策略探析
黃瑞:將洛陽打造成國際文化旅遊名城的門戶網站英文版建設
程安霞:洛陽關林祭祀空間的可參觀性生產
梁明:“一帶一路”背景下洛陽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路徑
成曦:洛陽市住宅小區業主委員會的發展困境與對策
盧守亭:洛陽市城鄉居民收入狀況分析與對策建議
(感謝韓建華、陳習剛二先生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