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茂琨:人生如戏,戏见人生
昨晚我给豆豆读的睡前故事是一本叫做《我带着月亮去散步》的绘本:
(美)卡罗琳·克缇斯 编(英)艾莉森·杰伊 绘
昨晚,我带着月亮去散步。它就像一只夏天的风筝,静静地陪着我上路。
当我带着月亮去散步,虽然看不到尾巴一样的细绳。
但我还是要拿着我的手电,万一月亮害怕躲起来,我好去找他。
当我带着月亮去散步,它会从丝绒般纤薄的云后偷偷钻出。
我告诉月亮升得再高些,这样就不会被教堂的尖顶勾住。
当我带着月亮去散步,镇上的狗正演奏着火车汽笛一样的合唱曲目。
我们踮着脚尖走过草地,夜间的爬行动物也悄悄加入。
此时,红肚肚的知更鸟已被美梦迷住。当我带着月亮去散步,月亮招来了露水,就像草儿挂着泪珠。
我们比赛荡秋千,我把脚踢得高高的,想象着月亮邀请我飞舞。
当我带着月亮去散步,我俩手牵手飞进布满星星的夜幕。
我们蹦蹦跳跳走过小桥,桥下的溪流缓缓流淌。
庞茂琨 1989年 母子 111X84cm 大观艺术馆藏
桥上有个月亮,桥下也有个月亮。
当我带着月亮去散步,两个月亮的光亮同时把我笼罩住。
我们回家的时候,月亮一直对我深情注目,它跟着我回家,陪着我直到第二天日出。
当我带着月亮去散步,月亮用它甜甜的、倦倦的光,感谢我今晚与它共度。
其实,今天我是看到了一场庞茂琨庞院的展览,有感而发,找到的这本绘本。觉得很合适来写这一篇。
展览的名字叫《思·梦·悟之回想—庞茂琨经典油画作品展》,是作为一个闭门的小规模私享会,参展作品全都来自于藏家的心头好,这也是刚刚履新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后,庞茂琨首度在成都举办的个人绘画展示活动,已经在圈内热议很久:
展览的各种信息见上图,很清晰了,不再多说。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在当下社会现实之中,他总是以凝视的视角来描述现实本身,原本静穆的古典画风也被他赋予了一种别样于日常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此次展出作品的艺术气质不仅仅代表着个人化风格的建构与完整,更能由此衍生出油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
展览今天就可以对公众开放了,直到6月25日。地点是在环球中心W1-1119.
今天借着这场展览,写写我一直想写的庞院。庞院。
庞茂琨特别打动我的一句话是:人生如戏,戏见人生。在简约而小型的舞台上来展示现世人生的百态是我作品的基本构思框架,立面和平面的两个色块以及偶有的幕布、道具等构成了一个虚拟的舞台空间,人物于其中演绎着各类的人生。
布展现场
展览作品
主办方优芮艺界CEO林野把这场展览的策展和执行过程看作是:探索、突破、蜕变。“从小看着庞老师的作品和画册长大,对于美人最初的概念也启发于庞老师画中宁静古典的女性形象。”她昨天说自己三岁时就“认识”了庞老师了。
比如:
实在忍不住发一组我个人最喜欢的庞老的作品:
著名艺术家、藏獒绘画第一人林跃作为林野的亲友团助阵展览,他提到自己虽然年龄比庞院长大,但还是作为庞茂琨的学生,当时进四川美术学院的时候,庞老师就上过他们班的课,而且对他人生的帮助很大,透露一下,下面这张庞院长的作品,就挂在林跃家里的卧房里:
这件作品还有一首绝配诗:
《猴抱》 向以鲜
没有大树,更没有森林
黑脸猴只好紧紧抱住
一根铮亮的钢管
仿佛从光滑的金属镜面里
抱住孤独的杂技
抱住少女扭曲的倒影
2016,6,7越南芽庄(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李白诗歌奖得主)
庞茂琨和林野
川美老院长、著名艺术家罗中立在《同行——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作品集》的前言里这样写:
回顾中国当代艺术近3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培养了诸多对中国当代艺术有着重要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家,其师生们在中国当代艺术思潮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占据了显著的位置。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之所以可以自成体系,不断推陈出新。不仅是因为它享有了西南重镇重庆最为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川美油画的师生们多年来一路同行、锐意进取的精神,铸就了今天川美油画这么具有活力、多元和包容的独特气质。这样的气质,不仅表现在川美油画多样的艺术风格上,更渗入到每一位教师作品的精神内涵里。
省美协主席阿鸽老师说她忘不了庞茂琨早期作品特别是描绘的彝族题材的作品。有实力,有思想,有冲动,有情怀,有味道。也邀请庞院有机会到四川美术馆举办展览。
庞院去年接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后,更忙了。他说自己这次的活动还是上任后第一次在成都举办这样的分享会。然后介绍了自己最近的一些创作工作,并对在场的藏家多年来的关注和关心表示感谢。
川大艺术学院教授、博导吴永强说自己从庞茂琨的作品中都出了荒诞的现实关照、时间的弥漫过程、视觉艺术的符号性、内在的真实生命体验、不断超越的精神内核和追问,还有那股不可回避的“修行”意味。
岁月艺术董事长王奇提到了自己和庞茂琨的交往,他和亲切随和,风趣有意思的庞院长一起在台北逛街、吃饭、作为一个著名艺术家的日常,真诚而低调,让人自在,放松,这一点在当今艺术界十分难得,这种谦和和风度十分可贵。
《现实的关联与疏离》 文:庞茂琨
当我们用艺术进行言说时,其中言说性和目的性是共生同存的。如同奔跑的动态和奔跑的目标一样共同构筑和完成了这次奔跑的目的和意义,但这还不够,还不足以构成艺术,因为艺术不像奔跑那样简单,其意义是复杂而多重的,从形式上讲它含有结构学和图像学的意义。从内容上讲,其中同时可能包含有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意义,也包括了象征、隐喻或解构等内涵。
如果它仅有完美而独特的述说并将一件事的原由和目的都交待明晰后,仍然不能成为艺术,因为艺术不是逻辑和知性的产物,而是精神和情感的总和,是在感动中的一种明理,在体验中的一种觉悟。因而其言说和意指是同时同体的作用于观者的知性,也作用于观者的情感!最后上升为一种特有的精神意味之交流,让你用心可触摸到它!因此,用逻辑去推论它,或用理智去诠释时,它可能是苍白而虚无的,而当你用心灵和情感去感知它时,它却是可信而实在的。
因而按正常的逻辑性进行图解,并非艺术的目的,艺术是通过图像以及图像构成来传达和揭示背后的意指的,并在明理的同时激活内心中的情感,最终产生意义与共鸣!所以,图像不仅于表象的描述,而应是承载有丰富的内涵和隐喻,它不是孤立而简单的指涉,而是具体的、有包容性和综合性的体悟。因此,故事、事件、情节等在艺术中只能是一个进入意义的窗口。而绘画中的情节和故事只能在与方法、修辞、组合等相互作用的同时才能获得让人真正产生内心共鸣的意义!也即艺术式的感悟。
这实质上是涉及到艺术语言与图像之间相互矛盾与融合的问题,图像本身具有它的直观性和公共指涉性,但仅有它只能完成图解式的说明作用。只有通过艺术家自我的感悟与独特的修辞手法的介入,才能使言说具有特定的意味,才能使图像的传播上升为具有艺术本体的价值和意义!
我的这批新画严格说来还是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是我对于所遭遇的日常生活的另类理解而已。在我看来无论现实中发生了怎样的情节与故事,他们都属于画面、属于画面中各类修辞所营造的总体氛围,而这种氛围是偶合而得的,它言说着另一种意指。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现实被改变了,被处理了,它关联于现实、又疏离于现实。也许,艺术家就该如此,应与纷乱无序的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并用艺术的方式去修正它,解构它,并玩赏它!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次关于当代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探讨,在这个自我膨胀与过度消费的时代,人的异化是显而一见的。物欲早已覆盖了精神,利欲和享乐弥漫于整个社会的行为之中。人们在不断的疯狂的积累财富和消费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的丧失人的自我,也即消费着自我!我们的快乐总是建立在为我们自己获取更多财富、名利的基础上,但这种快乐反过来愈让我们空虚和失落,因为我们于其中找不到人性崇高精神的居所。所以这种快乐是蕴涵着痛苦的,让人不踏实的,也是令人悲哀的!
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很难摆脱时代大潮的局限,在一个又一个时尚消费神话的展演中,人们不自觉的被感染,并将精神也寄托于此,满足于这种虚拟的游戏,并为其剧情的延展而心动、共鸣,人的本性以及对崇高的想往由此而被掠劫和扭曲。在人们为时尚消费的神话趋之若鹜的同时,自己的欲望也被激活与膨胀,开始自己制造神话!
每个人无论各行各类都在不失时机的包装自己、推销自己、炒作自己。铺天盖地的虚假广告充斥着各种媒体之中,诚信被损毁,标准在丧失!而大众消费文化在表面的喧闹和浮华背后却隐藏着危机与空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消费文化的浪潮正铺天盖地的袭来,并伴随着后殖民的特征,强制性的浸染着世界的每个角落,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上却付出了蒙受奴役的惨痛代价,过度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混杂景象!此刻的现实让我们在遭遇它时,会产生很多疑惑与不解,荒诞有时就诞生于其中,让我们不得不对这种无序状态作出应有的反应。好在艺术本身是虚拟的、包容的,让我们在应对它时有自己的态度及关照方式。
人生如戏,戏见人生。在简约而小型的舞台上来展示现世人生的百态是我作品的基本构思框架,立面和平面的两个色块以及偶有的幕布,道具等构成了一个虚拟的舞台空间,人物于其中演绎着各类的人生。但这种表演不是对真实舞台表演的直接记录,而是通过对现实的感悟后在自己的总体构思框架中重设重组的,它既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情境的展现,也是这些情境对画面形式构成的服从与融合。也就是说,让现实在经过筛选后,重组于虚拟的舞台之中,让画面产生出次生的意义!
组合后的画面是具有符号性的,人物的动态本身能传达一定的信息,在与道具、配角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陌生的异样的感觉,我试图将这种情境性与符号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图像与意义之间达成默契并合二为一。
我尽量让表达平实和安祥,长期以来对传统古典艺术的迷恋使我喜欢和习惯于在宁静中寻找意义!生活中一切争斗、喧嚣及过分的表演在我的画面中都是定格的或舒缓的,他们在一个密闭的界面里执拗的演示着,游乐中蕴含着迷茫,戏谑中隐藏着悲情。我不想让我的绘画太直白,只想通过人物的动态与场景氛围来让观者感受到某种东西。一种内心深处的痛痒就足够了!
生存是一种幸运,因为它能让你饱尝其中的百味!那么絵画的生存更将这种酸甜苦辣融于形色意味之中,升华为一种超然的、艺术化的感悟!
杨小彦在《对“人生如戏”的一种“日常颠覆”》一文中这样说:
我一直关注庞茂琨的油画,原因是,一,他的油画技法相当出色,让人服气。就纯粹的油画角度看,庞茂琨在技法上是有突破的,其突出的要点在于娴熟准确的造型与流畅含蓄的描绘的高度结合。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有的油画家,也许造型还不错,但在描绘上却显得拖沓,看了累人。有的描绘也许还轻松,但造型总不能让人满意。庞茂琨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了,而且近乎天衣无缝。每次我观赏庞茂琨的油画作品,发现自己常常会离开批评家的立场,回归到一个画家的角度,情不自禁地欣赏庞茂琨的作品。二,如果庞茂琨仅仅是准确的造型再加上娴熟的技法,似乎又太过工匠了。工匠式的油画家,在所谓写实的群体中正不乏少数。庞茂琨的独特价值还在于,他在造型和描绘这两者之间,却显露了一种独特的个性,完全是画家才具有的个性。他的造型别有一种说不清楚的韵致,其结构是内敛的,几乎看不出有什么塑造,更谈不上刻意地描绘。他的风格,从细节上看是含蓄的,但稍微离开一点距离观看,却又惊讶地发现,他的风格是尖锐的,有一种鸣响,我甚至觉得鸣响这个说法都太过平常,我以为有一种呼啸,在作品的背后无声地穿过。正是这样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描绘方式,使庞茂琨油画中的表情,不仅是描绘物象的表情,甚至包括描绘本身,都有一种奇特的、不动声色的跳跃。正是这两点,构成了庞茂琨油画的气质,一种无可替代的个人气质。
是的,庞茂琨的作品中有一种呼啸。
在和庞茂琨聊及他最近一批油画创作时,我引用了一句老话,叫“人生如戏”,来形容庞茂琨的努力。“人生如戏”,这确是一句老话,了无新意。但我以为,恰恰是这所谓的了无新意的老话,在一种新的、似乎是无意义的形象当中,却生发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意思。我的确不能说庞茂琨在画“人生如戏”,尽管他试图在营造一种类似戏剧般的氛围,并在这一氛围中表达他对人生的一种悲喜交集的体验。庞茂琨的做法是相当有趣的,开始时他通过一种基本上无意识的方式,在电脑上寻找一些奇异的图像,然后把这些图像描绘在画面上,按照某种超现实的原则进行组合,并敏锐地保留其中的荒诞和冲突,使画面在一种统一与分裂当中跳跃。你很难说庞茂琨这一组作品的人物之间有逻辑性,但你又不能断定他们是非逻辑的,这包括庞茂琨笔下的奇怪的动物。粗看时,我们会认为画面中的动物与人物之间有一种隐喻式的关联,细看之后,又觉得这一关联是一种假动作,一种戏谑,一句玩笑,从而达到破坏最初感觉的目的,破坏所谓的“人生如戏”这样一个错觉,从而揭示隐藏在这句老话背后的、因而更深入的现代性所带来的日常颠覆。如果我这个观感是符合作品的逻辑的,那么,我以为庞茂琨的这批新作的主题就昭然若揭了,那就是“日常颠覆”。
庞茂琨正是从一句“人生如戏”的老话开始,而达至对“日常颠覆”的理解,这一“日常颠覆”正是荒诞本身。庞茂琨的荒诞还有一个他所习惯的方式,他是通过看似画得很认真的方式来实现一种荒诞的穿透力,从而让“日常颠覆”成为观看事实。
采访笔记好几页。想要看更多,请关注“艺术野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