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曹辉:一个曾经的少年回到红尘,唱起了昨日的情歌(附采访音频)

成都商报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19-04-15

我本想取的标题是:

曹辉十年一展——一个曾经的少年回到以前,去继承昨日的情歌

或者 

曹辉:一个少年去到天边,去继承昨日的大海



曹辉  午后 66×65cm

今天上午的一场展览令人动容:

一个低调的画家

一次低调的运作

一首首昨日的情歌

情人还是老的好,如今,真的才明白,情歌也是老的好,我突然想起了1998年侯孝贤的电影《海上花》:




再来看这样的画:


曹辉  室内  60×48cm



每一朵 如无名的浪花 

在你的身上 

睡梦成真 

转身浪影汹涌没红尘



曹辉人物画作品展 2016

展 览 日 期︱2016.06.30-2016.07.03

出       品︱二酉山房

艺  术   家︱曹辉

作       品︱人物绘画

展 览 地 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人民西路20号 四川省美术馆


  来看看展览的学术主持,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的点评:

  曹辉在创作中不带有原有的艺术概念,原有的艺术规式,他的作品有实验艺术的因素。正是因为这种成功的实验,印证了中国绘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所以曹辉的画不但是中国画,而且是现代中国画。

  曹辉的作品不仅仅强调其文学性,更强调其文化性,他让绘画进入造型或视觉艺术自身的轨道,这是其作品独特的价值所在。

  曹辉不逐名利,而是绝对精神至上,以宗教般的虔诚对待创作。他既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画家,又是浪漫主义的画家,我把这种风格定名为:“梦幻现实主义”。

  但愿我们的画家不断探索下去,让我们能在喧嚣的尘世,能静听一首首昨日的情歌。



    在被中国国内画界所知之前,曹辉1990年到1998年已在法国办了五次个展,作品为布面重彩画“老茶馆”与“曹家大院”系列,受到了非常高的关注及被众多藏家收藏。近十年来,曹辉完全蛰伏在创作里。从推陈出新的布面国画到纸上作画的回归,本次展览曹辉带来100幅作品——呈现曹辉十年。

   印象最深的就是曹辉今天上午拿着话筒简单三句话:

   感谢四川美术馆让他圆梦办展。感谢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关心支持。感谢藏家付出,让我衣食无忧,能安心从容地创作。简单真诚,挺好。


曹辉    望归图    90×55.5cm


    这些年来,曹辉的创作主要集中于水墨人物画。题材从老茶馆→曹家大院→传统雅士仕女→民国人物→现代都市系列,曹辉只画触动他、感动他的事物。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曹辉对流年逝水、时过境迁的时空转换,以及他感时忧天的人文情结。



曹辉2011 曹家大院5


  在技巧上曹辉对传统笔墨固守的精神追求和受西方绘画光与影形与色影响的思考,使其作品既有东方式的潇洒肯定,挥写自如,又有西方式的严谨唯美的精准造型和丰富多变的色彩斑斓。他的绘画形式与传统中国画有着既关联又有区别的鲜明特色,充满个性。特别是他近年来所作的没骨彩墨系列,在这批作品中他用没骨设色法画出生动有趣而鲜活的人物形象,原本擅长的线条成为刻画细部的点睛之笔。被弱化的线条趁湿画在没骨的色墨上,柔和地融入了画面中,使得其笔下之人物形象耐人寻味。


曹辉     老茶馆    244×432cm


曹辉,低调,沉默,大多数观者可能都还没见过他本人,但可能某件作品却在多年前就曾见过。涉及他的法兰西系列,对法国文学的印象,涉及他对题材、色彩、作品的感受和想法:想象力是无法忽视的。


曹辉说画:

  从小就知道画家这个职业,把它具体到一个人还是读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小学就读于成都酱园公所街小学,就是现在文殊坊的路口处。某一天,同桌告诉我学校附近有个画家十分了得,啥子都会画,活灵活现的,相约放学去看一看。

  我俩游走在学校附近,期待能与画家一遇,冥冥之中构划着画家的形象,戴着眼镜、穿着笔挺的中山装、脖子上一条围巾,手中拿着他的画,许多许多的,实在拿不起了,冲我俩喊:“小娃儿,过来帮我拿一下”。于是我们就搭上了关系,于是就有一再目睹他佳作的机会了。第一次天近黄昏没见上,第二次华灯初上不见其影,失望之极,不见了!这个画家就是今天的郭汝愚老师。半个世纪后,我把这个故事告诉郭老师,他笑了。

  小时候也画画,都画在课本的空白地方。一些葵瓜子大小的人物,千军万马的,绝对原创,都是在课堂上磨皮擦痒时画的。从第一页开始,打打杀杀到最后一页,十分热闹,多少次被老师逮个正着,作为告状之罪证,换来母亲顿顿暴打,告饶声中,结束了我儿时绘画生涯。

  这些课本早就不在了,如果留到今天可能还可以换点烟钱。



曹辉   木槿花开  90×48cm


  1975年夏末的某一天,一觉睡醒,我决定学习画画了。时年23岁,身份:某乡镇中学国文教师。为啥决定学画,当然是想有个好的工作。我期望恶补一阵,画出点看着不难受的东西;混进文化馆当美工。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馆就是一个地方最文化艺术的地方了。

  许多人是因为热爱绘画,成就为画家。我却是定位画家,才开始去学着热爱绘画。有点像先结婚后恋爱。这种方式对我真有些效果。五年时间,劳其筋骨、瘦其肌肤,1980年,参加省美展后,终于成为了文化馆工资36元5角的美工。



曹辉    戏水图    85.5×60cm


关于布面国画《老茶馆》:

  时间是个载体,题材也是个载体,感觉才是我真正想表现的东西。感觉是什么,理论家怎么解释的我不知道,我的体会是:自然形态在心中过滤后的东西,她已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是主、客观的一种溶合。



曹家大院·中秋  100×80cm   布面中国画颜料


  我喜欢画同现实有一定时间距离的东西。由于视觉资料甚少,形成大量空白,给我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只所以如此倾心描绘民国这段历史,是基于我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没有昨天,哪有今天呢?民国之初,保留了纯正的中华文化。游走在这样的时空中,题材可以顺手拈来,很多时候我感到的是缺少表达能力。



曹辉   楼顶上的女孩     69×46cm


  我毕竟没有生活在民国,但不妨碍用今天对生活的感受去表现过去。而今天无论古典题材还是现实题材,其实都是用今人的观念在画,比如:《老茶馆》。八十年代末,我游走偏僻的乡镇,时常遇上这样的画面:某日,顶着烈日,步入东倒西歪的一家茶馆,黑嗡嗡的除了泛着白光的茶碗,和老虎灶的火光,什么也看不见,恍恍惚惚感到一群人坐在里面,原本嘈杂的茶馆,因为一个陌生人的进入顿时安静。眼睛慢慢适应了环境,发现各个位置都有眼睛盯着你。此时,你若以眼对视,这些眼睛就游走开了,你若因这些茶客盯得不自在起来,这些眼睛会变本加厉往你身上剌来。


  这种场面,如今仍出现在我游走的小乡镇上。封闭的地方,少不了这种表情,这和时间没有多大的关系,原因是一直延续的国人心态。


曹辉,
1952年出生,成都人。


  严格意义上说,我不是在画现实生活中的茶馆,我是在画那种步入茶馆瞬间的感受。茶馆只是一个载体,我倾心描绘的是黑嗡嗡中若隐若现的那群人。以及朦胧中呈现的黑白灰关系。我给画面设计了一个视觉渐近的过程,观者刚开始朦朦胧胧,尔后慢慢看出了以茶碗为亮点相聚的各色人等,再后看出他们之间关系,再后还有许多具象与抽象的肌理。

  我把这些感受在心里沉淀了多年。为了更好表达,我把时间推到民国。1990年,画出第一幅以茶馆为题材的画,现藏于巴黎市政厅。1990年开始,我在法国办了五次个展,1991年、1993年、1995年、1998年的展览,茶馆都是主打题材,那些东倒西歪的老头,为我带来了荣誉。法国人如此理解我的画,让我吃惊。




关于对女性角色的钟情:

  民国女性旧梦,是我表现追求的意趣。一是历史的诱因,觉得那个时候的人与物特别有味道。二是感到其间有叙述不尽的情结。

如同画老茶馆一样,民国女性只是我表现心结的一个载体,我喜欢在朦胧中去表现女性的一丝丝忧郁与一缕缕娇情,一抹抹温润和一种种情思。

  从技术层面讲,我是想利用这类题材,对表现室内空间人物作一种探索。中国水墨人物,绝少表现室内的,这是为什么?我是想画出这么一批画得到一个答案。因而在每幅画上,我都在加上一点什么,或减去一点什么。

  我以为,画女人最不能失去的是女人之美。一定要构建一套表现女人之美的笔墨关系,同时不能让色彩闲着,也要尽一份绵薄之力。

  女性从古到今都是画家表现的主要对象,女性之美是不可抗拒的,灵感来自对女性的热爱。



关于色彩表现力:

  我寻求色彩的最大表现力。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框框,在不失水墨气韵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色彩作用。

  色彩的组合在绘画过程中是下意识的。在一片冷色中,我会擦上两笔暖色。在厚重的石色旁,我会靠上一笔重墨。在冷暖交织的色团中,我会点上几笔浓淡墨。形成对比,镇压火气,使之交融。

  中国画的色彩要漂亮,必须借助墨。墨和水色、石色都相生相融,墨在水墨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难怪有工笔看色,写意看墨之说。



关于题材跨度:

  我的题材跨度不大,到现在还在“人堆”中打转。题材如同做衣服的布,当你熟悉了这些材料后,你自然就知道做什么款式合适了。

  画古画今、画中画西、画男画女、画老画少……如此等等,其实就画了一个人。电影很安逸,一个演员,这部片子是相公,那部片是太监,穿上龙袍是皇帝,披上袈裟是和尚,拿上打狗棒又成了叫化子。我以为:始终把握人的情感来画,无论古今中外,差异就在人种衣饰道具上了。

  因而,不存在我喜欢哪类题材,差异在各类题材的积累。画感兴趣的东西,那类题材都可入画。齐白石当年还画老鼠爬称杆,关键是你为这些题材准备好没有。




关于下一步创作的主题: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前面我已说了,我是靠感觉画画的,所以必须紧拉生活之手,创作的脚步才会越来越自由。今后画什么,关键看我在生活之手中能得什么感觉。


我最喜欢的一张曹老师的作品:红指甲


烟霞羡独行

曹辉绘画艺术之我见(节选) 

文/魏学峰

      曹辉先生是一个有个性、有追求、有思想的画家,早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他即以连环画享誉巴蜀画坛,而后又转向水墨人物画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最早引起同行注意的是《曹家大院》和《茶馆系列》。巴蜀地区是我国最古老的产茶胜地,亦有“四川茶馆甲天下”的美誉。在宁静的农耕岁月里,人性中那份悠闲与舒适的追求便潜滋暗长,进而寻找某种形式的表达。泡茶馆便成为四川人最惬意的生活方式。在曹辉的笔下,老房子里人声鼎沸、眼下袅绕,一只只盖碗茶正散发出独有的清香,人们品茶、聊天、发呆、评理、听戏、打牌……神态各异,仿佛在这个空间里大事小事都能说个天方地圆、如云如雾,犹如川人所言:“一个桌子四只腿,说得脱来走得脱”。

  这些画面不仅描绘出川人与生俱来的从容气度和侵入骨子里的悠闲,更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茶馆简陋破败,却充满人世间的温情与感动。在这一系列中,曹辉借鉴了唐卡艺术的某些表现方式,在粗布上创作。他把布面局部用石头反复磨砑,使色彩能赋上画面,斑驳而灰暗的色彩,如青铜器敲出的浮雕,块面的积染构成了人物的体积感、明暗感和质感。《茶馆系列》是故事性、场景性、史诗性的完美结合。《茶馆》承载者极具特色的文化使命,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生命的醇香。

  曹辉人物画探索的第二个方面即是唐风系列,包括《清华池》、《唐宫仕女图》、《霓裳羽衣舞》、《秦淮夜》等,以及民国女性系列,包括《故园旧梦》、《雅集图》、《玉堂春》、《锦江花月夜》等。画家截取了中国历史上的两段(中古的唐和近代的民国),大唐是中国艺术的高峰,又是中国古代艺术从前期转向后期的关键,无论是诗歌、书画都创造了一系列空前绝后的极境。曹辉笔下的乐舞,气势华贵恢宏,展现轻盈飘逸和生命情调,是自由的精神穿越千载而不绝的回响。而描绘唐宫女性的作品则以平铺列绘的方法将贵族生活以及仕女的形象刻划得生动传神,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尚、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画家在没骨的基础上辅以勾勒,虽为大写却极尽工巧之能事,有序的人物组合表现出画家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民国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年代,在静美的旧时岁月中,女性们既带有古典的韵致却又袅袅娜娜、如烟似缕,梦中人似玉,柳外碧连天。画家以朦胧之笔去表现一个唯美的旧日情歌,女子间微细的差异与复杂离奇的情感都漫化成沉醉婉转的时光流水;浪漫与梦想、向往与追求、失落与忧伤都那么优雅入骨、如雪若兰。画家以博大的包容、悲悯与同情把民国旧梦描绘得如诗如画,堪称梦幻现实主义点燃的岁月深处的沉香。从这一时期开始,画家尝试以重彩技巧融入中西方绘画观念上的探索,这个系列既有油画的浑厚深刻、色彩变幻细腻的特色,又具备中国画的意趣和文化内涵,标志着曹辉人物画风格的完全确立。

  纵观曹辉近三十年的艺术道路,我们不难看出他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绘画建构。

  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学术价值,一、创作的随机性。曹辉作画从不设计粉本,即便是复杂的人物场景,也是随兴落墨;画家首先以几个大的块面来控制大效果、大关系,他喜欢绘画过程中不断的偶然,将这种偶然变为必然;曹辉在潮染中用“破”的方法增加色墨的层次性和偶发性。西画注重色与色的关系,曹辉则更注重色与墨的关系,叠色、渍染、冲水层层遍遍而形成物象的体面,不断叠加又形成无限多样的色相、色调。

  二、色墨变奏中的抒情性。中国画分五色(青、黄、赤、白、黑),是三原色加两种极色,而复合皆备了大千世界诸色,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有之极、无之极的辨正关系,墨色上的浓重、浅淡、枯润、映衬,无不与书法的抽象性原则相通。曹辉布色不是用敷色或积色,而是以大笔刷色,是一种书写性布色。每一笔、每一块色都有呼应关系。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即是墨,墨即是色。近来,曹辉又师法敦煌壁画设色法,把背景画的极为厚重,他把传统的背景留白转化为散点留白,创作出与一般水墨人物画不同的表现式样。

  三、线条的多重性。一般认为,西方绘画在感觉的完整性上比较强烈,而中国绘画视觉最精炼的符号是线条的形式,所以“中国艺术是线条的艺术”成为一句公认的理论。曹辉用粗笔代替细线,以色线将勾勒与赋色同步完成。他的线条节奏有着明显的对比。他也善于将线条虚化在水、墨、色之中。

                                      

想要看更多,请扫码“艺术野疯狂”加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