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大展首次登陆蓉城:给所有减肥女郎一个继续吃的理由
艺 术 野 子
艺 术 野 史
| 2017.1.21 |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张籍《凉州词》
张爱玲说,念中学写的作文有一种新的台阁体,那是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上层官僚文人流行的文风,一味注重造句的典雅工丽,多失却文章气韵。她还记得写过这样一行警句:“那醉人的春风,把我化成了石像在你的门前。”她说她的《理想中的理想村》正是属于这时期的作品。
文风如秋风,变东变西让人懊恼。可没想到20日在武侯祠一场展览,让我提前被这“醉人春风”沐浴了。小学美术课本里第一次看到唐三彩,后来在四川博物院的修复室,我又再一次看到残破的西风肥马……洛阳,一直未能去的盛唐风韵,被这场精致的展览一锅端了个正着。
我在朋友圈发了几张被几家电视台采访的照片,很快就有好几位圈内著名的艺术家在问,画面背后的展陈喷绘背景图(阎立本《职贡图》卷),收集了80多条回复,我谢谢各位的关注!——都说“唐”是一列叫做欲望的街车,我们不管身上有钱没钱,都想去坐。斗酒诗篇,财富满盈,它装满了所有关于东方魅力的英华沉浮,轰然发车,又轰然驰过……
可唐,就像“糖”,一种心追手摹的经典味道,它不可追地化了。
阎立本《职贡图》卷(局部)
阎立本《职贡图》卷(局部)
阎立本《职贡图》卷(局部)
“丝路幻彩辉煌前代,古道新颜筑梦今朝”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与洛阳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丝路幻彩——洛阳博物馆藏唐三彩精品展”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绿雨轩展厅揭开的大幕,预热即将于1月23日晚开庙的“2017武侯祠成都大庙会”。
50余件唐三彩精品文物,包括“三彩载人骆驼”,“三彩载物骆驼”,“三彩鸳鸯枕”,“三彩女坐俑”等代表精品,从十三朝古都洛阳,跨过丝路,经过蜀道,来到天府之国成都,闪耀三国圣地成都武侯祠。展览通过“泥火初生”、“丝路传奇”、“盛唐风尚”、“无远弗届”四个单元,全方位再现宏伟神都的繁华世象。这是洛阳唐三彩第一次登陆蓉城,亮相四川,展览将持续至4月20日。
对唐的追慕,我想起蒋勋在《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中说:唐——国势鼎盛为艺术文化带来伟大、特殊的色彩。唐代的艺术家,认为菩萨的伟大,是因为他特别安静、祥和,心中没有贪婪、野心和欲望。而显然对于雕塑一类的作品,我又想起阎立本的《职贡图》卷,唐,宫廷的辉煌总是让后世垂涎,它的范式和恢弘、色彩,成为东方富丽的代言。
富丽,又是华彩的代言。
釉光溢彩
▼
盛唐出华彩,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因其黄、白、绿三种基本色而得名,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瑰丽奇葩,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的璀璨明珠。
三彩鸳鸯枕
二十世纪初, 洛城邙山下,随着陇海铁路的修筑,尘封千年的大唐幻彩终得窥天光,自此蜚声中外,大放异彩。本次所展展品,出土于洛阳邙山、龙门、关林、谷水一带,级别颇高。展品釉彩富丽,技法精湛,赭黄深绿辅以粉白天蓝、褐红茄紫,浸润交融,光色辉映。
峨冠博带的文官、身姿矫健的武将、丰腴端庄的侍女、威严刚烈的天王俑,惟妙惟肖的动物俑,以及三彩豆、黄绿釉碗、绿釉白斑杯……,惟妙惟肖。其中,精品文物“三彩女坐俑”,红唇粉面,丰颊盈腮,身穿绛色窄袖襦衫,胸束长裙,端坐在墩座上,悠闲典雅,神气十足。在展厅中将各类生动逼真的三彩器一一略过,唐人的衣着装扮、日常生活以及社会风仪一一呈现,真实还原出大唐王朝的历史风貌与风华流韵。
三彩珍珠纹贴花三足炉
丝路传奇
▼
大唐丝绸之路,承载着千年古史,编织着四方文明。洛阳唐三彩,是泥与火淬炼的结晶,承载并记录着过往丝路上的艰难险阻与文化上的繁荣交流。展品中,赤髯碧眼、高鼻深目的胡人,气宇轩昂、引颈嘶鸣的马匹,坚毅负重、载货前行的骆驼……,丝路花雨,马蹄声声,驼铃悠扬。透过展品,穿过丝路,一段盛世记忆跨越千年时光,逐渐鲜明。开幕当日,洛阳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高西省教授带来了题为《西域与洛阳——洛阳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述论》的文化讲座。展厅外特设了专题文创区,我挑了几件唐朝的精致和风华,算是纪念。
三彩载人骆驼
我想,大凡敢叫“丝路幻彩”的展览,“幻”和“彩”一定是展眼。丝路像诗,唐则像是诗眼。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空前的历史高峰,也是洛阳陶瓷业发展的繁荣阶段,特别是唐三彩的出现开创中国陶瓷史一代新风,其斑驳绚烂、健美雄浑的艺术风格正是唐代充满生命激情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精神的体现。
雕塑家不会用形容词。他们塑出东西让你看。
三彩
▼
唐三彩是一种流行于唐代的低温釉陶器,色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而其釉色以黄、绿、白三种颜色为主,故被称为“唐三彩”。唐三彩在唐代的高宗至玄宗时期大量出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彩马
1905年至1909年,清政府修建陇海铁路汴洛段工程时,在洛阳北邙山的一批唐代墓葬中,出土了数量颇多的多彩釉陶器,胎质洁白坚硬、造型生动优美、釉色艳丽多姿,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多彩釉陶器称为“唐三彩”,并且沿用至今,享誉中外。洛阳瓷陶业在唐代达到鼎盛,尤以今天巩义的大、小黄冶窑最为著名。洛阳地区出土的唐代三彩器也大多烧成于黄冶窑,由于土质、工艺等先天优势,洛阳唐三彩因此具备了体型硕大,釉色亮丽,胎体洁白且胎釉结合密实不易脱落的重要特点。
富丽之美
唐三彩分两次烧制而成。首先对原料进行加工,即对陶料采集后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捏练和陈腐,然后采用轮制、模制、捏塑等方法,制坯成型,修饰晾干;后入窑用1000℃—1100℃左右的温度素烧,取出冷却后施釉;将挂好釉的素胎再入窑以800—900℃左右的温度二次焙烧,釉料在烧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互相浸润,表现得色彩浓淡、斑驳淋漓;最后对三彩人物俑的头部与面部不施釉部位,饰以彩绘,使其形象更加逼真、美观和生动,也被称为“开相”,这样一件三彩器就制作完成。
三彩骑马男俑
洛阳出土的三彩胡俑姿态各异、有牵马、骆驼形象的、也有商人或侍从形象的。这些带有胡人形象特征的人物俑,直观地再现了盛唐时期洛阳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繁荣。
唐马
▼
唐代上层贵族骑马成风,妇女也摆脱内闺礼制的束缚,可以和男人并驾齐驱,“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就是贵妇骑马的真实写照。洛阳出土的三彩骑马俑,骑马者多神情专注,执缰徐行,恬淡自然。
虢国夫人游春图
马,在唐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新唐书 兵志》中有:“马者,国之武备,天去其备,国将危亡。”西域马,自李唐从陇西起家时就因骨力追风、聪敏驯良而受到高祖、太宗的喜爱。西域马关节、肌健的轮廓明显,皮肤较薄,被毛短细,性情活泼,动作敏捷。它们的头颈与躯干的结合匀称协调,躯干粗实,四肢骨量充分,全身结构紧凑,非常适合于骑乘。西域马不是唐代特有的产物,早在西汉时就有了关于西域马的经典传说,并一直作为贡品输送到中原内地。但是西域马的大规模输入与培育却是在唐代,并对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文学艺术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洛阳出土的三彩马多为西域引进的良马宝驹,它们表现出千姿百态的艺术个性,其造型肥硕、高大、雍容华贵,巧妙运用肢体语言呈现出强烈的空间关系,从而造就了唐代三彩马极高的艺术价值。而这些三彩马的旁边往往还伴有以驯马人形象出现的人物俑。唐,官方重视优良马种的引进和饲养,这些西域引进的宝马,常常得到优良的饲养和照顾,而这些人物往往以胡人形象出现,应该是随同马匹一同来到中原的驯马者。
三彩蓝条马
骆驼作为“沙漠之舟”, 是丝绸之路上最得力的行旅坐骑。骆驼多由胡人来牵引,与杜甫诗中所谓“胡儿掣骆驼”的说法正相吻合。洛阳出土的三彩骆驼比例准确、造型生动、形体健壮,昂首挺胸、引颈嘶鸣。展厅里展示的载丝骆驼驮负卷帛、丝绸和干粮,真实再现了盛唐时期东都洛阳与西域的频繁交住。
三彩骆驼
事生
▼
唐人的宗教信仰丰富多元,有发绩中土的道教,来自印度的佛教,西亚的祆教及小亚细亚的景教,从洛阳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受佛教影响较大。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组文物就是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天王俑源于印度佛教中统领一方的护法神祇,并与唐代武士形象相结合而塑造,起镇墓辟邪,保卫墓主人安宁的作用。塔式罐则借鉴佛教塔刹而塑造,一般由盖、罐、座组成,装饰图案也表现出较多的佛教印记。
唐人“事死如事生”,在唐代墓葬的随葬品无不应现着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用器,不论器物大小,小中见大,单纯中又有变化,精巧而不失浑厚。唐代工匠通过模仿、提炼、创新,高度概括,突出了器物的典型特征。三彩器具容华贵,装饰华美、五彩斑斓;动物形象又生动传神、富有自然情趣;它们不仅展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提供给我们丰富的社会讯息。
三彩骑马俑
洛阳地区出土唐三彩类型以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唐三彩人物俑造型生动、题材广泛。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神态的人物在唐代工匠的巧手中诞生,峨冠博带的文武官员、婀娜多姿的仕女贵妇、剑拔弩张的武士天王、矫健神气的骑马俑……工匠用心捕捉现实中人物形态的细节,刻划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及特征,可谓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
三彩鹦鹉髻女俑
一组唐代官员俑,文官俑丰朗如玉、彬彬有礼,武官俑器宇轩昂,英武不凡。唐代工匠运用精致的雕刻工艺和多彩手法在人物俑不同部位施彩,烧制出生动鲜艳、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将唐代朝堂之上那些官员器宇轩昂的仪态逼真的展现了出来。
丰腴
▼
唐代社会崇尚女性以胖为美,在三彩人物俑中,集婀娜与神采为一身的非女俑莫属。从目前出土的唐代壁画、陶俑以及传世的书画作品中。丰腴浑圆的体态是唐代妇女竞相追逐的风尚,在西安出土三彩女俑,体态丰腴、雍容尊贵,表现得尤为明显。而洛阳地区出土的唐三彩女俑却有着另一番风韵,即使在盛唐时期,洛阳女子也没有一味的追逐丰腴之姿,在丰腴里又透着些许窈窕,将女性秀美可人的气质拿捏得恰到好处,使现代人很容易从中产生共鸣,这也是洛阳唐三彩女俑广受欢迎的原因。
三彩女坐俑
除此之外,从这些女俑的发型和服饰上,也能领略到唐代女性所追逐的潮流风尚。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三彩女俑头上造型各异的发髻,成为唐时女子追求时尚的最好例证。如鹦鹉髻、丫髻、双卵髻、螺髻、宝髻垂练髻、高髻、刀髻等,多姿多彩的发髻式样,再配以各式的上紧下宽的襦裙装扮和肩臂上半垂半挂的帔帛,是一千三百年前中国大陆上风靡一时的流行指南。
大师笔下的唐美人
镇墓兽出现的时间较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西晋墓中已较为常见,唐代墓中出土的镇墓兽,通常摆放在墓门或墓道两侧,一般成对出现,一件为人面兽身,另一件为兽面兽身。它们通常被认为是集人的智慧,鸟的飞翔,兽的凶猛于一身的怪兽形象,保护墓宅不受鬼怪侵扰,保佑墓主灵魂平安。
三彩天王俑
盛唐时期,受佛教影响,天王俑替代武士俑成了四神之一,一般头戴兜盔,身着华丽的“明光铠甲”,或足踏卧牛,或脚踩地鬼,叉腰握拳,英气逼人。华丽的服饰表明天王俑已经不是初唐时期参与实战的武士俑,而着重炫耀盛唐时期贵族豪门的权势和威仪。唐朝时风“生则极养,死则厚葬”,唐三彩是那个时代追求奢靡华美之风的产物,同时也成为多彩釉陶发展的里程碑。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部分资料由洛阳博物馆和武侯祠提供)
摄影 张祎 云在天边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