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竟藏着一座惊绝的孤寂古寺:一寸相思一寸灰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那几天春雨连绵,春寒不散,我深宵悠悠忽忽读了一些宋词元曲。雨声小了,春的呼吸声愈大,怀旧愈深。该踏青了。下面这首曲子,找了一夜:
二酉山房的谭丽娟推荐去新津观音寺,说壁画好。我一查,成化年间的留到现在,不易,老天有眼,能在这么飞沙走石的世间,看到这孤独的艺术,虽然破败,香火也寂寥寒白,但总算是留住了。我历来喜欢看老庙,吱吱呀呀地被风吹过那些经语佛说,屋檐、植物、里面的人,钟,门,佛影,塑像,都是这建筑的一部分。建筑的温度,和这天阳光的深度一样,透着一股子缠绵之后的失落。我不敢进这庙堂,拜不起那些神仙。后来才知道,是不敢看他们的寂寞。
我守无忧栽菩提
菩提下面结真谛
说真的,最近都在炒“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拍摄地的美景,
浮夸了些,新津观音寺的美,更有神秘感,更闺秀。
张涵看了我随后拍的照片,录几句:一个“情”字,心旁有青,心沐春风,青葱生发。世人分得清昼夜,看得出善恶,把得住喜怒,就是说不明情为何物。如何安放,才是好呢?“山中岁月容易过,世上繁华已千年”。
我的编辑八月未央倒是站在女性角度说了一句:《默》里唱“我被爱判处终身孤寂”——每一个女人心中都住了一个观音,每一尊孤寂的观音就是自己的守护神。
都是惹不起的情种。
我守娑罗栽七叶
七叶下面好结集
这观音寺看来是经过火的百炼千锤,反复被烧,复建,又烧,又重建。每一幅壁画,都如涅槃,我看寺里介绍说,2001年观音寺内壁画和塑像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2003年经国家文物专家考察,观音寺与布达拉宫等列为全国十大文物保护重点修复工程。给了800万进行修复。我看这钱花得千值万值:斗彩的鸡缸杯被大藏家刘益谦花两三个亿买来喝茶,看来茶是奢物,这杯更奢,用年月喝茶,比喝上了年月的茶更高级。
当然也更寂寞。寂寞是种贵重的感受。成化的壁画、泥塑?你看过没有?要是干干净净新画的,不值钱,沾了时间的味道,好像也不太值钱,跟成化瓷不一样,壁画都在墙上,跟这亭亭玉立的建筑融为一体,保留这些东西,才花钱。
800万,据说是四川投资最多的一次修复,我无力求证。将成化两座建筑,635尊塑像,94平米的壁画修复完善,800万,贵不贵?网上说新都区新繁镇荣军路86号的龙藏寺(慈惠庵)仍旧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同样的明代建筑,被雷劈掉一面山墙,明代的壁画,依稀可见。“再不保护,就彻底完蛋了。”
观音殿那天竟没开门,想来也是天意。美事从来多磨,认命,随缘,一个意思。走时抬眼看看额匾:慈云普荫。有典故。皇家御笔所刻。各位要是有兴趣,网上到处可查。
无忧花开了
只要自尊就好
老旧之物,带着古董的光泽,让人不免与金钱产生关联,罪过乱想年纪越大,越感慨这对人对事的痴迷、执信,和出麻疹一样:年纪越大越严重!就连看那一尊老雕花大石缸都好看得不得了。宝马雕车搜买花树星雨的豪情渐渐消散,未曾消散的是众里寻隐地的千百度深情:因为有过,所有难舍。因为难舍,所以不忍。
世道莽苍,俗情如梦,来这古寺,回想起早岁结识的零星尘缘,几乎都是写微渺素朴的邻家凡人,没有高贵的功名,没有风云的事业,阴晴圆缺的生涯中追慕的也许只是半窗绿荫,一纸风月——我们在人生的荒村僻乡里偶然相见,仿佛野寺古庙中避雨邂逅,关怀前路崎岖,闲话油盐家常,悠忽雨停鸡鸣,一声珍重,分手分道,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在苍老的古树下相逢话旧。
去老庙,写点散乱游记用词都往往典丽秀润,生怕吹风都有新味,字字斟酌,恐扰了这春日清逸。世风翻新,俗气弥漫,寺内有菜园,后面有带墓碑的坟冢,和生人面面相觑毫不岔生。出得寺门更有沿路摆摊卖果蔬的菜农,停车场当天估计也是太阳好,竟忘了收费……这般清贵气又不失烟火味的地方,不多了。
观音寺,坐落在成都市新津县城城南,约7.5公里的永商镇宝桥村境内,面临邛水,背负群山,苍松翠柏,清水环绕,山如九峰拱卫,状如莲花,故有“莲华接翠”之称。按传统的地脉风水学讲,此处地理格局极佳,其山状如九峰环卫营拱,如同九朵妙莲齐开,为修仙行道的祥瑞圣地。
观音寺古名“平盖治”(张道陵24教区之一),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为方便教化所设二十四治(教区),中品第八治“平盖治”便是此山。据道教类书《云笈七签》卷二十八载:“平盖治山,在蜀州新津县,去成都八十里。前山下有玉三尺。昔吴郡崔孝通于此山学道,得飞仙山。”治应娄宿,阴人发之,人扬孟时《重建平盖观山门石梯落成记》碑文中也有记载,说古之高道吴群、崔孝通曾与九连山平盖治潜志修仙,并且羽化飞升,得入仙门。
自汉晋以来,佛教由中原地渐次传入蜀地,尤其进入唐代,佛教深得大唐天子护佑,蜀地亦成为全国佛教重镇,使源自本土的原始道教反而在声势上退居次席。到了宋代,一代禅门领袖,被宋高宗封为“圆悟禅师”的佛果克勤禅师,晚年驻锡于成都昭觉寺,于是成都很快便成为全国的禅教中心,使“言禅者不可不知蜀”的盛誉,一直流传至今。
新津观音寺即兴建于圆悟克勤禅师圆寂后40余年的宋淳熙(公元1181年)年间。据史料记载,宋时一代明相,禅门中著名的大居士张商英的故居,就在观音寺近侧,故当地流传着张商英舍宅为观音寺的故事。当时的观音寺规模深宏阔大,香烟鼎沸旺盛,共有殿宇一百零八重,前后左右都山门,前山门在余渡观音桥的山嘴上,后山门在秦山埂,左山门在邱坟园,右山门在赖家院子的营盘山。系西川著名的大道场之一,此地,地接邛蒲,有负屏山,唐安雾邑,环带左右,山之迭六治,巍峨萦之,八津朝揖,九峰拱卫,七星盘旋,奇花瑞草,灵禽异兽,至于寺中。然世事变幻,诸法无常,曾经盛极一时的观音寺也概莫能外,元代末年,兵燹四起,观音寺随之被毁。
直到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398年开始重建。当时寺僧海金讳碧峰禅师,览胜于此,掬水闻香,知其胜概,遂憩于此,依治修庵。在九莲山东岩修千手观音殿,塑千手观音像,后来又在后山开凿石头,准备扩建殿宇。碧峰禅师驻观音寺时,为蜀王所尊礼,常请至王府宣讲三乘佛法,蜀王还特赠藏经一部,增修佛殿,方丈斋廊,塑绘三身等像,福宾和尚去世后,由其徒弟圆彻、圆历主持寺庙,后又增修大慈法堂、天王、龙祖、僧房等殿,塑装地藏、弥陀、天王、童子、诸天圆觉,护法金身,皇帝万岁寿牌,太子,亲王睿座,与夫两旁钟磬,佛磴,由树富家,树植千珠,逐渐完美。后圆彻圆历去京师参学,又有圆纲,圆镜同心协力,诱诸檀越,大振山门,不期年三大士两旁五百罗汉,海砌月台,恢弘龙井,凡百废坠一撤而如是,可谓备矣。
陆小曼画作 现藏于杜甫草堂博物馆
来这古寺,凄凄切切、残残旧旧透着古雅的清香,怎么看怎么像是陆小曼手笔。这地方,冷清,像是一种矜持的关切和客气的隔阂另加孤傲的落寞,四分往昔故园的教养、三分传统历经时间的磋磨再加三分近现代的混世摧残。
陆小曼书法小联 作品去年经诗婢家拍卖十周年秋拍上拍出。
释文: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案。
胜缘结香火,来游福地,莫虚负荷华十里,桂子三秋。
款识:1.花即是禅,鸟即是禅,山耶云耶亦即是禅,钟磬声中随你自寻禅意去。男可成佛,女可成佛,老者少者都可成佛,松杉影里何人不抱佛心去。
2.高阁枕三峰滴翠流苍浓淡遍宜天半月。崇台栽万树飞青舞碧去来无碍岭头云。
3.华严顿演圆宗独被上根尚未悉符出世度生弘誓,行愿导归倹徻极乐全收九界方堪大畅成道利。
1.物之本怀,高阁高悬,低阁低悬,僧在画中看画;远峰远刊,近峰近刊,人来山上观山。
2.孤塔入高云阁上梵经尽贝叶,名山藏古寺佛前灯焰皆莲花。
3.时维壬辰初春久雨新霁,丽日洒窗,惠风和畅,情思逸然,观古技痒,发吾书兴,楷书禅联,聊以破寐,小曼陆敬书。
钤印:陆小曼
刚开始我真不敢往里进,就在毗卢殿。里面不能拍照,说是要罚款2000到5000元。一位女工作人员穿着保安服边打电话边跟着我,生怕我偷拍。
菩提叶绿了
只要向善就好
据说观音寺重建时,是由明朝皇帝派御用监匠监修,(1980年观音寺维修围墙时发现“北京御用监匠见宫”字样的碑记可查),可见当时明朝朝廷对观音寺的重建很重视。观音寺从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开始重建至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完工,经历了一百多年,共建殿宇十二重。分别于明英宗天顺六年(公元1426年),增修毗卢殿,明宗成化元年(1465年)又增修观音殿,塑殿内五百罗汉像,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绘毗卢殿内两侧十二圆觉壁画。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雕刻毗卢殿石香炉。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圆历和尚从京师请回四大部经藏于寺中。明朝武宗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雕刻观音殿中间石香炉。明世宗嘉靖三十年(公元1553年),雕刻观音殿右边石香炉,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雕刻观音殿左边石香炉。
观音寺壁画所处的毗卢殿,则是明代建筑。这片壁画由明代皇帝派宫廷匠人修造,是寺里的“镇寺之宝”。
毗卢殿壁画共7幅,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飞天、幢幡宝盖和天宫奇景,中层是十二圆觉菩萨和二十四天尊,下层则绘了龛座、神兽以及供养人像。这里的十二圆觉菩萨壁画,是根据唐代西域来华的高僧佛陀多罗所译之《圆觉经》内容而作。虽然菩萨的人物形象和比例完全按照佛教的《造像量度经》要求绘制,但对每一个人物的衣饰细节和面部表情,无不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活泼。
壁画展现了中国绘画的多种技法,如兰叶描、铁线描等。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清净菩萨身上所披的雪白细纱,皆用珍珠粉勾勒纱纹线条,精心描绘出蛛丝般微妙的衣饰细节,颇具“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风范。尤其是画面上大量使用了沥粉贴金技法,显得富丽堂皇,又艳而不俗,比能与之媲美的达·芬奇杰作《蒙娜丽莎》整整早了36年。
早在1939年,梁思成进行川康考察时,便赞过观音寺壁画“工整秀丽、备极妍巧”。1940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见到观音寺壁画后,于《新津游记》中专门介绍,赞其“庄严肃穆”。而当时他就有感于壁画和观音寺其它雕塑的珍贵,呼吁对其进行保护。上世纪80年代初,著名美术家王朝闻也专门前往观音寺,并最终把其中4幅收进了《中国美术全集》。
又经过一百一十一年,庙宇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到了清康熙五年(1666年)新津知县常九经率众重修。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又有培修,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复修观音寺正殿,咸丰年间,旋遭毁损,原寺中旧多古柏,千云蔽日,蔚然深秀,余仅存十之一二,因主僧护持不力,殿宇佛像半多破坏。
至清同治,光绪年间,有高僧道松德青和尚驻锡于此,于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无量殿,同治十年(1871年)修客堂、观堂、香积。光绪元年(1875年)修方丈,两次开期传戒。受戒僧众众多,寺内戒堂存有“衣钵流光”的金匾,即当年道松和尚传戒的纪念品,惜今已无存。光绪六、七两年(1880-1881年)复修接引,祖师、龙神各殿。光绪十四年(1888年)修玉皇楼,孔雀殿。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装彩毗卢殿。二十四年(1898年)装彩天王殿,其余弥勒、三仙、川主各殿及山门次第重修,以偿夙愿。由此德青和尚主持有力,增建殿宇十数重,使观音寺庙宇焕然一新,金身佛像,红墙铜瓦,灿烂辉煌,恢复了宋、元以来的兴盛局面,并改为十方丛林,接纳四方禅客,广弘如来教法。
道松和尚号德青,俗姓周,什邡县西鄙三十里丁家阉人。咸丰初年,祝发于彭县天台山万寿寺,为明星长老之徒。咸丰八年受戒于成都昭觉寺,为明照方丈法嗣,历往文殊尧光各丛林。咸丰末年,新津县绅联举为观音寺住持。由于道松和尚住持有力,使寺庙兴盛,佛像金身,师徒达到二三十人,逢庙会节日,盛况空前,曾有碑文赞道松和尚曰:“唐代建雏庙,翠柏绕山头。宋时修佛寺,元季毁兵戎。明朝重修建,金身落华容。清有高僧主,常叫宝殿雄。松公今已老,谁与振宗风?”
道松和尚不仅对佛学很有研究,而且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皆能。据传他每晚在黄桷树侧的亭子内弹琴,其声悠扬,激荡人心,引来四方信众驻足聆听,雀鸟也栖落在树上静听琴声。可惜他的手稿真迹已被后代盗卖一空。据民间传说,道松和尚的清时农民起义领袖蓝大顺,起义失败后,遂隐居于观音寺。道松临终前,问他的徒众们:“你们见过蓝大顺吗?”众徒众答曰:“没有。”道松曰:“你们真得没见过吗?看!我就是!”当时徒众很是惊奇,道松说完就含笑瞑目了,何等的洒脱,因此后人一直传说,观音寺的道松和尚即蓝大顺也。
豆豆的踏青,
永远带着不谙世事的纯情,
像是扑过来一个红配绿的春天。
文:谢礼恒 摄影:谢礼恒、八月未央 美编:小茜
(部分史料取自观音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