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庞茂琨:我艺术创作的每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叛逆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庞茂琨
小号大师克里斯·波提和托斯卡纳男高音美声安德烈·波切利合作的这首《For You》太适合这股夏夜晚风。他目盲,但微笑起来像窗外迷人的阳光,波切利被上帝亲吻过的嗓音在古典轻歌剧中最让人激动人心,甚至在歌剧界也颇负盛名。他的高弱音像是山巅上的流泉:一起来,品尝这个古典的晚上。
1
著名艺术家庞茂琨“折叠的肖像--庞茂琨新作展”5月7日在北京草场地国际艺术区开幕。
由黄笃担任策展人。本次展览将呈现庞茂琨近期创作的7件油画和31件素描、色粉等作品。对于川美新掌门庞茂琨来说,这样的创作速度已属不易。成都商报记者多次去到庞茂琨位于川美虎溪校区的工作室,面对记者的坦然提问,庞茂琨也坦然回应。谈到川美新方向,他说要“更开放”,谈到每次的创作变化,他说:“我每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叛逆”。
2
再古典
庞茂琨绘画的最新状态
庞茂琨新近创作的肖像画给人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他的图像源于经典绘画,又疏离于经典绘画。
--再古典No.3纸上铅笔、色粉
(38x57cm 2017)
众多去过他工作室的艺术圈内人士和媒体都对其中时不时布置的作品感到似曾相识,要么是他最负盛名的女性肖像画,要么是经过再创作的经典油画。
黄笃就提到,庞茂琨的肖像画触及到对经典绘画的延展,即通过对经典绘画的挪用和重置以达到解构和建构。“虽然是肖像画,但画家的视点找到了图像谱系和当代语言的交汇界面,因为挪用和重置的方法使画面聚合了时间、空间、自我、他者、历史、当下的内在联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庞茂琨面对肖像画进行语言的再编码,并确立了明确的个人艺术风格。”
--光耀No.6 布面油画 Shining BrightlyNo.6
(180x260cm 2012)
比如庞茂琨的新作《抱貂的女人》,即对达·芬奇原作《抱貂的女人》(Lady with an Ermine,54.8 cm x 40.3 cm, Czartoryski博物馆藏)的挪用与修改。
--抱貂的女人 -Lady with an Ermine
(80x65cm 布面油画 2017)
在原作中,达·芬奇生动描绘了这位贵妇人瞬间转向左方的脸庞,呈现出高贵沉静的完美气质,怀抱毛色光润且栩栩如生的白貂则象征人物的尊贵身份。面对这样一幅经典之作,庞茂琨模仿前人图像,但又修改和补充其构图和造型,以求新的意旨。他把凝视左方的贵妇人的双眸修改成左眼紧闭,右眼凝视正前方,犹如挤眉弄眼做鬼脸一般。她的衣着也被画家刻意增添了一件披在身上的黑色皮夹克,其隐喻的时尚性和当代性不言而喻。值得注意的是,庞茂琨充分利用光线和阴影把妇人的头颅和脸庞处理的优雅柔美。然而,仔细观察,他似乎有意把贵妇人抚摸在白貂上的手拉长,变得修长而优美。
3
绘画与自媒体碰撞
庞茂琨朋友圈的100张面孔庞茂琨在画油画的同时也画了大量素描。他的素描和油画一样,属于相对独立的作品。艺术迷也许对庞茂琨在微信朋友圈征集自拍照进行创作的“行为艺术”印象深刻,当时他根据网友和朋友发给他的自拍照创作了100幅素描人像,经网络传播后引起很大反响。
--自拍系列No.10 纸上铅笔 2015
(35x25cm)
“最近几年以来,关于自我观看的问题让我特别感兴趣。如果将这个问题深挖下去,至少会涉及到三个关系:自我与自我的关系,自我与他人(世界)的关系,以及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
而自媒体时代的自拍就是关于自我观看问题中非常值得思考的现象。今天,主体通过自拍手段,不断形成关于自我的镜像,并且,可以凭借各式各样的修图软件,让所获得的自我镜像更加完美,更加接近自己心中关于自我的幻像。技术拓展了自我观看的途径,丰富了镜像的形成方式。”
在庞茂琨所描绘的自拍素描中,每一个被描绘对象的表情、发型、衣着都各不相同,可以说,这100张面孔的描绘不仅仅是艺术家与朋友圈的朋友一次有趣的互动,在这期间更显现了一个艺术家对现实敏感的观照与思考。
--自拍系列No.12 纸上铅笔 2015
(35x25cm)
4
人生如戏
庞茂琨绘画中的人生景象庞茂琨《镜花缘》系列中对那位美女模特的刻画,曾作为众多艺术迷的手机屏保,也是目前圈外年轻艺术迷认知度颇高的一个作品系列。
如果仅仅把庞茂琨定义为一个描绘美女的艺术家显然过于草率,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你会发现,他画中的人物仅是一个符号,是艺术家自我精神感悟显现,寄寓了艺术家对永恒的追寻,也承载着艺术家对于现实的凝视与思考。
正如近日颇受观者喜爱的《镜花缘》系列,其实就是艺术家对于自我观照的思考,也就是一次创作系列为起点,打开了艺术家对于镜像、自我观看问题的创作线索,联动产生了包括之前提到的“自拍系列”在内的系统创作,并集中呈现在2015年的“迷宫”个展中。
--镜花缘之二Flowers in the Mirror No.2
( 160x120cm 布面油画 2013)
--镜花缘之七Flowers in the Mirror No.7
( 160x120cm 布面油画 2014)
--镜花缘之八Flowers in the Mirror No.8
(160x110cm 布面油画 2014)
与“镜花缘”系列被更多大众艺术爱好者热捧不同,他的“舞台”更为偏重个人生命体验和社会观照。这个系列从2009年开始创作,“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艺术家将表现对象重置与他画面的“舞台”中。因为在他看来舞台上可以主观地安排情景,进行具有符号性的编排。
--过客之四 Visitors No.4
(180x280 布面油画 2014)
他画了很多与表演有关的题材,比如马戏、柔术,也有把现实生活中购物的情景直接安排到舞台上。组合后的画面是具有符号性的,人物的动态本身能传达一定的信息,在与道具、配角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陌生的异样的感觉,正如艺术家自己所说“我试图将这种情境性与符号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图像与意义之间达成默契并合二为一。”
--巧合之一 布面油画 Coincidence I Oil on canvas
(160cmx200cm 2009)
--墨尔本幻游记 An Adventure in Melbourne
(180x280cm 布面油画 2013)
庞茂琨似乎从他艺术创作的伊始,就有着固执的坚持与对艺术坚定的选择,当记者问及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他能够在当代艺术的纷繁复杂中坚持自我时,庞茂琨解读说,“时代造就追求和判断,我们出生于1960年代早期,1980年代上大学时期,刚刚开放,油画专业的学习期间接触的大多都是整个西方美术史。后来,随着艺术创作与人生体验的不断深入,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所应具有的文化担当与责任时,我开始更多的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在当下社会现实之中,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
庞茂琨的古典气质也是他艺术创作个人情结的重要部分。“人的倾向不一样。我最早也是苏派,后来到我读研究生时突然开始追慕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慢慢锁定到伦勃朗、鲁本斯那几位,也从欧洲古典绘画里相对随性的几位大师那里找感觉。我还是喜欢主观地来处理光线,色彩上喜欢改变一些,以前古典色彩倒是画过,很暗,最近逐渐喜欢通过现代技术做一些改变,一样可以把色彩画得充足,形成一种新的秩序,让人觉得很陌生。”
也许何多苓、庞茂琨这样的艺术家最适合给年轻艺术家谈谈“技术”这个问题,他们的创作历程更单纯。“是靠量来堆的,每一张都拼命画。最开始画素描,纸都擦烂了,油画也是,不断地改,像我早期创作《苹果树》,翻来覆去修改,现在画一张画修改的次数就很少了,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有过程,没有捷径。”
庞茂琨重点关注技术和情感能结合的画面,他喜欢厚重的东西,虽然年轻时容易受其他艺术家影响,但庞茂琨现在稳定下来了。
“观察生活中的情景,提炼个人需求的情绪,主动进行艺术创作的变化,即使跨度较大,但每次都很放松,至于所谓的“偶像包袱”,他说:“不是很在乎,往前走就行。”
我为庞院长拍下这张照片,像度过了一个古典的晚上。
5
创作面前人人平等
话题引向他的艺术家和川美院长的双重身份。其实爱好艺术,爱好绘画,大家眼中的艺术家庞茂琨和作为川美院长的庞茂琨一样,都面临共同的境遇和期待,“像我小时候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年轻人应该有新的要求。
首先要有自我独立的意识,这对于从事任何一门专业的年轻人来讲都很重要,对青年艺术家尤为重要,要自信,要建立自我创造与创新的意识,这就要求你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艺术判断力,独立的价值追求;
第二要会善于挖掘资源,在传统艺术里面,或者是在其他艺术领域里面,寻找一些为你所用的新东西,或者是有益的东西,这样才能对你的创新和艺术创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作为川美新掌舵人,将如何打造川美的新方向?”
面对这个问题,庞茂琨说,未来可能更多元,“我们能做的就是开放一点儿,川美的风格样式创作很灵活,但是要多交流,与国内、国际艺术院校与艺术现场多碰撞,在交流中促进学院自身教学的提升与改进。
去过川美的朋友都知道,川美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一直很特别,彼此更像朋友,很亲近。这样的师生空间与相处氛围更有利于侧重“创作带动教学”,川美没有呆板的基础教学,纵使基础教学也是有目的的,创作思想比较自由。学院提倡自由选择,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朝个性上发展,而不是统一的用模式要求你必须做什么。
学生一入学就要去考虑创作,基础的东西是为创作服务的。川美从本科一二年级开始就给学生很多自信和鼓励,在创作面前人人平等。川美的教学当中对那种浅薄的、简单的,包括唯美的东西比较不提倡。在审美上会引导到稍微深沉、厚重一点的思考,所以对社会底层的人文关怀就会多一些。
而对于自己的研究生,庞茂琨的教学理念则显得更加包容,同时这个包容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要求学生在创作上一定不要画得像导师,要求学生不能相互类似,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习惯,其实就是培养他们独立。
文:谢礼恒 美编:小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