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唯美打卡:师进滇 x 九九,透过无弦琴网听百把小提琴合鸣

谢礼恒 艺术野疯狂 2020-10-28

艺术野子

艺术野史


作者丨姚本江 李丽 谢礼恒

编辑丨胡丹 张涵

特邀摄影丨Dalmiro Quiroga (美)

特别鸣谢丨焦科萌

作品图丨D空间

设计丨西子

点、线、面是平面空间的基本元素,而其中又以线是为最曲艺诗情的姿态表现,极简之物亦可呈现世界大千

师进滇将手中创造出的线条想成是指间叙事的笔,刚柔之间或漂浮或通透或精巧,在构成中既有定式的设计又有偶遇的肌理。九九则用线条去追溯绘画的本意,试图去勾勒出带有哲思的轮廓,把人带入对生命和生活的认知。

- 师进滇作品局部  @Dalmiro Quiroga -

- 师进滇在展览现场  @Dalmiro Quiroga -

师进滇、九九二人展,今日在D空间(蓝顶艺术三期85栋一单元一号)开幕,两位艺术家以线条表达为手法,以雕塑、装置和绘画为媒介,向蓝顶的夏日递出了一方层叠点染的墨色空间。

翟永明在自己今天于何多苓美术馆开幕的“浅焦-翟永明个人摄影展”的布展期间,仍不忘探班师进滇和九九的作品,这也是她第一次看到九九的作品,觉得非常好,“第一张(照片)完美融入作品中。” ▼▼▼

- 翟永明在展览现场 -


师进滇:

线是最简单的一种艺术,同时又千变万化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不停感受和思考、不断质疑和颠覆的过程。艺术是神秘的,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线,是最为简化的艺术语言,充满生机,百变不拘。每个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基本都可以分解或理解成线。线条可以解决世上不少难题。无论是装置,还是绘画,师进滇所追求的,就是线的一种内心表述,一种情绪氛围,一种视觉美感。

有人认为他的劳作方式和燃烧过程本身隐含着对现代性的自觉和反省,其实艺术允许也需要这样不同视角的“误读”和阐释。毕竟,艺术实践本质上源于创作者的冲动,但更重要的是在于能够对不同观者有所触动,引发不同的思考。或许,这才是艺术的真正魅力所在。

- 师进滇  @Dalmiro Quiroga -

- 师进滇  @Dalmiro Quiroga -

在师进滇的老友何多苓眼中,他是不想要那么具体,喜欢含蓄的那种人。

资深藏家焦景佳以为,师进滇作品中的妙处在于他对原物件造型的轮廓及形状加以编织成型的创作工艺。这种工艺无疑是种加法,而成型后再烧掉物件内核或巧妙取出,保留下物件造型编织的作品的做法是在作品内部做减法。

在一加、一减之间便成就了艺术品诞生的绝妙之处,仅在制作仪式上就十分值得从哲学角度去推敲作品的转化过程和语境。不烧掉内核,作品出不来,没有内核,作品也出不来(没有模子)这本身很耐人寻味,充满禅意。

师进滇从今年起正在由传统雕塑向现代艺术转变,这是一个具有持续创造力的艺术家须有的“有机知识分子”的特质。他也正在持续不断地递新着自己的创造。


- 师进滇作品 @Dalmiro Quiroga -

- 师进滇作品  @Dalmiro Quiroga -

本次在D空间展览,师进滇试着呈现出了一些带有探索性的作品,让它们对不同审美取向的观者都能有所触动,启迪更多无名的思考,美妙的发散。师进滇说自己的作品在艺术形式和语言上都较为自由,所以,他也想把思路放得更开一些。“在延续自身艺术风格整体性的同时,尽量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视觉效果。其实,每个艺术家都在寻找这个东西,这是我艺术创作的基本出发点。”

师进滇的作品基本都是不锈钢丝编织以及木炭着色的装置,还有一些架上绘画。它们都是师进滇经过二十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找到的艺术形式,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语言。

对于各种用材和选择,师进滇有自己一套独到的出发点:“之所以选择不锈钢丝,是因为这种材质的可塑性、弹性、熔点以及耐氧化性最能便于我想表达和表现的东西。它柔软易于编织,具有韧性可以保持形状,熔点较高可以焚烧,而且不易生锈可以在室内外长期摆放。它满足了我想要表现透明而又牢固的视觉效果。至于被包裹或者被编织的物件,主要从可能性、结构复杂度以及偶然性上选择。比如,选择大提琴是因为它是木质的,可以焚烧;选择汽车和摩托车是因为它们的结构复杂;选择石头是因为它是实体的。我把它们烧了,或者转换成网状透明的新物象,就是想呈现其中的可能性和多样性,让看不见的东西表现出来,让物体具有透视效果,让观者有新的视觉体验。”

- 师进滇为艺术野疯狂介绍作品  @谢礼恒 -

让木条在燃烧后的形状具有漂浮的感觉,同时又有类似水墨画和书法的层次和意趣,以及节奏和韵律。因此,在编和烧的过程中,师进滇都会有控制的去处理。实际上,最后呈现出来的既有控制的部分,又有偶然的部分,最后出现一个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果是自由的,也是开放的。

必然中的偶然,让一件作品多了些生气和灵性。

- 师进滇作品  @D空间 -

本次展览是二人展,在布展时,师进滇也考虑让两个人的作品在空间中相互映衬,制造出更微妙的关系和对话,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九九:

线是无限的思绪,舞动着生命力


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重庆话。不知道的人会以为是她外地过来的女画家,却不知九九远自日本至此,对蜀地的熟络不亚于本地人。

这些关于生命、生活、地球等宏观命题的作品,充斥着这位女艺术家的所有情趣和理趣。九九的创作以线条为基本元素,不断变化延展,就像她无限的思绪本身。

在九九的作品中,可以得见繁殖、蔓延、侵蚀、崩裂、垮塌、结束、再起源、生命、地球、宇宙、DNA、无脑的生物、本能反应、环境、处境、规律、生命速度、创造性和无创造性、无事可做的生活、反欲望等等元素过她脑海的样子,这些都成为了作品中舞动的生命力本身。

对九九而言,“想”占据了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她试图尽力去思考,想把生命时间尽可能靠近最纯粹的“艺术”状态。

- 九九作品  @D空间 -

九九在重庆生活和艺术创作已有二十多年,她就像本地人一样完全融进了山城的作息体系。在她作品中,一直贯穿着独立思考的态度,其独特的身份和生活经历并没有直接体现进作品中,而是变成了一种内心的安静和哲思习惯,这种习惯呈现在作品里变成了充满情感却又天马行空的画面。其中有奔腾的狂想,却又不失优雅和细腻。

一边是学院派,一边是做社会性艺术作品的艺术家,在这样的艺术情景下有了《埋头画画》系列。

不知是在什么情态下,九九开始质疑起了绘画,该如何审视它?基于这样的思考,九九重新认识outsider art,精神病人和没受过训练的绘画,甚至身边的小孩的绘画,以生命需要绘画的问题出发,试图回到绘画本身。九九带着对绘画本身的质问,试图放弃所学技能,无计划地去描绘,用一个夏天去体验疯狂地作画,以此探求绘画本身之于她的意义。

- 九九作品  @D空间 -

对艺术,我有三种理解。对己的艺术,想改变艺术本身的,和用艺术的方式想影响社会的。像关注社会议题的艺术家自己是不是艺术家并不重要,目的是想改善社会。这种我很佩服,但可惜并不适合我。于是,我回到绘画,试图发现绘画的意义,不停去做,没有答案。”于是,九九也就有了《线》系列。通过绘画,九九找寻着属于自己的答案。对于她来说,每个系列都是通往答案的一条线索,每个系列给出或多或少的答案,或没有答案,或给出新的问题。

在做《线》系列的时候,九九接到一个邀请,去了一趟贫困山区,结束后做了展览。在这个展览展出的作品里出现了两种新的作品方式,具象也出现了,文字也出现了。

“我们常常一提到爱心就不用质疑地认为是好事,忘了去认识问题。为什么山区导致贫困,家人分离,教育有困难?不去认识,担心送爱心反而伤害了‘可怜的人’。其实我那个‘美丽的’作品是想给那个山区小孩看的,但也有些不安。”这是九九的经历和创作思路,站在她的角度事物具有多面性,该以警惕的态度而为之,不该去消费贫穷。

在器空间做了《线——没有答案》展览之后,“线”的意义已产生变化。九九不得不承认在自己的绘画中,审美还是有主导性。《线》系列是在行动中尝试,随后发现无法回避的障碍:画布或是画纸的边框,有了边框便有了边界的问题。后来九九就先在画布上预设一个边。

- 九九作品  @D空间 -

《临时性事件》展览的作品九九借机也讨论起人类生命的问题。在画布上写下从1915到9000多公元年。

“我只是单纯的数了个现在人可能活到的年龄开始计算,也就是100岁。那么2015年的100年前,就是1915年,一年一年写,一直写到无法再继续。然后我找一男一女躺下在画布上面,用笔描出他们身体大的轮廓。”之所以选择一男一女,因为觉得那是自然的状态——一男一女是生命延续的基础,完整。

 在《假如》展览中的作品,九九描出来的形状已失去了性别的特征,除了用不同的颜色做区分,让人看不出哪个是男性的身体,哪个是女性的身体。

有意思的是,她选择描绘真实的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的轮廓边框,而不是想象绘出一男一女的轮廓。可是,明显用后面一种工作方式,她可以绘制出带有性别特征的图案。所以这一行为更多的是在和“当下”发生联系。如九九所说,“每个鲜活的生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最后你勾勒出的‘人’这个符号,连性别也隐没去了”。

九九的作品没有延续观念艺术的道路,而是从内心和内在感受出发将发现自我和发现世界的过程合二为一,正印证了中国宋代哲人陆九渊的一句话:心即是宇宙。这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份极有价值的视觉范本。

师进滇/九九  二人展

开幕时间:2019年6月22日 下午4:00-7:00

展览地点:蓝鼎艺术三期85栋一单元一号


《何不怜取眼前人》,17位艺术家的书房文心,

谢礼恒 著,定价68元,特惠38元。扫码即可购。

今日头条丨企鹅媒体平台丨一点资讯丨新浪微博

以上内容为艺术野疯狂原创

拒绝一切形式转载,本号不授权,侵权必究

往期推荐唯美震撼丨在苔藓博物馆,日本艺术家用泥土画出最美穹顶 谁都是在生活里跌宕起伏的人丨自学十三年,他终于画出花眠 生如夏花·何多苓推荐 罗仕鹏品鉴展:最美之物,永不凋零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